品位街巷之一零二:油车场

品位街巷之一零二:油车场

00:00
08:06

主播:梧桐  清秋




欢迎收听喜马拉雅主播电台“文化双塔”。双塔街道位于姑苏古城东南角,是春秋时期吴国王宫“子城”所在地,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有“天堂里的书房”之称。


辖区纵横交错的一条条街巷,就是遗韵千年的历史文脉。徜徉在街巷里弄,听一篇前世今生的故事,忆一段诗一般的如歌岁月,无论你是苏州人亦或是远道而来的游人,都可以在娓娓道来中品味一段心路历程。“品位街巷”专辑中,我们选取了街道百条历史文化街巷,细致整理成集,悉心分享给市民朋友。


下面,就由本期主播,用声音带领朋友们走进双塔街巷,品味子城历史。


大家好,我是本期主播清秋,今天我们探访的小巷是苏州葑门外东南部的一条街巷——油车场。


油车场西起里河桥,东至朝天桥,长约300米。民国《吴县志》和《苏州城厢图》中都有标注,是因为旧时葑门外最大的榨油作坊在巷子里而得的名。

穿过喧闹的里河新村,转到人声渐小的里河桥,桥两侧有小片竹林,有风过时,竹叶间就发出窸窸窣窣的碰撞声。再往前五六米,就到小巷油车场了,


油车场东边的葑门塘南岔河,外接水面辽阔的黄天荡。从前陆路交通不便,水上运输便捷的油车场一直是商行聚集中的地方。百余年前,一位目光敏锐的生意人看中了油车场四通八达的水路条件,就在此处建立了“三丰”油坊。因为交通便捷、经营得法,“三丰”油坊生意极好、规模渐大,很快便与当时西街的肇源粮油行并列成为苏州同业之首,并发展成葑门外最大的榨油工厂。




据居住在巷子里的老人回忆,当年“三丰”油坊规模相当大,仅厂房就有100多间,就连葑溪河岸边的空地,都被用来停泊农船和翻晒菜籽,油车场一带可谓是“热闹非凡”。


据说现在油车场里的平房区就是当时油厂的营业部,营业部后面紧挨着的就是榨油工厂。工厂里,一排排大灶装着一只只斜置的大铁锅,工人们整齐地站在铁锅前,握着长柄铜铲来回翻炒锅里的菜籽,现场铜铲分量不轻,因此铜铲木柄上有个铁圈用链条挂在屋顶椽子上,以减轻操作工的劳动强度。


菜籽炒熟后,由工人们转送到粉碎工场。粉碎工场的设备较为简陋,用一个直径约20米的圆形大槽,槽里竖着直径两米的圆轮,四个大圆轮间隔一定的距离,一根粗大的立轴伸出,用众多人力进行牵拉,四个圆轮在槽里来回滚动,把里面的菜籽碾成碎粉。


粉碎工场东面是另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那里也有一个大灶头,还有很多为蒸煮菜籽粉而特制的蒸笼。菜籽粉蒸制的时候堆叠得很高,待到一定火候,工人们会将菜籽粉装进水桶状的竹箱内,制成菜饼坯。然后,就到了最后一道工序——榨油。




庞大的榨油机有十多米长,机身全部由硬质木材制成,其中以银杏木居多。菜饼坯被装进榨油机的榨架上,榨架下面是出油槽,榨架前方是条大插槽,榨油工站在插槽前抡起大铁锤猛力击打木楦,一只只木楦打进去,榨油架上的菜饼坯就会流出黄澄澄的菜油来。以“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用来描述榨油过程再贴切不过了。木楦被反复击打,直到实在挤不出油来为止,然后卸下榨油架上的菜饼坯,脱去竹箍,成为菜饼,可以用当作家畜的饲料或者沤田之用。


在油车坊里还有着别处看不到的奇特景象。由于工作环境温度高,工人上班后都要脱得精光,换上用席草编制的竹裙,露出古铜色的肌肤和结实的胸膛。闷热的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工人们浑身大汗淋漓,站立片刻地面就会有一汪汗水的脚印。因此,油坊工人每天要喝大量的凉开水,下班后马上就到天井大浴缸里冲洗,所以榨油这个行当里有句话叫做“人流多少汗,饼出多少油”,当真一点不假!




当年,开在油车场的不少油厂和米厂,承担了大部分苏州市民的粮油供应任务,当然,现在的油车场小巷里已经完全不见旧时的景象了。午间时分,悠长的小巷内鲜有行人,巷口处一个稚童倚靠在家门前,把玩着手中的玩具,一旁的看家狗机敏非常,一闻到陌生人的气味就从屋子里跑了出来,守在门口“汪汪”地叫着。一句软糯的女声从里间传来:“小宝,快进来,今天吃面啊~!”接着,就有一股扑鼻的菜油清香穿堂而出,那是多么熟悉的姑苏生活味道......


这一段的街巷故事就到这里,下期我们将继续带领朋友们在姑苏子城的街巷中徜徉。

欢迎订阅收听“文化双塔”主播电台“街巷新声”专辑,持续关注我们。

摄影:素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蘇銘華

    最接地氣的好文章,再經過幾位主播字正腔圓地誦讀更顯妙韻,既聽又能讀兩全其美,女主播那鶯聲嚦嚦,想必個個風流窈窕的小娘五!

    文化双塔 回复 @蘇銘華: 谢谢认可~也是老苏州了吧~~~

  • 春江花月夜1983

    喜欢个节目,仿佛走在了苏州的小巷中 🍂🍃

    文化双塔 回复 @春江花月夜1983: 谢谢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