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中药学》中药学的发展

03《中药学》中药学的发展

00:00
59:27

第三讲   中药学的发展(二)


关于中药学的发展呢,我们介绍了秦汉时期和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的简单情况,现在呢,介绍第三,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专著,就是《新修本草》,这个《新修本草》的成书的时间呢是在这个唐代的显庆四年,就是公元659年,但是要求大家记住的呢就是唐代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本草就够了。关于这本书的作者呢,在古代的文献上有不同的提法,因为这本书的参加有二十三个人,在编撰的过程当中,二十三个人,那么最初领衔来主编的呢,就是一个皇亲国戚,长孙无忌,因为他当时叫英国公,所以这个《新修本草》呢,曾经又叫《英公本草》,它叫《英公本草》,那是因为最早由这个长孙无忌来领衔主编,后来因为这个长孙无忌因为谋反的问题,后来又由李勣再来主编,李勣呢就是在一些历史小说里面的徐世勣,因为唐代的开国的时候,他是有功之臣,所以黄帝封他跟黄帝一个姓,就姓李,那么就应该叫李世勣,因为李世民,皇帝有世字,不允许他再用世,所以他就成了李勣,徐世勣就变成了李勣,这两个人呢那么都是高官,都是领衔的人,实际上是没有参与真正的编撰,因为他不懂医药,那么究竟谁是这个编撰这个《新修本草》负责的人呢,是苏敬。所以我们中药界的人呢,一般把作者肯定的是苏敬,并没有提长孙无忌或者李勣,就是这个原因。由于在后来宋代有一个皇帝的父亲叫赵敬,不能用敬,所以曾经历史上,有的地方有的把他叫作苏恭,恭者敬也,恭恭敬敬两个字是同义的,所以我们今后见到作者苏恭的,也就是苏敬,都是《新修本草》的作者。这本书收载的药物呢,按照他的作者的自己的说法,它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增加了114味药,《本草经集注》是730,那么730114简单的相加呢,就是844。所以很多地方呢,我们就见到了《新修本草》的载药数是844,由于有一些药物的分条,比如说古代的术,《伤寒论》上的术,后来分为苍术、白术,芍药分成了赤芍、白芍,有的人统计呢,应该851种,近年来尚志钧先生在辑复《新修本草》的时候呢,他统计的是853,所以这些都应该是正确的。如果在考试当中出现了这几个数字,应该都对,象这样的内容呢,如果是老师就不应该出这类的题来填空了,填空,究竟填什么数字,而且没有考核的价值,象这一类,你记住了它是844851853,没有适用性,不值得考。所以说一下,它关于这个药数味上是不同,就是因为分调的原因所引起的,这些说法都可以。关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两点,那么第一点呢,就是在这个教科书上,隋唐时期的第二段的第三行的第一句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官修本草,就是代表国家水平,由国家出面,这个《新修本草》最初是由皇帝下诏书,当时叫全国各地,当时全国就分了很多道,比现在的省还要大些,什么河东道就包括现在山西那一带;什么河南道。象四川就叫剑南道,剑南道就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现在的重庆甚至于陕西、甘肃的南边的一部分地区,都叫剑南道,各地这个道或者州,当时的这个行政划分,把当地产的药,采上实物标本,然后绘上图,送到京城里面去,最后由苏敬等二十多人,最后把它编撰出来,最后成为这个《新修本草》,所以它是一个国家的一个行为,全国都参与,最后形成的,所以呢这个在历史上是第一次,所以把它叫作官修本草,也叫作《唐本草》,所以《新修本草》在有的地方也叫《唐本草》,唐王朝所编修的。在有的中药教材或有的中药专著上呢,对这个问题提的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药典。我们在这个教科书上呢,回避了这个问题,应该说这两种说法应该并存,都不错,但是称为第一部官修本草呢,更准确,不会有争议,因为它是代表国家水平,由皇帝下诏书来(编修),这个是名符其实的官修,历史的第一次。如果把它称为第一部的药典,应该说有一点问题,在学术上会有一定的争论。那么什么叫药典,药典有两个本质的属性,本质的属性两点,第一点呢,它是由国家编修,代表国家当时的最高的药学水平,这是它的第一个特征,或者第一个本质属性。那么《新修本草》呢完全符合这一个特征,具有这个属性,它是由国家出面,代表了当时国家的最高水平,而且这个《新修本草》编出来以后呢,就作为一个教科书,作为宫廷教育,必读的,甚至于日本、当时的朝鲜,都要把它作为一个必修课,尤其是日本,所以它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是符合的。第二个药典的本质特征,或者它的属性,就是对药品进行质量标准的规定,而且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它规定的质量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那么《新修本草》在这个第二点来说,可能就不完全吻合。因为中国的社会,古代是一个封建社会,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这种法制,皇帝的话那就是法律,我们现在这个搞这个法制建设,推动这个民主政治的进程,所以都还不完善,那么当时呢要求这个《新修本草》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不现实。如果从这一点,从历史来看,不要求,那么它也可以成为一个《药典》,如果要要求用这一条来衡量,那么它就不具有这样的属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所以在编这个教材的时候呢,就把它改了,这就是改的这个意图。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在现行的教科书上,有的书上说是第一部官修本草,有的书说是世界的第一部药典,我想这两个都是正确的,如果在各种考试当中都应该算正确的答案,都不应该哪一个算错误的。所以这个《药典》这个第二个属性呢,我们现在,也就是在最近几十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慢慢在才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主要规定药品的质量标准,但是到目前为止呢,就说这个都还没有完全达到,都是一个我们努力的方向。因为这中药材的质量的标准建立,这个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量很大,要求很高,真正在我们的中药里面,质量标准比较完善的,在我们《药典》收载的药物品种里面不是很多的。当然一版比一版多,我们在完善这个质量标准方面,最近几年来抓得很紧,作了很多工作,也作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在这个药典的体例上呢,也是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药典一部,收载中药的部分,把性味归经、有毒、无毒,它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都写在药典的正文里面,很多人就把这一部分的内容作为药品的标准。这一部分能不能作为标准?这部分不能作为标准,比如这个麻黄,写到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它的功能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用量三到六克。那么如果说有一本书,或者把麻黄的味就写辛苦,少掉了一个微字,它就违反了标准,那就不符合标准,那首先这个标准它本身标不标准?那么麻黄现在写的是宣肺平喘,如果我写它平喘止咳,那么平喘止咳就不标准,就不对,这个会带来许多的负面问题,尤其是它的用量,用量三到六克,用七克违没违规?用八克违没违规?现在这个医疗纠纷,日见增多,有的就把药典对中药剂量的规定,作为医疗纠纷,打官司的一个依据,药典都说用六克,你用八克,所以我吃了你的药,有不良反应,你要给我赔偿,就出现了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医生知母开了十五克的知母,药典是六到十克,就以最后赔偿了一万块人民币,打官司,所以为了这个事情呢,我向药典委员会多次反应,这个应该采取世界的药典的惯例,药典的正文只收载质量标准,至于这个药有什么功效,中药有什么性能,该怎么用,另外编一本临床用药须知,就不是国家的法典,就是指导你用药的参考,那么就避免了很多这种纠纷,据说下一版药典会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大家是谈到了这个药典这个有法律的约束力的问题,那么真正的约束的是标准部分,我们现在的关于这个性能、功能主治部分它未必是标准。这个也是供大家今后使用药典的时候,注意的一个问题,这是它的第一个价值。


  那么第二个价值呢,就是我们书上讲的图文对照的先例,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就是这一段的第五行的后面,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这个《新修本草》在编的时候,全国各地送了很多绘的药图,包括对植物或者动物的图和它药材的图,最后到了京城里面,专门找绘画技巧很好的人,每一味药都画了图,按照《新修本草》孔志约的序,“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就是说是彩色的,而且色彩很鲜艳,很艳丽。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具备了这个药物的形态特征,而且就是画得很好,就是技巧很高。整个药图是25卷,对这个图呢,又有文字说明,就叫作图经,图经是对图的文字说明,有七卷,整个《新修本草》的正文是二十卷,目录是两卷,图和图经的量远远超过了正文。对本草学绘图有什么好处,因为在中药里面,这个药材的真伪,《神农本草经》就提出来,一直是困扰中药的一个难题。因为这个中药,在全国各地,有混乱的情况,为了澄清这个混乱的品种,前人想了很多的方法,如果单靠文字说明,在古代很不现实,一个古代写在竹简上,写在丝绸上,这个容量有限,不可能很细致的描述,就是允许细致的描述,也很困难,比如说我们在座的同学,在中学里面,你们老师经常叫你们写说明文,那说明文,如果我要叫你说明一种疏菜,比如说说明波菜、白菜,你用文字单纯给我描写出来,你不写它是什么名称,让另外的人一看,很难使你写的文章一看知道它是白菜或者波菜,但是如果旁边有一幅彩图,可能用很少的文字,一看这个就是我们当地的什么,这个对于解决这个中药的品种混乱,应该是事半功倍的一个捷径,非常好。这种方法呢,我们《新修本草》最先普遍的采用,所以这个对于中药学以后的发展,以后很多书都有图,都有图,就这样子开始的,它有利于这个混乱品种的澄清,保证中药正确的使用,这个就是《新修本草》的学术价值,主要就是这两点。


  《新修本草》,当时主要是写在丝绸上的,现在它的图经和彩图,完全都亡佚了,一点不知道它的内容,基本不知道,现在保留下来的,是正文和目录,这个正文的目录,也是现代的人,从古代的文献当中,把它辑复出来的,我们现在见到的主要是尚志钧先生辑的《新修本草》,那么古代的呢,这个和《本草经集注》一样,都只有些残卷,在日本有一些,当时在日本传过去的一些手抄本,保留了一些,那我们国内的一些残卷呢,主要现在都在国外,比如有的在法国的巴黎图书馆,有的在英国的皇家博物馆,有的在这个德国的普路士学院等等,象这个《本草经集注》和《新修本草》,国内残存的原貌的留下来的文物不多了,都是辑复出来的,而且没有图,也没有图经,这是关于这个《新修本草》的问题。


  第四宋金元时期,宋金元这两个时期由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把它合并在一起来介绍,在宋代,在宋代的早期,当时由于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一些儒臣的参与,因为受当时皇帝赵匡胤的影响,他本身就比较喜好医药,而且国家也成立了医书的专门校订的这样的一个机构,再加上当时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大部头书的编辑、出版,所以宋代大部头的书籍出现很多,那么在本草学方面呢,在宋代的初年,就有《开宝本草》,《开宝本草》刚刚编好过后发现有些问题,重加修订,所以有《开宝重定本草》,然后有《嘉祐本草》,然后和《嘉祐本草》配套的《本草图经》,或者叫《图经本草》,一个相当于《新修本草》正文的部分,一部分(《图经本草》)相当于药图和图经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这四个本草都是官修本草,《开宝本草》、《开宝重定本草》、《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都是官修本草。但是在宋代,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还不是这些官修的本草,而是一个私人的著述,个人编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就叫《证类本草》,我们一般讲的这个《证类本草》,因为它吸收了宋代初年那些官修本草成功的经验,又补充了很多新的内容,它又把《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分开的把它合二为一,合在一起,便于查阅,就有很多的好处,所以它的影响,超过了宋代初年这些官修本草,所以我们要求大家了解的,在宋代就是这个《证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成书的年代呢,笼统就记一个宋代,它主要在北宋年间,它的作者呢,就是唐慎微,唐慎微是一个四川人,由他编撰的,这个就是这个本草。这个本草收载的药的数量,在不同的文献上呢,说法也不一样,有的说1558种,有的说1774种,有的说1748种,这个是它的版本不同,因为《证类本草》成书以后,他个人没有能力出版,要雕刻大量的木版来印刷,他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所以后来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的药的数量不一样,比较早的《大观本草》,大观年间出的《证类本草》,1558种,可能这个比较接近于作者最初成书的数量,后来的1700多种呢,是有所增加,但是都可以,我们知道它是因为版本不同而造成的这样的一种情况。《证类本草》,它既有文字,也有药图,每一个药下面,还有好几幅图,不同地方送来的图,这个药图主要是《本草图经》里面保留下来的居多,900多幅图保存下来,是很有研究价值,尤其对于药材的考证,都是很重要的。今后这个《证类本草》呢,是一定要翻阅的,不管中医或者中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为这是古代保存下来原貌,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本草,在这之前的本草,都是亡佚了的,都是后人从文献里面辑复的,这个《证类本草》呢,是原样保存到现在,影印本就是当时的状况,所以是很难得的,很珍贵的医药文献的资料。但是《证类本草》,在这个本草文献里面的体例,又是最为复杂的,所以要很好的查阅《证类本草》呢,首先就要把前面它的序例当中的体例,17条,要好好的阅读,因为它为了节省文字,有很多它是用符号来表示的,比如说我前面讲《本草经集注》的时候谈的,比如说《神农本草经》的文字,它就是用的阴文,印刷版的时候,把字刻掉,印出来的时候是白的,白的就知道那是《神农本草经》的,如果说《名医别录》的,它是把周围的刻掉,把字保留下来,印出来,象图章一样,是黑的。另外呢,唐慎微自己加的,就象一个书名号的那种平的,那种所谓的黑盖子,凡是有黑盖子的内容,就是唐慎微加的,它并没有说唐慎微曰怎么怎么,他就是用那么一个符号,所谓的那种盖子。另外前人比如说《新修本草》的,《嘉祐本草》的、《开宝本草》的,《图经本草》的,它有什么今按,今注,这个新按、新注,他用不同的简单的两个字来表示,以前哪一个主要本草的内容,他是把宋代以前的很多的本草,他都把它分解,保留在这个《证类本草》里面了,它的体例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引用《证类本草》的时候呢,也是不能说都是唐慎微云怎么怎么,而且要分出来,在里面,哪些部分是归谁的,引的时候谁说的,怎么、怎么,引至唐慎微的《证类本草》,这样子呢,才比较公正,比较客观,不能完全说是唐慎微的东西。在《证类本草》里面,唐慎微自己的有黑盖子的内容不多,所以这个是使用《证类本草》尤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这个《证类本草》的学术价值,主要也有两点。第一点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文献价值,也就是我们书上第七页,第三段的第三行后面,尤其可贵的是唐氏转引用了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药资料,而这些原书其后大都已亡佚,全凭该书摘录而得以流传后世,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以这个《证类本草》最高的是文献价值,李时珍,对唐慎微的评价,也在于此,李时珍有这样几句话:“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能够垂之千古,(而)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就是宋以前的大量的本草文献,包括很多的方剂书,能够保存下来,能够流传到今,没有亡佚,全靠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我们前面讲的《神农本草经》,有很多辑本,不管是谁的辑本,古代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基本上主要的资料,都来源于《证类本草》,这个是占主体的,在《证类本草》以外的资料不多的,当然有一些,《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当然还有,比如说《图经本草》啊,还有什么我们现在能见到的譬如说《吴普本草》这些,基本上都是靠这本书,把它辑复出来,还有一些方书,如果说没有唐慎微的功劳,那么宋代以前的很多的资料,我们就见不到了。所以说这个《证类本草》,对后世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保留的文献,这是文献学方面的价值。那么另外一个学术价值就比较次要一点,就是这个我们书上第三段的第二行,药后附了单方三千余首,在本草学当中,开创了大量附方的先例,过去的本草书里面,全本书最多有时候可能见得到、提到一个方啊,这种大量的引方,首先开始于唐慎微。因为中药的应用,主要是使用复方,所以很多中药的知识,是与复方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现在的中药学,要讲某一个药,有什么样的特征,临床上怎么应用,都要说什么方,它怎么怎么用的,都要用方来印证,这是我们研究中药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那么在这个《证类本草》当中呢,就已经附列了3000多个方剂,开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它的两个学术价值,这是关于《证类本草》。


  第五个明朝时期,就是在明代。那么明代呢,本草学很多,可能有两三百种,当然最有价值的呢,那就是《本草纲目》。这个《本草纲目》呢,大家同学们非常熟悉,也不过多的介绍,那么我们这个简单的要求呢,第一《本草纲目》的成书年代是明代,那么这个作者呢李时珍,这个不讲,大家都应该知道。如果说考试《本草纲目》的作者出错误那当然不可原谅了,这是不可原谅的一个错误,那这个《本草纲目》的规模呢,它载的药呢是1892种,1892种,它分了60类,主要是按照自然属性的分类,当然这个自然属性的分类呢,就比陶弘景的分类呢,就先进了很多。所以这个《本草纲目》,不管从它的规模,它的体例,都把整个本草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接下来,在很多这个地方都有介绍,那么我们这个书上呢要求大家简单的掌握两点,对于《本草纲目》的学术价值,第一点呢,就是在第八页的第二行,就是《本草纲目》,该书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这个《本草纲目》呢,把古代的八百多种文献,经过了整理,而且(到)民间去收集,加上自己李时珍本人的实践,花费了他毕生的精力,整个写书的时间用了27年的时间,以后还修改完善,所以不管它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体例之新,见地之高,都是光前裕后的,光前裕后的。都是以前没有办法相比的,今天呢,都有很好的启示,所以它主要就是概括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学的成绩,基本上都可以在《本草纲目》里面反应出来,这是它的一个成就。第二个成就就是下面谈到的是最后一句这一段的,第八页第一段最后一句,被国外的学者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据说这一句话是达尔文讲的,《本草纲目》是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因为李时珍他从编这个《本草纲目》开始,他定的基点就不完全泥拘于本草著作。它是“虽命医书,实赅物理”,他就是把它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很多知识都把它收录在里面了,所以它的成就不仅仅是对医药方面的,药学的、医学的,而且在其它的自然科学,在语言文字,这些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旨,都有突出的贡献,这方面的例子呢,要举是举不胜举,我举一些小小的一些例子。比如说李时珍这个《本草纲目》分类的排列,他就提到了这个“由微至巨、由贱至贵”,那么就是体现了一个发展、进化这么一个观点,据说对这个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都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所以达尔文才评价《本草纲目》是个百科全书,李时珍他这个自然属性的分类,分类的时候,他把很多现在看来同科属的药放在一起,比如把川芎、当归、白芷、蛇床子,这些药,为什么放在一起呢?李时珍说它的花似蛇床子,花象蛇床子的花,那么现在就是伞形科的那个伞形花序,另外呢比如说这个甘遂、大戟,续随子,这些放在一起,为什么放在一起呢?李时珍讲它的茎叶有白汁,把它的茎叶用指甲把它折断的时候呢,有白的液体流出来,而且这些植物呢,结的果实,一个果实里面有三枚种子,一果里面三子、三子,这个也是大戟科的典型特征。现代植物分类学上都要要求的,他把它放在一起,这个也跟植物分类学的,也有一定的联系。比如说从这个文字训诂的这方面,今后我们在利水渗湿药当中,要讲一个药,叫作石韦,伟大的伟不要人字旁的石韦的韦,我们现在的很多中医、中药书,这个韦都加了一个草字头,加了草字头,是一个错别字,画蛇添足。那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他就有一个释名来解释为什么,就说这种石韦,这种蕨类植物呢,它蔓生石上,它最喜欢长在这个野外的石头上面,在森林里面,其叶如韦(皮),它的叶片呢,象韦一样。什么是韦?那么就是经过了加工的皮革,所以就是生革熟韦,没有加工的就称为革,加了工的叫韦,我刚才讲了这个“册”字,中间的一横,就是一个韦,就是加工了的皮革,把它穿起来,所以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就形容古人读书很用功,反反复复地读了书,原因书是写在木简上或者竹简上,中间有一个牛皮筋把它串上,那个都反复的磨断了,韦编三绝,反复的多次都磨断了,那就是韦,加了工的皮革。那么这个石韦呢,李时珍短短的几个字,八个字,一个描述了它的生态环境,它喜欢长在这个阴暗潮湿的森林的石头上,这个植物的叶片呢,比较柔韧,好象那个加了工的皮革,我们穿的皮衣一样的那种感觉,我们现在在植物学里面要描述,石韦这一类的叶的叶片的时候,要呈革质,都有这样的术语来描述。所以坚韧不拔的这个成语,那个韧字,一个呢就是韦字旁加一个刃字,再一个就是革字旁加一个刃字,这个是异体字,同音同义的,是通用的,这两个字,都是(与)韦和革(有)这种关系。这个石韦的命名呢,它就是抓住了这个叶片的质地的特征,所以称为石韦,那么加了草字头呢,就是芦苇的苇了,古人分的很细,芦苇的三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在芦苇的笋子的阶段,叶片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竹笋的时候,就叫蒹葭,《诗经》里面的“蒹葭苍苍、白雾为霜”。那就是芦苇嫩的时候,那么芦苇叶片长出来了,没有开花,就称芦苇为芦,开了花以后就叫苇,就用草字头的这个苇,苇者,伟也,就大也,长大了,所以芦苇,那么这个呢和石韦的韦不是一个字,这个字的训诂,《本草纲目》写得清清楚的,而且研究非常准确,非常有研究,但是我们(在)李时珍以后这么多年了,现在我们很多医生,甚至包括教科书,这个韦字写错的人不少,如果认真地钻研《本草纲目》有非常丰富的这方面的内容。另外补充说明一点,就是关于《本草纲目》在使用的时候,一些应当注意的(事项)。第一个要注意《本草纲目》的版本,《本草纲目》最先出版,是在1593年,就李时珍刚过世的时候,当时刊刻快成的时候,李时珍“忽值数尽”,去世了,没有完全看到它刊刻发行,1593年,这个称为金陵版。1663年,再一次刊刻出版,在江西,叫作江西版,江西版和这个金陵版呢,只有一点区别,就是在金陵版,没有他的儿子李建元的这个《进本草纲目疏》,江西版呢就加了李建元的《进本草纲目疏》,就只有这一点区别,这两个版本呢,都反映了《本草纲目》的原貌。金陵版,最早,但是现在存世的不多,据说只有四五部,四到五部,包括在国外的,在国内大概只有三到四部,有的还不很完整。比较常见一点的,是江西版,尤其在七十年代,在70年代,上个世纪70年代,有北京大学的刘衡如先生校点的《本草纲目》,那就是以江西版为底本进行校点的,所以我们今后要用呢,那个就是比较好的一个版本,又经过了近人的校订,又是用的是江西版。后来呢有钱氏版,和合肥张绍棠的张氏版,这个钱氏版,把《本草纲目》的图,改绘了几百幅,好象是五(八)百多幅。后来的张绍棠的合肥版呢,又把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绘的很精美的一些药图,又把它移植到《本草纲目》里面,看来这个图很好看,但是严重的失真,因为《本草纲目》的图呢,是李时珍的另一个儿子,李建木绘的,李建木不是专门的绘画的人,可能绘画的技术呢不是很好,所以看来不是很美观,但是它是李时珍认可了的,本人认可的,所以后来改绘了的,那就严重失真了。比如我们现在使用品种比较混乱的这个威灵仙吧,在李时珍的那个金陵版,或江西版,都是一个须根状的,叶是轮生的一个小草本,据现代的植物学家讲,应该是玄参科婆婆纳属的一种小的草本植物,但是到了这个合肥版的时候,张绍棠就把《植物图实名考》里面毛茛科的一种植物,把它移植到了这个威灵仙的下面,所以我们现在用的威灵仙就是这个毛茛科的植物,所以现代的威灵仙,是不是威、是不是灵,是不是仙,不见得了,临床医生都有体会,可能与品种会有一定的关系,象这一类的问题我们要注意,就是说注意《本草纲目》,注明它的版本。第二点呢,《本草纲目》凡是引用前人的资料,如果说有文献的,能够查到一定用原著,不要通过《本草纲目》来转引。比如说《本草纲目》引《神农本草经》,引《新修本草》,或者引其它什么人的,因为李时珍,在编《本草纲目》的时候,它经过了再加工,他把有的相类似的内容,把它揉和在一起,比如说有的文献上八、九十个字的内容,他可以把它压缩到了一二十个字,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原文了,就不能说原文,你可以说引自《本草纲目》什么什么地方都可以,《本草纲目》又是引哪些地方的,因为《本草纲目》尽管李时珍花了毕生的精力,毕竟是个人,那么有潜力意识的地方,加上一些资料有限,有的呢也有主观的改动。比如说在《本草纲目》里面有一味药,是一个安神药,这个本来在下面有一个主治呢是这个眠中出汗,就是入睡了以后,盗汗的意思。眠中出汗,最后因为过去的那种书可能是木刻版,有些笔画印不显,汗字那个干的上面的一横就没有了。那么就是一个眠中出汁。李时珍呢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干脆把眠字改为眼字,眼中出汁,好象就是眼泪,流泪,见风流泪,实际这个就和原来的本义就相去甚远了。象这类的例子,在《本草纲目》上还是能举出比较多的,那一定要查对原文,毕竟有千虑一失的地方,这是关于《本草纲目》。


  第六呢就是清朝时期。整个清代这个两百多年,近三百的时间呢,严格讲没有出过一部真正的大部头的综合性的本草,这个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在清朝的中前期,经济啊各方面还是比较发展的,有名的康乾盛世,要编撰一个大部头的综合性的本草,以它编撰四库全书的这个实力来看,或者搞《医宗金鉴》这个实力来看呢,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是在清代的中前期呢,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可能。因为《本草纲目》刚刚问世,《本草纲目》(在)十七世纪初,才开始刊刻发行,到清王朝的建立,就这么二、三十年的时间,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本草纲目》的传播、普及,需要相当一个时间过程,在这样短的时间里面,《本草纲目》还没有来得及普及和传播。如果在清代的中前期,要超过《本草纲目》的规模和水平,几乎是不可能,没有那个必要性,所以在中前期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大部头的本草专著,这是我个人的观点,这是我在写《中华本草·本草史》的时候,我对清代本草下的一个结论,中前期为什么它应该出,为什么没有出,我分析了这个历史原因,在清朝中前期,本草书很多,是什么呢,很多多是在于传播《本草纲目》的学术思想,叫作《本草纲目》的后续著作,有的就是把《本草纲目》里的某一个问题,把它收集起来,比如说把《本草纲目》的附方收集起来,就叫《本草万方征集》,把《本草纲目》的释名的部分收集起来,那么就叫作《本草释名》。有的就把《本草纲目》的某一个部分,比如说《本草纲目》最有学术价值的,就是它的正误和发挥,正误和发挥这两个部分,那么有的把这收集起来,加上自己的观点,清代前期的很多本草,《本草汇》、什么《本草洞诠》、什么《本草求真》,《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等这样几十部,都是属《本草纲目》的后续著作,这占了清代中前期很高的比例,另外一个呢就是受这个考据的影响,清代形成了很多类似于《神农本草经》辑复的,包括《神农本草经》,以及学术思想的发挥的,比如《神农本草经读》,《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这个这一类的,《本草崇源》等等,这是一类,这是发挥这个经典的,发挥《神农本草经》的,另外呢,清代初年,由于人口的增多,从业人员的增加,需要大量的启蒙的读物,所以这个便读类的,歌括类的本草书到清朝有一百多、两百种,这个就是一些中医药的从业人员的启蒙书,也非常多,这个在中前期,所以就没有出现大部头的。到了后期急需有大部头的,中医药有很大的发展,本草学有了很多需要充实的地方,但是清政府已经无能为力,已经顾不上了,所以清代没有一个官修本草,在民间也没有出现大型的。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所以相对来讲呢,那么一个综合性本草呢就是《本草纲目拾遗》,真正《本草纲目拾遗》其实是一个薄薄的一个小本,就是那么三、四十万字,而且这个体例呢也不是很规范,翻阅不是很方便的,比较杂乱的,但是这个对清代的综合性本草来说呢,不得不谈到,所以谈到这个清代有代表性的书呢,就是《本草纲目拾遗》。大家要注意《本草纲目拾遗》,我们前面在唐代有个《本草拾遗》,这两本书不同,《本草拾遗》是对《新修本草》进行增补,《本草纲目拾遗》是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进行增补,这个不能混为一谈的。它的作者呢就是清代的赵学敏,赵学敏书上有,这个书的最大的学术价值呢,就从它的书名就知道,对于《本草纲目》,作了重要的订正和补充。前面我谈了《本草纲目》虽然把本草学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峰,但是千虑一失,也有一些失误的地方,比如《本草纲目》里面认为铅丹(粉)是没有毒的,马钱子是没有毒的,实际上铅丹(粉)、马钱子,都是毒性很大的药,《本草纲目拾遗》,就给它作了纠正。比如说铅丹,赵学敏,就说铅丹有毒,中毒的表现是什么,怎么解救,还写的比较详细,象这样子,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和订正的,在《本草纲目拾遗》里面,好象有三十多条,三十多条这都是一些很珍贵的资料。另外清代出现了一大批这个过去没有收载的草药,在《本草纲目拾遗》里面,都增加进去了,这些草药呢,在临床上现在用以治胆结石的金钱草,就是《本草纲目拾遗》增加的,这些都是比较重要。所以重要的本草呢,就是前面这个六种,是古代的,那么这个近代的呢,我们书上还有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个原则上同学们自己看,因为这些内容呢,大家都比较熟了,一看就能懂,在民国时期呢一个是中药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从这个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开始对一些药物进行药理学的研究,然后化学成分的研究,一直到现在,延续下来,这个也是我们现在中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开始了现代研究。另外中药正规的教材,在民国时候开始出现,比较规范的,为我们现在的教材,也提供了一些范例。这个都相对次要一些。比较重要的呢,在民国时期就出现了中药的大型的词典,《中国药学大词典》,就(是)陈存仁先生主编的,

1935

年出版,内容非常丰富,但是里面错误的内容也不少,这个是在民国时期很有名的一个中药的著作,现在也可以参考。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中药学方面,尤其中药专著就太多了,几千种。那么我们需要了解的呢,一个是《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这个是国家的法典,所以今后不管是从事临床,那么写处方的时候,凡是《药典》有的,必须以《药典》的名称作为正名,必须遵守,因为它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比如说中药过去有一个药叫刺蒺藜,历来就叫刺蒺藜作为正名,现在《药典》把刺字删掉了,所以我们这个教材呢,也相应的改变,好象这个教材呢还没来得及,正名也应该叫蒺藜。过去的白豆蔻,现在《药典》叫豆蔻。那么白字今后写处方的时候也不要,不管它这个改是不是有道理,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典,一旦定下来,我们要遵照执行,那么你不同意,可以提意见,如果药典委员会觉得那个白豆蔻白字不应该去掉,它加上去以后又改过来,但是要遵重药典的权威性,我们在使用正名的时候,就不能随心所欲地随便使用的其它一些名称,我们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就用《药典》里面的收载的一些品种,尤其是一些正品,这样子呢最后才能够得到承认,如果不是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那么你还要证明它是一个药,要证明它的安全性、有效性,所以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最后才能够达到相同的这个研究的效果。所以对于这个《药典》,要注意遵守,不管中医、中药。大型的参考书呢,一个是

70

年代有这个江苏新医学院编的《中药大词典》,它收集了很多中药的文献资料,把它汇集在一起,对于这前二、三十年中药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在这个基础上,近年又出版了这个《中华本草》,《中华本草》,在《中药大词典》的基础上呢,加了总论部分的内容,比如说一些基本理论,《中药大词典》里面没有。《中药大词典》是

5757

种药,《中华本草》是八千多种药,内容更加丰富,对于我们查阅中药的一些资料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主要的著作呢,就是这样一些内容。另外在发展过程当中,有些重要的一些历史事实,也可以给予一些关注,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这个第五页的最后倒数第二行,这个炮制论,这是在中药学里面第一次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开始分化了中药学,从大中药学开始有二级学科,在隋唐时期的《本草拾遗》,我刚才讲不要和《本草纲目拾遗》混淆,这里面提出了这个把药物分为十类,就是后来的十剂,但是我们过去有的资料上呢,这个十剂说是出于徐之才,这是李时珍《本草纲目》造成的一个错误,后来沿用了,其实提出十剂是陈藏器,后来是宋徽宗赵佶,才把十类改为十剂。这个是经过考证了的,所以今后看到十剂的出处,应该是唐代的陈藏器,而不是南北朝时候的徐之才,象这一类的本草事实比较重要的,大家作一些常识性的了解。所以我们第一章呢,我们就介绍这样的一些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1921653

    谢了!

    医道行 回复 @听友371921653: 中医是道,学中医需要懂天地、阴阳、日月、四时、五运六气、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药的四气五味,才能遣药组方,明白机理才能治得好病。是用性味组方治病,不是背方剂的。要根据节气变化调整用方才能真正治病

  • 听友216470918

    张老师讲的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