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事物皆有定律
为官有“为官之道”、经商有“经商之道”、教学有“为师之道”,要想健康长寿还有“养生之道”,不管你从事什么活动,都有定律可循,它大而无形,遍在而不可见。只是人们对它们认识深浅、早晚的问题,不能因为我们还不认识它就忽略它的存在。
想获取某种结果,必须要通过某些过程,但有时候我们自己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常常为这些结果附加一些神秘色彩。我们找出原因的目的,就是要探求使结果能够得到实现的规律,我们都相信万事万物皆有定律可循。
有些人似乎有着很好的运气,其他人需要艰苦跋涉才能达到的目标,他们却毫不费力的达到了,他们从不需要违背良心道德,因为他们总是走在“正道上”;他们无论学习什么都是轻而易举;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能得到渴望的结果;他们自身保持着永恒的和谐,从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也不需要经受困难或辛劳所带来的考验。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命运,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的规律。
万物皆有道,这个“道”即是真理,也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你认识到这个客观规律也好、没认识到也好,它总是存在的。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道破了万物是客观存在的、皆有其发展规律的、事物不是永恒不变这样一个真理。如: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进行着自传;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天落叶,冬天下雪……浩瀚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力量、生命,并且秩序井然的运动着,令人叹为观止。
在没有“看”清楚人生在世为了什么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名利、七情六欲… …但细细想来,人活在世上,成功也罢、失败也罢、 幸福也罢、悲伤也罢,都遵循着其内在的规律进行着。
我们的意识同外在世界有着紧密、多变、深切的联系,我们的目的、愿望也和整个宏大的自然结构相吻合。我们是自然中的个体,同自然都是统一的。部分和整体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整体的属性在部分中得到完全地体现。因此考古学家能够根据一块碎陶片还原出整个容器的模样。
人的行为必须有一定准则,这就是道德的和法律的准则。道德准则源于人类群体沿袭发展的文化和宗教,而法律则是一种强制手段。人们按照这些行为准则生活,社会才有秩序。
春秋战国时期前后,人类文明突飞猛进,华夏各部落、群体中各种不同的行为准则也在加速融合。孔子不辞劳苦周游列国,为的是传授“礼”,教人们如何做人、做事,因此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有了“忠、孝、仁、义”,儒家的思想体系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一旦行为准则形成,每个人都要遵守它才能融入社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行为不能为群体的其他人认同,他将是孤立的。人是如此,动物也是如此。如一群狮子捕食了野牛,在分食过程中,几只小狮子尽情享受美食,它们的父母则轮流“站岗放哨”,定时“交接班”,动物世界也有规律可循。
人的行为规范主要来自教育和自己的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做事原则,这个底线和原则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自己对自己,是指一个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内心,也叫“心能世界”。它不单单是心理学、人生观问题,也不是世俗的生活哲学。它是通过自己内心的调节手段达到内心世界的平衡,从而获得认同感和幸福感。
同样拥有一间木屋的人,可能其中一个是幸福无比的,而另一个则是痛苦万分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能调节力;一个无家可归、一无所有的人获得这间小木屋遮挡风雨已是万分幸福,而另一个从家财万贯、名声显赫的人,破落到只拥有这间小木屋,则是痛苦万分,外观上有着相同物质条件的人,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心能世界的活动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好的心态,有了这个好的心态,你就是生活的“强者”。为了使自己感觉幸福,有无数条生活格言,那都是他人生活经验的概括,也是心能释放、调节的有效方法。
无论是出自中国人之口,还是出自美国人之口;无论诗写在书本上,还是口述,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可循,其意义都不会改变,本质始终相同。唯一的差异就是表达方式的不同。
为官有“为官之道”、经商有“经商之道”、教学有“为师之道”,要想健康长寿还有“养生之道”,不管你从事什么活动,都有定律可言,它大而无形,遍在而不可见。只是人们对它们认识深浅、早晚的问题,不能因为我们还不认识它就忽略它的存在。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就是“背道而驰”。“背道而驰” 迟早都会碰壁,无论你是谁。
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是与非”、“黑与白”、“好与坏”的问题,之间亦有“度”,这就是哲学里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原理。一切皆有度,也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然世界如此,人文世界亦然,人做事都要有“度”的,也是人们常讲的“分寸”。人们在把握事物进展的过程中,常会产生“失度”和“过度”两种情况,“失度”在这里是指事物发展未能达到一定必需的程度,正如俗语所说的“火候未到”,该到位的而未到位,也就是“不及”的意思,如过少、过短、过慢等等,由于达不到一定数量的要求,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但行而无果,还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过度”是说事物的进展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如过多、过分、过火、过激、过誉、过谦等等。老子曰:“极而反,天之道也。”过度了,事物就会走向反面,失去生机,这是规律。如人常喝一点点酒,可以活血化瘀,但每日酗酒则是“酒鬼”;正常的人都有七情六欲,过度的重色就成为“色鬼”;读书多,知识渊博为人所敬仰,而一个人只会读书则称为“书呆子”;人对人,赞扬是很重要的,可一味的赞扬就会变成一种虚伪;女孩子爱美,过度打扮则称“妖艳”,适得其反;胆子大,可以成为英雄,胆子大到极点则称为“无法无天”;为官者家里喜事,亲朋好友送来贺礼,那是“人之常情”,大肆收受贺礼,则变成“非法敛财”或“公开索贿”,也可能从“人民公仆”变成罪犯。
“量”变到了一定程度“质”也就变了。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失度”和“过度”呢?关键在于要做到“适度”,它要求人们在事物进展过程中把握火候,把握分寸,避开并拒绝极端和片面,防止偏激的产生,认清并把握事物的规律。
生活中有许多令我们惊奇的事,有许多无坚不摧的力量令我们惊叹。有许多人取得了看似不可能的成功,有许多人实现了自己一生渴求的梦想,有许多人改变了一切,包括他们自身。然而这一切并不神奇,只不过是自然法则运行的结果。
通过运用人体本能、自然本能、宇宙本能最纯粹的形式,并运用特有的参悟能力,总结、归纳,最后认清、把握、充分运用永恒存在的定律,万事万物发展将在我们的安排中,从而获得本能中最有价值的人生成果。
自我引导
为官有“为官之道”、经商有“经商之道”、教学有“为师之道”,要想健康长寿还有“养生之道”,自己的“发展之道”该如何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