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一厢情愿,让自己更加精进

放弃一厢情愿,让自己更加精进

00:00
06:58

世间很多悲喜剧和黑色幽默,都来自我们执着地一厢情愿地理解世界,或者换句话说,固执地要让世界接受自己错误的思维模型(你看好某个票但是不是资金的共识,你却非要追涨或者潜伏,于是浪费时间成本) ,固执地拒绝改变自己而希望世界为自己改变。

一厢情愿在人际交往,谈恋爱,投资,销售,等等各个领域屡见不鲜。改变自己的一厢情愿,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容易的。困难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恋情节,觉得自己特殊,觉得世界要应该去适应他/她。容易是因为意识到,一旦放弃一厢情愿,以高度的现实主义不断调整对

世界的认识(意识到减少操作频次,专注高胜率模式内操作才是突围关键) ,指导自己的行动,路会越走越宽,越来越容易。

一厢情愿的特点是:总是自作多情地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总以为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别人也会觉得有价值;以为自己进攻时别人只会被动挨打等死。不愿从别人的角度(场外资金为什么要高位抢着接你的筹码)深刻理解其利益点,即使收到各种负反馈(被套了)仍然因为懒惰或者惯性而拒绝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型。,(咒骂狗庄或者主力没眼光)

中国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不仅是说为了砍柴先磨刀,而应该是可以更引申一步,包括器的进步和变革。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我看过很有启发,讲的是聚焦于思维工具的提高。实则,抽象的思维工具比实体工具威力更大,更具有统摄性(超短而言,用预期思维看每一个涨停,结论大不同,不是看题材或者基本面)

做股票你不读巴菲特是不行的,读巴菲特不是做价值投资,而是学习投资智慧,因为这是相通的,无所谓是短线还是长线巴菲特传里,股神自己说,人一生不该做什么。最关键的是: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模式外操作,觉得自己什么都行)

怎样理解“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巴菲特放弃了非常多的投资机会,因为他看不懂那些行业,但是这没有妨碍他获得超高的回报。我们知道孙膑赛马的故事,用自己的劣马和别人的上马比,输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赢的可能性。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看到别人挣钱很快(不知道别人背后付出多少功夫) ,自己心里痒痒的,也要去尝试(自己看不懂的拉升和打板为了做而做,不买心里难受,买了被套更难受) ,而又不愿意花功夫学习,这就是做自己不懂的事情。

人是如此,企业也常常如此。2014年万达要做电商,拉了百度和腾讯进来(号称腾百万) ,信誓旦旦地要在5年内投资200亿。折腾了两年,什么结果都没有。到了2016年,第一笔钱烧完了,腾讯和百度全跑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做自己不懂的事情的教训。吴晓波的《大败局》里讲了很多一时很牛的公司的例子,原因是一旦企业获得成功,盲目扩张,什么行业都要插一脚(行情好了,看什么涨停都想做,就怕踏空,不想预期和主属性,不想龙头的地位变化,看到涨停和拉升就想去)。结果都被淘汰出局。

在中国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可以挣钱的机会非常多,但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昙花一现。当年段永平的步步高公司曾经夺得央视广告的标王,因此靠着黄金时段的广告,这家公司的品牌迅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为了维持品牌,也为了宣传自己新的产品,他的公司每年都投入几亿到现在的几十亿做广告。当然,也就让广告公司挣得盆满钵满。说到这里你可能马上会想到,与其让广告公司挣钱,还不如自己成立一家广告公司,或者收购一家呢。

的确,当时步步高的很多高管也意识到这一点,向段永平建议自己创办广告公司。但是段永平并不认可这种想法,因为如果你们的逻辑成立的话,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应该是可口可乐广告公司,或者宝洁广告公司,但是结果却不是,这里面必然有它的原因。从这个很特别的想问题的方式上,我能体会什么叫做智慧。(如果你要接力某个票,那么比你有身位优势或者更有辨识度的票还没死,资金不要它们为什么去要你的票,很少有人去想这个问题)

在投资领域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最好多买几只股票以便降低风险。比如指数基金,但是,巴菲特自己在投资时并没有分散投资,而是集中在十几只股票中重仓,看起来这样做其实风险是非常大的。但是实际呢,巴菲特反而创下了50年来,年平

均回报率22%的记录累计收益率超过3万倍的传奇纪录,要比做标准普尔指数基金的回报高得多到天上去。所以"专注自己有把握的(经验值是高胜率的模式)才是最大暴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主播信息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