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亨利·曼西尼:赫本的月亮河与优雅的爵士乐

11.亨利·曼西尼:赫本的月亮河与优雅的爵士乐

00:00
12:31

Henry Mancini作品推荐:

《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at Tiffany's)

聆听指数:5星

《粉红豹》(PinkPanther)

聆听指数:5星

精选集:Midnight,Moonlight & Magic: The Very Best of Henry Mancini

聆听指数:5星


亨利·曼西尼:赫本的月亮河与优雅的爵士乐


影迷们都记得《蒂凡尼的早餐》里的开场画面:清晨时分,纽约第五大道上空无一人。身着黑色晚礼服、颈上挂着假珠宝项链、打扮入时的霍莉·戈莱特丽独自伫立在蒂凡尼珠宝店前。脸颊紧贴着橱窗,手中拎着牛皮纸袋,一边吃着可颂面包、喝着热咖啡,一边以艳羡的目光打量着珠宝店里的一切……


这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经典场景之一,它代表了奥黛丽·赫本演艺生涯中最动人的时刻。大约40年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拍摄了一部名叫《奧黛丽赫本传之我的前半生》的传记影片,开场便是赫本当年演出《蒂凡尼的早餐》时的这一场戏。


与赫本的表演一样,亨利·曼西尼为该片创作的那首《月亮河》亦是经典中的经典。在后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月亮河》的知名度和流传度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曼西尼为这首柔美悦耳的歌曲创作了不同的演唱和演奏版本,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音乐。



亨利·曼西尼也许是好莱坞历史上最知名的歌曲创作者。他最辉煌的创作生涯与奥黛丽·赫本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些流淌着复古情调的动人旋律,完美衬托出赫本那经久不衰的银幕形象。


曼西尼的音乐风格脱胎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摇摆爵士乐(Big Band Swing)。他曾表示自己的贡献在于将广受欢迎的爵士乐风格引入当时的主流电影配乐中,这一创作理念为他带来了4座奧斯卡奖与20座葛莱美奖,他也成为电影史上大量使用爵士乐风格进行配乐的第一人。


在《爵士乐简史》中,作者顾潜对大摇摆爵士乐有如下论述: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整个美国陷入一种悲观黯淡的情绪之中,爵士乐却丝毫没有走到尽头的迹象。美国仍然需要音乐,甚至比以往更需要音乐的安慰。流行歌曲和感伤曲调大行其事,充满梦幻、感伤和童话色彩的音乐舒缓着白人的痛苦,就像布鲁斯安慰黑人创伤的灵魂一样。


由于采用了特殊的八分音符和更为松弛的节奏,这时期的爵士乐开始变得更摇摆了。这种变化从二十年代后期逐渐开始,一直持续至四十年代。这期间的爵士乐大多数被称之为摇摆乐,又因为乐队通常由十人或十人以上组成,也被叫做“大乐队风格”。


在父亲的影响下,曼西尼从小就对爵士乐抱有浓厚兴趣。上世纪50年代,默默无闻的亨利·曼西尼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机遇:为爵士乐传奇巨星格伦·米勒和本尼·古德曼的两部传纪影片担纲配乐。这让原本就擅长爵士乐风格、并且曾经为格伦·米勒乐队担任过钢琴演奏与编曲工作的他得以大显身手。随后,他又为著名导演奥逊·威尔斯的新片《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谱写了音乐。


这三部作品令他在好莱坞崭露头角,也引起了仅比他年长两岁的年轻导演布莱克·爱德华兹(Blake Edwards)的注意,曼西尼为爱德华兹的初试啼声之作是两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集《皮特·冈恩》(Peter Gunn)和《幸运先生》(Mr.Lucky),以此开启了两人长达三十年的合作历程。


前者讲述了一位名叫皮特·冈恩的警探的办案故事(此类题材电视剧后来在英美等国经久不衰)。主题曲融合了爵士乐的即兴、摇摆以及流行乐的柔美动人,同时巧妙地运用管弦乐营造出悬疑紧张气氛。曼西尼采用的大摇摆爵士、流行曲调、传统管弦乐的混搭风格,也成为后来不计其数的类似题材影片配乐竞相模仿的范本。


这部配乐也象征着曼西尼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期。对爵士乐如何更好地表达戏剧效果,曼西尼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在配器方面,除了小号和长号这样的传统爵士乐器外,作曲家还大胆采用了马林巴、贝斯、电吉他、钢琴等乐器,使得音效更加丰富,并充分表达出画面质感,为更好地塑造角色、烘托情绪和辅助叙事开辟了空间。


《幸运先生》讲述了绰号叫幸运先生的赌徒的故事。曼西尼为该剧谱写的主題曲成功融合了爵士与流行,听上去华丽浪漫、慵懒闲适。这两首主题曲也为曼西尼斩获了两座格莱美奖。


不久后,爱德华兹和曼西尼遇到了奥德丽·赫本,共同创作出那部在各自职业生涯中都堪称巅峰之作的经典:《蒂凡尼的早餐》。



影片中,赫本坐在夜晚的窗前,捧着吉它,倾诉梦想,吟唱出那感人肺腑的曲调……音乐与画面的结合被推向高潮,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多年以后,赫本的儿子肖恩·赫本·费雷在为母亲所著的传记《天使在人间》中这样写道:


“一首动听的歌,不仅仅需要有寓意隽永的歌词,还需要有动人心弦的旋律。”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母亲就这么教育我们。“重要的不仅仅是你说了什么,更在于你怎么去说。”


最好的例子就是母亲在《蒂凡尼的早餐》中抱着吉他弹唱《月亮河》。母亲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歌唱演员,她也没有一副可以唱歌剧的好嗓子,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她后来出演《窈窕淑女》时,所有的歌曲都不是母亲亲自演唱,而是由马尔妮·尼克松配唱的。然而她坐在大楼的防火通道里弹唱《月亮河》的一幕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世界电影史上的这经典一幕,也成为缔造者之一——曼西尼心中永远珍藏的美好瞬间。曼西尼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月亮河》就是为赫本而写,他认为,没有人能比她更完整地理解这首歌,“这个世界上可能有超过1000个人翻唱过这首歌,但是奥黛丽的版本毫无疑问是最出色的”。


从这部影片开始,曼西尼与赫本成为了另一对黄金组合。七十年代后期,曼西尼曾在报纸上撰文,谈起奥黛丽·赫本曾给他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


对一名作曲家来说,很少会仅仅因为一个人,因为她的容貌或者人格而被激发出创作灵感,但是有一个人真的做到了。她不仅激发我写出了《月亮河》,还有《谜中谜》和《丽人行》。如果你听过这些歌曲,你一定能够猜出是谁激发我的创作灵感,因为在这些歌曲中都明显带有着奥黛丽强烈的个人气质——一种淡淡的忧伤。


《谜中谜》里有这样一个场景:赫本回到她的公寓里,发现那个老男人拿走了她所有的东西,她顿时像被遗弃的猫一样坐在了一个行李箱上……


就在那一瞬间,主题曲的前几串音符涌现在了曼西尼的脑海中,他后来回忆道:“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真希望她能够回来,拍摄更多的电影,因为她的银幕形象真的能够激发我很多的灵感,让我写出更多的音乐。”



《蒂凡尼的早餐》开启了曼西尼梦幻般的60年代。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还包括:


为爱德华兹执导的《相见时难别亦难》(Days of Wine and Roses)和《雌雄莫辨》(Victor/Victoria)配乐,后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他为前者谱写的同名主题曲《醇酒与玫瑰的日子》则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曼西尼在爵士乐和流行曲调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古典音乐的元素和风格,并启用了木管、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为整部配乐添色增彩。原声音乐中甚至出现了古典风格的钢琴小品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弦乐片段;作曲家最擅长的甜美精致的人声合唱也令人过耳难忘。


此外,这一时期的曼西尼还有两部重要作品:他为西部片传奇巨星约翰·韦恩主演的非洲冒险电影《哈泰利》(Hatari!)写下了令人难忘的、充满迷人异国情调的乐章。在这部配乐里,曼西尼进行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将爵士乐、管弦乐与非洲土著节奏巧妙融合;


在动画剧集《粉红豹》(Pink Panther)里,曼西尼运用典型的爵士切分节奏谱写出的那首俏皮诙谐、脍炙人口的主題曲,至今依旧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在很多影迷和乐迷心中,亨利·曼西尼最令人难忘的作品依旧是那些经久不衰的电影歌曲:《月亮河》、《醇酒与玫瑰的日子》、《心上人》、《甜心树》、《谜中迷》……一首首流淌着都市气息、或甜蜜或感伤的抒情曲调,均是难以复制的不朽名作。


曼西尼在60年代的这些著名配乐因为其中的歌曲而熠熠生辉。也正是他开创了电影配乐中大量使用人声的先河。他的电影情歌喜欢采用轻柔的男女混声合唱,营造出细致高雅的质感,在6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音乐领域可谓独树一帜。


70年代以后,曼西尼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其中较有名的配乐包括《鹫与鹰》(The Great Waldo Pepper)、《雌雄莫辩》电视剧版、《荆棘鸟》(TheThorn Birds)、《宇宙天魔》(Lifeforce)、《鼠辈侦探》(The Great Mouse Detective)等等。   


实际上,他的历史贡献不只是将爵士乐和人声演唱大量引入电影配乐。以下事迹同样值得后人铭记:由于他的坚持,好莱坞改善了电影录音设备,使得电影音乐进入了“多轨录音”时代;由于他的坚持,电视公司不得以任何理由切断某部电视剧集的片尾,因为那样听众可以听完为电视剧创作的所有音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榛果糖

    奥黛丽.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