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直击圈内圈外的真相,让200+位大咖摘下面具。专辑直通车,戳此直达→→
最近我做了几件事儿都和英国有关:看了电影版的《唐顿庄园》,听了英女王的圣诞致辞,感慨了一下拖了一年多才离婚的“脸叔”Colin Firth. 而目前正在看英剧Luther(《路德》),主演是英国非洲裔演员Idris Elba,他被认为是下一任007的扮演者。
这让我想起了2012年6月奥运会前夕,我和团队在伦敦拍摄了大约两周。盛夏6月啊,可我天天在伦敦的街头、桥上、博物馆、郊外的古堡里被冻得半死,每天晚上回到酒店第一件事儿,就是在浴缸里放上滚烫的热水,然后跳进去,不泡10分钟绝对回不了神儿。
这让我想起了马克·吐温说的:The coldest winter I’ve ever spent was a summer in San Francisco.(我经历过最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我想说,我经历过最冷的冬天是2012年6月的伦敦。
那一年,我还爱上了英国口音。大学时,我们宿舍成员分别来自东北、安徽、广东、北京、河南。但大一开学不久直到毕业,一统江山的始终是东北话。我觉得英国口音是继我国东北话之后,最容易影响、传染外来者的。在伦敦的半个月,我觉得自己讲话都开始英范儿了。
想当年麦当娜和Guy Ritchie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美音神奇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式美式英国牛津腔”,这在当时遭到了美国人的群嘲,觉得麦当娜特装,仅凭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英语发音的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
我从初一开始学英语,一直深受美式英语的影响,这几年才觉得英国腔调显得莫名的内敛而高级,于是讲英文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电影英剧里听来的“牛津腔”。
想来2001年,Renée Zellweger扮演Bridget Jones的时候,一定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一个被广泛认同喜爱的英国现代女性角色,偏偏由一个美国女性扮演,这让内心高傲的英国人情何以堪?
Renée后来呈现的结果收获了一致的好评,但我总觉得影片中的Bridget Jones说的一口听不出来出处的英语,而某些地方刻意凸显强调英式的发音反而让我出戏。
但是,Renée Zellweger至少比Gwyneth Paltrow要强,后者在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里的表演虽然为自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但当年的一致评价是,这个奖应该由Elizabeth(《伊丽莎白》)里的主演Cate Blanchett获得。抛开表演不说,美国演员真是没什么语言天分。
说说电影版《唐顿庄园》的观后感吧。
作为剧迷,《唐顿庄园》电影版还是要去看的,只是不要当作电影来看,就当是在影院里用大屏幕看加长版的《唐顿庄园》电视剧大结局就好了。
那天的观影过程很有意思。我看的是晚八点档,100多人的小厅,上座率大概七成,黑暗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观影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自于观众对六季电视剧的熟悉,来自于对伯爵、老夫人、大小姐、二小姐,以至于从管家到每一个仆人的熟悉。倘若不是剧迷,看电影遇到门槛倒还罢了,那种非球迷和资深球迷一起看球时无意中会被轻视、被蔑视的感觉,多半会让人不爽。
影片中勉强有两三处可笑可不笑的地方,大家都用力笑了,我当时也微笑了一下,那是一种剧迷的主权宣誓,我特明白。但是电影看到30分钟左右,我开始困惑了,满脑子都是为什么??
看到有评论把《唐顿庄园》比作“英国版的《红楼梦》”,我觉得宣传手法嘛,也没啥。但真的要类比的话,《唐顿庄园》可以对照电影Gosford Park(《高斯福庄园》)、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还有《长日将尽》。
我觉得《唐顿庄园》一类的英国年代古装剧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对繁复细节的不厌其烦地展示,从餐具到礼仪到服饰到众多的人物,这些都是我当初爱上《唐顿庄园》的原因。
据说两小时电影版中演员共换了600多套服装,我的确没数过,但片中大小姐留的齐刘海短发、中性的装扮,都深合我心。不过她和二小姐最常穿的风格简约、长到膝盖处的晚装裙,我觉得很不适合我,我想穿上除了显得身材单薄,没有任何风情可言,但穿在上世纪20年代英美时髦女孩身上就显得格外妥帖。
此类着装风格的影片还可以参考电影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关《唐顿庄园》服饰考,我在豆瓣上发现了一篇特详尽的帖子,推荐给大家,作者叫沈小璐。
影视剧中细节展示的意义,除了好看,还在于它会因为真实带来的质感而引起观众的认同、相信,甚至引发共情。
凡是有精彩细节描述的电影,我几乎都爱看,比如《芭贝特的盛宴》,从准备食材到烹饪到享用大餐,每一个画面都让我痴迷。
再比如The Age of Innocence(纯真年代),仅仅是每次宴会时桌上餐具装饰的展示,就足以让我心驰神往。
电影需要这些细节,但仅有这些细节还远远不够,我还要看故事,看人物的成长命运,看出神入化不动声色的表演,看会呼吸的镜头、画面。电影观众只会更挑剔。特别是当一切被展现在硕大的银幕上,那曾经在iPad上、在家中无论多大的电视屏幕上都成立的一切,就有可能变得不再成立。而电影版的《唐顿庄园》压根儿就没有完成从电视到电影的这种转化。
首先这绝对不是编剧Julian Fellowes最高水准的剧本,和他的成名作Gosford Park(《高斯福庄园》)压根儿没法比。两个小时的电影版,讲到了同性恋、男女平等、爱尔兰问题、英国贵族阶级一战以后的没落,甚至还提到了爱德华八世的王储时期,并且暗示了他将来在婚恋问题上极有可能不走寻常路。
两个小时这么多议题,以至于每一点都太过表面。要知道大观园早期的繁华景象背后的危机四伏,我们一早就感受到了的,但Julian Fellowes在两小时的电影中,太寄希望于观众自行脑补一切了。
但导演和编剧的失算在于,即便我带着对六季电视剧的熟悉,对英国19世纪社会的粗浅了解,我仍然感受不到强烈的时代变迁的气息和人物命运由此带来的改变。
我看到的只是英国乡间贵族生活包装下的迪士尼动画片一般的单纯美好:仁慈、幽默、善解人意的国王和王后,忠心耿耿、爱岗敬业、各为其主的仆人,还有爱家、爱亲人、爱手下、爱传统、长得还好看的贵族家庭的富二代。
全片没有一丁点仇恨、邪恶、阴暗,感受不到压迫、反抗,只有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的脉脉温情、守望相助、理解万岁。哪怕原本应该有那么一丁点血腥残酷的政治暗杀、对同性恋的镇压,最后居然都有大团圆式的结局。
这么岁月静好的英国王室贵族谁不爱呢?可是电影这么拍就不对了。我用两小时看了一个英国贵族剧场版的《我爱我家》,这根本就是《唐顿庄园》剧组对于粉丝的年终大回馈,但,这不是电影。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不电影的抛开不说,只是为了片中Maggie Smith, Hugh Bonneville, Imelda Staunton, 还有Jim Carter的表演,就值回票价了。在我看来,英国演员几乎个个都是宝藏,而Maggie Smith绝对是王冠上那颗最耀眼的钻石。
虽然她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扮演同一类角色:挑剔、坏脾气、讲话尖酸刻薄、充满各种偏见的老妇人形象,但她总能让每一个人物都有存在感。比如1996年The First Wives Club(《前妻俱乐部》),她在其中扮演一个大约只出场三四次的纽约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Gunilla Garson Goldberg,台词几乎没有几句,但我一直记得。
有人开玩笑说,Maggie Smith和Judi Dench是近年来英国对好莱坞最大的输出了,两个人几乎承包了所有好莱坞大片。
唐顿庄园里有几处老夫人的近景,看了让人心疼,想必是老太太年纪大了,也或者是她的癌症病情,老人家的眼睛有一只明显近乎失明了,这情形有点儿像后期的树木希林。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把我看乐了,题目是:为什么有一部分所谓的「原著党」总是会有一种优越感?
我想,这恐怕也是我和很多唐剧剧迷在看电影的时候都有的一种心态吧。可是,这样看剧、看电影才有意思吧。
ps.
1. Hugh Bonneville绝对是变色龙,在电影诺丁山里扮演Hugh Grant傻乎乎的朋友Bernie,你无法想象他也可以是高贵的伯爵。
2. Imelda Staunton和Jim Carter生活中是恩爱夫妻。Staunton曾经说他俩结婚二十多年只分开过三个星期。
3. 伯爵夫人Cora的扮演者伊丽莎白·麦高文本身就是移民英国的美国人。年轻时很红,出道时的电影普通人,以及美国往事,都是经典。
---------------------------------
【偶遇】新板块【鲁小胖和你一起看电影】已上线。关注【鲁豫有约】公众号,底部菜单点击【偶遇观影团】每周三公众号首发哦,快来这里找我们吧~
我挺不喜欢鲁小胖的名字的,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是在炫耀自己的瘦哈
小甜筒儿 回复 @karen007: 或许这是她的愿望,心态什么样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
期待更新,一直关注!
开头的音乐是什么?超好听
MissPenguin_k6 回复 @Yanping_7s: city of stars
为什么我总有一种你沉醉在自己世界的感觉
求配乐
终于更新了
改版后我还没听过
推荐一下适合初中生看的美剧,练听力用
我唯一仃阅的声音,内容还是喜欢之前的内容,
听了你对电影的介绍,让我看了一些有深度的电影,也重温了一遍经典电影,也对原来的电影故事有了更多认识。喜欢!和你一起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