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角增大的病理意义
腰骶角增大与脊柱不稳固
目前相关资料、文献记载腰骶角的测量方法主要为Ferguson法,即腰骶角系由水平线与沿第1骶椎上缘所作的直线相交而成,且此角正常范围为34度-42度。也有学者称此角为骶骨角。
在腰骶角的定义上,有观点认为第5腰椎纵轴线与骶椎长轴线之间的夹角为腰骶角。目前大多采用Ferguson法规范腰骶角。
傅英魁《脊柱解剖与手术》云:“腰骶角增大,重力后移,椎间关节过度负重,则导致小关节退变、半脱位甚至发生假性滑脱,失去稳定性而引发腰痛或椎间盘退变、髓核突出等。”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云:“从生物力学角度而言,腰骶角的改变,可使上下关节突相对滑动5-7mm。”
腰骶角增大或显著减小,是腰骶部稳定性降低的具体表现,将使腰骶部筋膜、韧带、肌肉等软组织应力异常增大。这是脊柱不稳固的典型形态之一。
腰骶角异常除了容易引发腰部酸痛、臀部疼痛等局部症状外,还可能由于坐骨神经受累而导致下肢出现酸麻痛等坐骨神经症状。腰骶角增大还可见于腰骶椎肿瘤、炎症及先天性发育异常。此外,脊髓栓系也常伴腰骶角增大。
精确干预腰骶角度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可以通过理筋正骨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异常增大或减小的腰骶角进行人为干预,精确调整腰骶角度大小。
腰骶角与腰推、骶椎直接相关,因此,调整骶椎、骨盆的位置状态,配合腰椎及腰骶部软组织等相关结构调整,使腰骶角的精确调整便成为可能。
以“间接理筋法”松解腰骶部内外软组织的异常状态,对腰骶角的改善与改善后的稳定有着决定性作用。对腰骶部软组织的松解,“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力求深入到腰骶椎的腹面、前纵韧带、骶髂前韧带的层面。
改善腰骶部生物力学状态,临床相关症状将可以减缓乃至消除,脊柱不稳固则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腰骶角与腰曲
在腰骶角与腰曲的关系方面,腰骶角与腰曲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却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不能认为腰骶角增大则腰曲就一定会大。
在临床上,腰骶角过大而中上腰椎僵直、曲度消失,或腰骶角与腰曲同时皆大,或腰骶角、腰曲均小,或腰骶角小、腰曲僵直甚至反弓,多种情况均有可能存在。
由于Ferguson法测量腰骶角是以骶椎上缘为标准进行画线测量的,因此,腰骶角的大小与骶椎垂直或水平状态的关系是直接、明确的。当然,骶岬部的结构形态也是重要的。不同个体之间骶岬部结构形态的不同,导致不同个体在骨盆前倾角相同时,腰骶角度各异。
骶骨与双侧髂骨构成骨盆,骶髂关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所以,腰骶角的变化与骨盆前倾角度的变化方向是相对一致的。
增大的腰骶角只是腰曲可能增大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而小的腰骶角则一定会减小腰曲,与腰椎僵直或反弓相对应。在腰曲减小的情况下,要增大腰曲则必须首先增大腰骶角。若腰骶角没有增大,则增大腰曲的工作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