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坐堂|中建协副会长吴慧娟:建筑产业现代化化的几点思考

大咖坐堂|中建协副会长吴慧娟:建筑产业现代化化的几点思考

00:00
33:01

很高兴来参加这个数字建筑的论坛,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会议。今天我就想给大家谈几点思考,就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想说三个:

   第一个是建筑业是大,但仍然是大而不强,产业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第二个是完善工程建筑模式来推动产业现代化。

   第三个是变革生产的方式,促进产业的现代化。

   实际上我们中国的建筑业产业规模应该说世界前列,从2006年以来我们的建筑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06年第一年连续增长超过20%,后面就慢慢下降了,2015年增速仅为2.3%,这两年又高上去了,2018年又达到了9.88%,这个就可以看出我们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带来我们建筑业快速的发展时代已经结束。随着国民经济都是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的行业也是这样。我们总产值2018年是23.5万亿元,增加值是6.08亿元。增长是4.5%,我们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占国家GDP的比重2018年占到6.86%,从2010年起都在6.6%以上,在以前差不多在5.6%左右,这是2018年的房屋建筑。每年的施工就是达到140多亿平方米增长,我们一般以前说起来第四,第一制造、第二农业、第三批发零售,第四就是建筑业。

   我们刚刚说产业规模世界前列,我们说比美国还大,当然统一口径不一样。2018年底我们市场司有一个统计平台,建筑业企业当时可能是355万多家,2017年当时是240多家,我们想怎么会这么大,这么多十万加上升一年当中,当然不排除僵尸企业,还有确实是地方保护主义,一定要成立法人公司。

   当然国家统计局是统计95400家,这个是以工程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这两类企业来统计的。当然我们国家统一制度是让企业来申报,没申报的就没在这里边,实际上我们的特级企业已经达到了600多家,资质大概是800多项。我们的注册人员是332多万人,其中建造师是276万人,整个还有建筑师4万多人,参加设计工程师12万多人,还有监理工程师是20多万,造假工程是18多万。

   具有等级的就刚刚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我们建筑业从业人员是5563.3万人(增加26.4万人),我们看一下设计监理,咨询当时是500多万人。农民工据人社部的统计达到了5400万人,说这个5000多万那个5000多人,将近1亿人口。在前一项又包括农民工,农民工这两年在减少,以前都是20%21%以上,退休了发现减少了,现在达到18.9%。可以说我们的农民工现在实际上年龄在偏大,40岁以上的占了61%,刚刚前不久从400万的农民工,实名制的统计,55岁以上还有7.7%,所以我们还是在老化。文化程度也不高,61%都是小学文化程度。

   我们的建筑业刚刚说了一个队伍,说了一个规模,仍然是大而不强。我把它归纳在这四个方面,当然在中央国办的19号文件是七个方面。

   一、是政府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信用配套机制进展缓慢。

   二、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和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三、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较多。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人技能素质偏低。

   实际上我们的产业功能在哪里?大家心里都明白,真正的产业工人在哪里,我们现在产业现代化要进步,所以我们仍然是大,但是我们的建筑业不属于强。

   应该说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我们改变建筑来说,建筑业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发展正在成为过去时,传统的建筑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产业现代化发展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因为我们是数字建筑,所以产业现代化实际离不开数字建筑。

   第二我想的是产业要现代化,其实我们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要改革,这里头我说的是完善,因为在不断的改革。2017221号中央19号文件,这里边就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大家可能以前没有听说过。就是建设单位首要责任,以前都没有提出首要责任,但在19号文件提出了一个首要文件。从19号文件一个是推广,进一步推广工程总承包,还有培育咨询,我的理解在在工程建设的组织面上就是三方,业主、工程总承包和全国的咨询。可能实现起来是很漫长的阶段,但这个必须提出来,否则我们还是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我们的产业现代化还是没有低。我们的企业达不到这个水准,做不到,但做不到不能不提,否则永远是落后,永远是挨打。政府是放开允许各种情况出现,这种责任是更统一,层次更明晰。为什么香港、其它国家都能有八包七包,我们的建筑只能二包,不能有三包。但实际上一个关键点就是责任,但《建筑法》是20多年前的,这个时候还是政府为主导,计划经济的思维状态下,在今天恐怕政府管不了,管到今天我们的市场还说我们混乱,实际上我们的监管思维、方式要改变。建筑现在改不好就一边探索一边来改变。

   打破“碎片、分割、多元”责任层次更明晰,责权利更统一,更有利于专业人干专业的事。实现工程建设各阶段深度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提高效益,质量安全和建设水平。更注重市场选择来促进市场升级,我们是这么多的企业,说了九万多家,实际上我们总承包将近4万,专业承包将近5万,我们是个筒状的,劳务分包原来说也就3万多,但国际上实际是个金字塔,大量的是做专做精,所以我们的专业精神,我们的专业的队伍,真正又专又精的队伍还是还是很少,我们都是在同质化的水平上在竞争。

   19号文件提出来是工程总承包,推进工程总承包核心点就是设计与施工深度的融合,尤其施工图设计与施工的融合。体现经济、技术、组织、管理、协同等资源集成高效配置。

   加快完善工程总承包相关的市场准入。招标、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制度规定。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政府投资工程应带头推进工程总承包。

   总承包负总责,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责任,总包可直接发包总承,合同都涵盖,来减轻这个方面的环节。

   当然我们要注意防止转包挂靠,而总包就怕简单的叠加。另外一点就是全过程咨询积极培育,因为我们国家真正到今天,可能在工业项目做的很火,但是在我们的房屋市政领域做的还是不行。全国的咨询很多大量的就是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包括建造单位等等,原来发改委也发资质,标准司发资质,市场司也发,我们市场司还有三个处在这个方面,自己有是一个分割的割裂的,所以这个有机结合起来,把这个项目从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到实施当中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因为我们现在一带一路走出去,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了,可是我们全过程咨询的企业寥寥无几。因为我们还没有,我们自己应该先做起来,有人说我们不具备,但不具备就不是说你不能做,政府现在也不是说专门在设计这么一个资质,只要你我设计或者监理各地在试点,基本上你可以做,市场承认、市场选择,包括标准、合同范围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政府做这方面的服务。

   但是我有一点是想说,我也不是说我在建设单位替施工单位说法,比如说美国弗尼丹尼尔公司(音),当年进中国的时候我在国际处给它发的是在中国的承包工程资质,它是个总承包企业,也是世界250强里边的,但它今天在中国,我看他们已经在做工程咨询,因为它积累了这么多年的工程建造的经验,它现在做咨询对它来说是得心应手的事情。对政府来说已经不再强行规定,你只能做咨询、施工,只要你企业有能力愿意怎么样发展,按照市场的方向、需求,所以这一点我对全过程咨询的企业,政府不要有偏见,你只能做这个只能发展这个方向,企业找准定位来发展。

   专业的企业实际上我刚刚说了,无论全过程企业也好,工程总包也好都是金字塔在最上面,我们大量的是专业的企业。因为我也注意观察到包括美国、英美、欧洲的,大概也就是1%的企业是工程总包,其它的都是专业的。包括小小的新加坡我们也知道,总承包打了电话就派人来了,做某一方面的专业。

   其实我们现在有大量企业并不是要重新做,实际上鼓励它专业企业是进一步做专作精,我们有大量的劳务企业实际上也是转型做实,培养一个专业精神。因为我们这个劳务资质以后,就是好像你没有劳务资质你不能跟我来签合同,因为违反了《建筑法》,所以我们大量的劳务企业实际是一个开票公司,根本就是招人不管人。我们大的企业是用人也不管人,所以这个产业都是在哪里?我们也没有看到。实际上他生活在的最底层,基本生活的尊严在我们今天来看还没有看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在他们身上体现。同时是强化个人资格管理,我说了这个企业再高的资质也好,如果你在现场上是一个不合格的项目经理,不合格的职业人员,这个工程就做不成,在江苏一个二级企业,但是一个非常敬业的项目经理,这个工程做出来就是个经典工程。有的是央企特级企业,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项目经理,那个工程做出来就是不好。企业负经济责任,个人是技术责任。个人企业资格管理其实我们在设计这块,已经在有序的发展事务所了,比如一个建筑师就可以成立一个建筑事务所,两个结构工程师就可以成立一个结构工程事务所,还有机件工程师也可以在这个方面,当然说了个人负不了责任,个人职业保险是没有跟上,这样也等于是一个信誉制度,信誉不好保险也不会卖给你,这就是一个有机相承的。

   同时现在提出允许农民工,改革当中一些试点的省份在做,就是组建以作业为主的小微专业企业,也是作为主要载体来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组织化的管理,让我们农民工有归属,而不是一个发散的没有组织、没有群体,始终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是又得不到尊重。

   这个是我一直在说的,改革用工制度取消劳务资质的审批,如果一定要违反《建筑法》,可以备案也好等等,不要政府再去审批它的资质,而且企业具有用工的自主权,责任给他了,他恐怕比你批资质还更会用心地寻找真正的用工的人才。当然我刚刚说了现在的企业怎么办,实际上是两个发展。一头是金字塔尖上大量的,实际上我觉得尤其是特级企业,还有大型的工程设计企业,给它做优做强做大,真正成为中国的好企业,专业企业是大量实际上就是做专做精,提升专业的能力,真正有工匠精神,真正把我们的专业做上去。因为在日本连个装门的钥匙都有专业的企业,越做越精,越做越专。

   龙头企业与专业企业开展合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作为企业本身来说,就是要找准定位,来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还有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提高技术与管理的水平,增强竞争力。我后来想对于政府来说,自己多年在政府部门工作,大家可以注意到每年包括国务院常务会都在说简政放权,释放企业的活力,实际上我们政府现在正在这么做,一个是不再设立新的资质。大家注意到这几年我们只有在简化资质,在等级简化,类别在简化,不再会设立新的资质。说句心里话,我自己说的今天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不是还会有新的业态会出现,刚才说到数字建筑、智慧建筑,包括智慧建造、数字建造,我们可能还有新的,不能说一来新的模式,一来新的业态,政府再来发一个资质。实际上政府是越来越让企业释放活力,随着供给侧的改革、市场的需求来定位要监管到哪一步,而不是说以前那个好像什么我都要管,我当时就想90年代开始我们就设立了总承包、专业承包还有劳务承包,在这之前是没有。廖司长是清楚的,以前就是工程承包的资质,其它没有分的那么细。包括而且,我刚到市场司,我是2011年年底去的,当时我一听设计,155个专业当时都吓坏了,我觉得怎么有155个专业,完了有一个老的处长说有156个专业,我当时就说你们都数不清你们让企业怎么数。我们觉得政府什么都要管,就分的越来越细,好像是管的挺多的,真的是越管越的不好。

   另外就是新模式、新方式、新工程总承包,也许还有新的业态还会出现,这样政府不会再发新的资产。好像现在在改革,资质会越来越简化,包括设计和施工的资质也越来越匹配。我到的时候是60项后来减到36项,涉及到155项。这个事情我当时就觉得很不好。其实今年41号开始建设部就实行了审批承诺制度,提高审批效率我原来在的时候知道,今天审批完了没通过下个月再来,一年12次。现在这个只要一造假,一年甚至三年不得升级,这样就制造一个诚信的氛围。另外信用体系包括工程担保、保险等相关的配套制度来实现。当然19号文件还提出要放宽承揽业务的范围限制,19号文件里头说是试点,凡是要文说试点探索实际上法律上还没有实行,其实也是为未来的法律的修订打下这个基础,总之让企业围着政府转、围着资质转,转向了围着市场转、技术转、质量转。

   第三变革生产建造方式,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建造的方式要进行变革,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业态创新。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等融合,来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化。

   这里边一个是推广智能和装配式的建筑,国办也下了文件关于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其实装配式建筑是一个手段,其实大量的它是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因为装配率说202015%202530%。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我们的产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在那个文件上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我们现在大量的是既有建筑又有改造,推广普及智能化的应用,来完善它的维护机制,实现建筑,以人为本是更加舒适安全节能高效,有人统计过我们大概有400亿平方米的房屋建筑要更新改造。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提到了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当然我们装配式现在已经如火如荼正在进行,相关的技术、生产包括监管体系跟原来的传统是不一样了,在这些要不断地进行解决,来建立这方面,尤其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的技术的问题,因为南京的事件大家也知道,就这个节点上出现了一点问题,实际上已经有不少的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技术的改进和改造,对政府来说也有相关的制度在完善。

   第二个就是建造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信息新技术,包括现在数字建筑也好,题目上说官方还没有这样。等到官方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怎么样做?不做就永远停在原步。在这里面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光有技术不应用那就是无济于事的。对传统建筑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某一个方面。当然这个对我们行业来说,我就觉得十年以内做好我们传统的转型升级,我觉得已经是非常的不错。

   加快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行业中深度融合、广泛应用。

   重点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集成应用,(打通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咨询和运营维护等全过程阶段)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而不是某一个点、某一个方面,一个碎片化这么一个来应用。

   第三个就是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各项集聚的性能和效率,因为装配式有的时候可能全部在工厂,到了现场还是人工,在集聚这个方面还要下功夫。当然限制、淘汰、落后危险的工艺,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同时建筑业企业要支持建筑业的科研工作。今天上午娄总也讲了他们20%都在讲科研,这是有远见的有战略思维的企业都在快速增长,大幅度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贡献率。

   另外我们的建造方式的变革实际上是工程建设标准的引领作为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建设标准大概归纳为四个标准:

   1、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提高标准水平。

   2、积极培育团体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

   3、开展标准复审,加快修订,提高标准时效性。

   4、加强科技研发与标准制定的信息沟通。

   大家认为有标准的好处,说白了标准是一个最低的技术底线,对我们的标准水平要进行整个精简强制性标准,国家明年要颁布39项全民性的强制性标准,以后条文性的强制性标准没有了,就是一个全文性的。否则我们的标准是有七千多个,七千多个标准里头一条一条拿出来,一直是这样的。未来马上就是39本强制性的标准。

   另外还有一个团体标准,因为我国家标准是非常成熟,可能还有一个刚刚兴起的技术。一些协会包括我们建筑业协会其它的学协会都在进行团体标准来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另外一个就是提高标准的时效性,我退休的时候当时我还看有50年代的标准还在继续用,实际上跟今天已经脱节了很多,标准太多了可能谁也不知道还有五几年的标准,另外一个我们的科研研发与标准要制定了一个信息方面要沟通。其实标准的使用、标准的建立实际上是科研到了一定的结果,运用到一定的结果,我们就产生了标准。当然还有一点我们建造方是要改名,从业人员的素质。这边我重点讲的是产业工人在哪里,我们的建筑工人怎么办?实际上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一方面素质提高的话一个企业还是主体资格,校企合作也好,师父带徒弟也好,来培养专业的技能人才,来培育产业工人。同时国家也在提倡推进终生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来适应新的技术、新的管理和新的业态的应用和创新。另外当然还有弘扬工匠精神,职业技能鉴定就是全面实施,我一直认为就是培训你可以市场化的,各种形式你都可以培训,但鉴定必须权威化,否则又是买一个证。同时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关键技术倾斜,这样人才愿意利益驱动,利益和真正的技能能够结合,这样能够真正的学好这门技术。对我们施工行业来说、工厂来说,现场是最难管的,现场人员的教育培训要加强。同时强化各类人员的责任感和意识,同时增强执行力。因为时间关系就讲到这儿,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