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 程红兵解读

《巴黎圣母院》 | 程红兵解读

00:00
19:51

讲讲《巴黎圣母院》 程红兵

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说的就是这部《巴黎圣母院》。


音频简介:结合作品简介,添加音频讲书的问题。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它以浪漫和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基于小说的阅读分析,这个音频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理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小说主题,阐述了小说对照鲜明的写作方法。


问题

①作品创作背景;

《巴黎圣母院》是什么时候写的?小说写的是什么时代的故事?作者的意图是写什么?


《巴黎圣母院》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初版于一八三一年,它的创作时期,正当维克多•雨果在政治上逐渐脱离保守派立场而倾向自由民主,文艺上逐渐脱离伪古典主义而提倡浪漫主义之际。在这部小说里,雨果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描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把四百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艺术地再现于读者的眼前。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如何同那两股恶势力英勇搏斗,这些都通过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那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戏剧性场面连缀起来,铺排开来,收到成功的效果。小说意在揭露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人民的善良、友爱,歌颂了人道主义的思想。

②故事的来龙去脉;

爱斯梅拉达为什么要主动嫁给甘果瓦?他们真的成为夫妻了吗?副主教克洛德怎么会爱上了爱斯梅拉达?爱上她又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置她于死地?为什么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开始劫持爱斯梅拉达,后来又爱上她,并一再地帮助她?爱斯梅拉达既不爱自己的“丈夫”甘果瓦,也不爱副主教,偏偏爱上弗比斯?弗比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写的是1482年,1月6日,巴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市民沉浸在“愚人节”和“主显节”的欢乐之中,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带了一头会表演杂技的小羊正在卖艺,精彩的表演和优美的舞姿,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青年贫民诗人比埃尔•甘果瓦偶然进入乞丐王国里,受到生命威胁,善良的爱斯梅拉达为了救他,毅然而然嫁给他,他们做了名义上的夫妻。很有名望的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洛德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唤起了他的欲望,千方百计想据她为己有,当夜他指使敲钟人卡西莫多去劫持爱斯梅拉达,但被国王卫队长弗比斯所救,外表英俊的弗比斯赢得了爱斯梅拉达的芳心,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幽会时,道貌岸然的克洛德巨大的嫉妒心导致他行刺弗比斯,转而嫁祸给爱斯梅拉达,最终把她送上绞刑架。弃儿卡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为义子,长大后又让他当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他感恩于爱斯梅拉达曾经给他的同情和帮助,在爱斯梅拉达遭受迫害之时巧计救出爱斯梅拉达,留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当他被养父残暴、无耻激怒,把克洛德从教堂的高塔上推下去,使他摔得粉身碎骨。第二天卡西莫多也失踪了,两年后,人们在墓地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具尸体,就是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人们分开两具尸体,尸骨化作了灰尘……

③作品的经典之处在哪里?主要从思想和意义的角度指导读者赏析名著;

故事情节是由错综复杂的“爱情”贯穿始终,但作品的主题反映的却不是爱情本身,小说主题反映的是什么?它是怎么反映主题的?这部小说的意义在哪里?小说的写作方法有什么突出特征?

小说揭露了其时法国宗教的虚伪、腐败、黑暗。雨果首先将笔锋刺向了封建专制王朝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克洛德形象集中体现了教会的残忍与罪恶,他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邪恶淫欲,正是他一手制造了将爱斯梅拉达送上绞架的罪恶。作品同时也批判了王权的专制反动。国王路易十一是封建王权的集中体现者,他专横残暴,“把平民杀尽,把女巫绞死”的诏令一下,圣母院门前便血流成河;法庭上聋子审问聋子,暴露了国家机器的昏庸腐败;尤其是审讯爱斯梅拉达,让她穿上烧红的铁靴,施行非人折磨,终使无辜少女屈打成招。雨果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良心”,在鞭挞丑恶的同时,《巴黎圣母院》也颂扬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美德与抗争精神。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心灵纯洁,勇敢坚贞;巴黎流浪汉注重友情,视死如归。这反映了作者雨果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精神。

小说充分地运用了雨果本人所主张的美学原则,那就是强烈鲜明的美丑、善恶对比。两组人物的对照: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弗比斯。两种爱情的对照:一种是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纯真的爱,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全心全意的爱;一种是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的兽欲,作为风月老手弗比斯玩弄爱斯梅拉达的情欲。两个节日的对照:愚人节和宗教节。两个王朝的对照:乞丐王朝与封建王朝。两个国王的对照:乞丐国王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两种法律的对照:一视同仁的乞丐法律与封建王朝和教会操纵的法律。它们构成了一组组对比的系统,让善恶、美丑在强烈的对照中形成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让生命精彩的亮点更亮,让灵魂丑陋者更丑。《巴黎圣母院》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此外,人物自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反差,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与善良的心灵,弗比斯潇洒英俊的外表与卑劣丑陋的德行,克洛德神圣的教士与极度扭曲的情欲,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与极度单纯到不识坏人弗比斯,形成了作品特有的张力。

④对该国文学、世界文学的影响。

《巴黎圣母院》对法国文学、世界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巴黎圣母院》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塑造了多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其中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等,都成了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形象,他们的名字也成为世界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字。

而作品本身对法国当时历史的深刻反映,给读者留下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生活画卷。

作品积极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也极大地影响当时及以后的浪漫诗人和作家。

《巴黎圣母院》的出版,真正奠定了作者作为法国以至整个欧洲最重要作家之一的声誉。


关于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亦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罗曼•罗兰曾经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他天资颖慧,未成年时就开始写诗,15岁时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20年代前期,雨果在写诗的同时,还开始了小说和戏剧的创作,1831年就发表了代表作《巴黎圣母院》,1841年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

他的诗不但数量丰富,而且主题多样,形式完美,表现手法细致多彩。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小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851年,拿破仑发动政变,雨果受到迫害,流亡国外,19年后才回到祖国。1885年他去世时引起了全国各界人民的哀痛。2002年在他诞辰两百周年之际,法国把当年命名为“雨果年”,足见他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讲书人简介

程红兵,1961年生于厦门,安徽六安人,1982年大学毕业开始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市级骨干教师带教导师。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市级骨干教师带教导师,上海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湖北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高评委语文组委员,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上海市高考命题语文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劳模协会科教分会副会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1111111_6a

    谢谢。

  • Ding_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