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07: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授记品》)

《法华经》0******************

00:00
20:12

关键词 

授记,摩诃迦叶,光明如来,须菩提,名相如来

大迦旃延,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大目犍连,檀香如来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

大慧语录,华严经,六十卷本

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道生,维摩诘经注

无我,本无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


解说正文 

大家好,我是吴言生。佛经是成佛的路径,让我们一起,跟着佛陀,走上觉悟的路。这一讲我们讲《法华经》的《授记品》。


《信解品》中,须菩提讲了一个譬喻说,二乘人虽然遇到了大乘,但是不敢直下承当,就像长者的儿子,从小就离开了父亲,在外面流浪了五十多年。最后长者运用善巧方便,诱导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心意渐渐地打开。最后长者在临终之前将很多人召集在一起,把家产传给了儿子,这就像佛在要进入涅槃前,讲说《法华经》,把一佛乘的法传授给众生。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体会到了这层道理,就用偈颂的形式再一次赞叹了佛的功德。佛赞叹迦叶等人,表扬他们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说他讲的这个譬喻非常好,把如来的用心以及教化众生的次第,都浓缩在《信解品》中的譬喻里面。在《授记品》里,佛为四大声闻弟子进行了授记。


授记就是佛预先告诉你将来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国土成佛,叫什么名号,你的国土有什么特色等等。只有佛才有为人授记的资格。在《授记品》里,佛授记说,摩诃迦叶号“光明如来”,须菩提号“名相如来”,大迦旃延号“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大目犍连号“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


在这一讲,我讲三个问题:一,菩提树下的授记。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三,佛陀对四大弟子的授记。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菩提树下的授记。


一、菩提树下的授记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刻苦修行,开悟的时候说了一段话,代表了佛教的终极关怀。释迦牟尼在夜睹启明星,大彻大悟的时候说:


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


佛教界一致认为,释迦牟尼的这段话,是来自于佛教经典《华严经》。但是阅读《华严经》,我们发现,《华严经》里并没有和这段话相同的原文。实际上,这段话的最早出处,是在《大慧禅师语录》第十六卷的里面。这段话的原文《华严经》里没有,但它的意思,在《华严经》里有表述。古人在讲经说禅的时候,根据记忆,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复述”出来的经典,就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样子了。


“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这段话的意思,在六十卷本《华严经》、八十卷本《华严经》中,都有更加明晰的表述。六十卷本《华严经》中的原文说:


如来以无障碍清净天眼,观察一切众生。观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妄想颠倒垢缚,具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


如来在大彻大悟的时候,“以无障碍清净天眼”,用能看透一切的的清净的天眼,“观察一切众生已”,观察了一切众生。“观已,作如是言”,观察了之后,就这样说:“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奇怪啊,奇怪啊,每一个众生的生命中都具足了如来的智慧,但为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具有如来的智慧?“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我要教导众生,觉悟真理,“悉令永离妄想颠倒垢缚”,让他们全部离开分别妄想、颠倒的知见、尘垢的束缚,“具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彻彻底底地看到自己的生命中具备了如来的智慧,和佛有任何的区别!


这段话说得很详细、清晰,但是相比之下,“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这段话,更加简洁明快,易于记诵,直指人心。这是经过了禅师的富有禅意的提炼、改造的,因此,流传得更加久远。


在这段话中可以看到,释迦牟尼在开悟的当下,就开始、就已经对众生,对一切众生,进行了授记,这个授记就是所有的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的使命就是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让他们去掉妄想执著,让他们与佛无异,让他们统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时对众生的授记,与《涅槃经》的思想相互辉映。在《涅槃经》中,也提出了“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这也可以看作是如来对众生的授记。这就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是《涅槃经》中反反复复地强调、提倡的思想。众生皆有佛性,最终皆可成佛。《涅槃经》的这一思想传入中国之后,一时间,涅槃学成为东晋末年、南北朝的显学。


在佛教的《大般若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中,强调的是般若性空,而《涅槃经》等经典强调的则是涅槃实相,这是佛教思想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看起来强调的重点不同,实际上并没有矛盾之处。


般若性空破除了世间的诸法,那么,在这世间诸法背后的那个我们要证悟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对万物来讲就是实相,对佛来讲就是法身,对众生来讲就是佛性。


执迷就是众生、开悟了就是佛。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因为分别妄想执著,而迷失了本性,不能见到实相。道生大师在《维摩诘经注》中说:“无我,本无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道生在这里肯定了一个佛性的大我,与般若学对肉体生死中小我的破除是不矛盾的。


道生大师在中土最早明确倡导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强调佛性普遍存在,并且强调哪怕是善根断尽的极恶之人一阐提,也同样具有佛性,可以成佛。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也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最终都能够成佛,这是佛教中国化特色的一个鲜明的体现。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很相似。儒家的最高修行人格是圣人。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可以看作是儒家对一切众生能成为圣人的“授记”。那么,在《法华经·授记品》中,如来的授记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这就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如来的授记。


三、如来的授记


在声闻弟子中,首先得到佛授记的是舍利弗。在《譬喻品》中,佛说给舍利弗授记说他“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当时法会上的大众们,看到这个授记,莫不欢欣鼓舞。在《法华经·授记品》中,如来分别为四位声闻弟子进行了授记。佛的弟子们深刻地领悟了佛所开示的成佛之道,并坚信自己将来可以成佛,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需要佛陀明确地点名授记作佛?这是希望借助佛的力量,来加持自己,给到自己一个信心。所以佛的弟子们,希望能听到佛的亲口印可,从而产生一种激励的力量,向上的力量。


在《信解品》中,迦叶以偈颂赞叹佛善于用方便法门化导众生,佛就已经知道迦叶悟到了佛法的精髓,并对佛法信心坚固,愿心不退。现在佛就给迦叶授记,说迦叶将来成佛时的名号是“光明如来”,成佛的国土叫“光德”,成佛的时代叫大庄严。“光德之国,国土庄严”,“其土平坦”,“天降花雨,周遍清净”。


佛对迦叶的授记结束后,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人,感动得浑身发抖,一心合掌,目不转晴地看着佛的面颜,一起同声地请求说: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


“好比一个来自饥馑的国度的人,突然得到国王赐给他精美的食物,他却心存怀疑和恐惧,不敢立即食用。只有国王下令,才敢放心地动筷子。我们这些声闻弟子们也是一样,过去只是修行小乘法。现在虽然亲耳听到佛陀您老人家说我们可以成佛,但内心还仍然有忧虑和恐惧,就像那个饥饿的人不敢立即吃东西一样。只有获得佛陀您的授记,我们的心绪才能安宁。伟大的世尊啊,请您为我们授记,我们就像饥饿的人等待着国王的许可一样。”


佛于是给须菩提授记说:“须菩提未来世将会成佛,佛号是名相如来。名相如来所处那个时代的名字叫做有宝,他的国度名叫宝生。”


之后,佛又给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旃延授记。大迦旃延在佛陀灭度后,仍然不遗余力地弘扬佛的思想,多次和与外道论战,在佛陀弟子中,称为“论议第一”,意思是辩论是最厉害的。佛给大迦旃延授记说:“大迦旃延未来世将会成佛,佛号是阎浮那提金光如来。”


佛接着又给大目犍连授记说:“大目犍连未来世将会成佛,佛号是檀香如来。他所在的时代名为喜满,国度名叫意乐。”


在《授记品》中,佛就是这样,依次给四位声闻弟子们发了未来可以成佛的证书。


本课结语 

佛给众生授记,主要是建立起一种信心。佛给众生授记说大家将来都可以成佛,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大家现在就已经是佛了。说大家将来都可以成佛,只是说你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能不能成佛,还要看你的修行怎样。有了成佛的可能性,但不努力,不修持,最终仍然是不可能成佛的。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是《法华经》里面一而再再而三说明的。一切众生就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要成佛,自己也要成佛。我们学习《法华经》,一定要问自己想不想成佛?一定要问自己想成佛到底有没有可能性? 


我们读《法华经·授记品》,不要以为佛陀授记这种情景只是发生在遥远的古印度,只是发生当佛在世的时候,只有一直追随佛的那些大弟子们,才有得到佛陀授记这种福分。不要以为这种福分对我们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实际上,从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给一切众生做了成佛的授记。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习《法华经》,也是得到了佛陀的授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通过修行皆可成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继续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一起来成就觉悟的生命吧。


好,各位朋友,今天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下一讲,我们再见。



欢迎收听后留下宝贵的评论!
可添加课程小助理 ximalayawm,
发送评论截图后,邀你入群,听佛品禅修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Vincent_WHN

    感恩吴教授

  • 四季阳光阳光四季

    感恩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