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墨菲定律】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31【墨菲定律】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00:00
05:33

  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近因效应”同样是由洛钦斯提出的,但指向却和“首因效应”相反。

  洛钦斯把“首因效应”的试验流程做了修改,他先让AB两组学生阅读詹姆的其中一则故事,然后中途插入了一些其他不相干的作业,例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后再让他们读第二则故事。最后,让AB两组学生描述詹姆的性格。

  这时候,实验结果就和“首因效应”反过来了,两组学生都对最后一个故事印象深刻,并影响了他们对詹姆性格的描述。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即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区别之处在于“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

  洛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同时,也有心理学家指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区别的前提条件在于: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这也是最符合常识的一种解释——我们和陌生人相处时,最看重的是首次见面的感觉,而和朋友分别后,最怀念的往往是分别之前的情景。

  也就是说,前者能影响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是否会成为朋友,而后者能影响两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是否还能继续维持朋友关系。

  菲比和林奇是邻居,从小在一起长大。菲比比林奇年纪大些,平时就像姐姐一样关心林奇。林奇也从心底里喜欢菲比,把菲比当作情同姐妹的知心朋友。可是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她们闹翻了,菲比和林奇吵了一整天的架,之后两个人心里都生着闷气,相互不理不睬。

  一个月后,林奇因为父母换工作搬家了,搬去了一个很远的城市。走之前,她和菲比依然没有和好,因为她们固执地认为,对方应该先向自己道歉。

  接着,她们就断绝了联系。几年后,林奇和菲比都长大了,小时候闹过的矛盾突然变得幼稚可笑。于是,林奇开始给菲比写信,而菲比也回复了。两个人恢复了信件往来,但是,她们的关系却再也回不到以前了——因为她们所记得的分别前的最后一幕,是两个人愤怒的争吵,以及相互间冷漠的眼神。

  在菲比和林奇多年的友谊中,肯定有许多值得回味的温情时刻,但是,由于她们分离了,所以近因效应发挥了作用,离别前最后发生的事情掩盖了曾经的温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熟人间的交往中,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甚至可以冲淡在此之前的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一个一直以来恶贯满盈的人,因为最后幡然悔悟,放下了屠刀,就会让我们感动落泪,甚至将其当作圣人;相反,一个一直以来规行矩步的人,因为一时不慎铸成大错,就会让我们咬牙切齿、口诛笔伐,甚至把他当作败类……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都是“近因效应”。

  因此,无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其实都是一种偏激的认知方式。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要懂得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与他人良好地相处,但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落入这些心理陷阱中。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人的情况,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做论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米熬稀饭

    分钟定律

    文通有声 回复 @大米熬稀饭:

  • 異丗聽濤

    “好人成佛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可以了。”世界上最大的荒唐,就是对好人太苛刻,对坏人太宽容。

    借天一扇门 回复 @異丗聽濤: 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是已经成佛,放下屠刀是向着佛的方向开始进发,一个是已经结果,一个是刚刚开始,怎么可能一样。

  • 一人一树一心一生

    首因效应对陌生人影响较大,近因效应对熟人影响较大。熟人间温情的时刻可能比不过最后的痛苦。要综合运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他人全面分析。

    文通有声 回复 @一人一树一心一生: 哇!领悟了

  • ElaineChung

    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 好在当下

    原来最后印象也这么重要!

    文通有声 回复 @好在当下: 还有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也很重要哦

  • 维娜微辣

    首因效应可能对人的影响力比较大,但也会再去观察。 在实际上,我发现近效应效果不明显,可能相当理性,会将对方一系列的行为动作来分析,而不会只是看某个近期的行为。

  • 祖茹蕙_谦恭信敏_祖尚

    是啊!

  • 听友231734283

  • 发拉米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