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征服中国》: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20.18万
试听180

《佛教征服中国》: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00:00
32:37

天外飞来的佛教,是怎么占领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本书主要内容:汉代直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中国佛教史。


作者观点:在东晋灭亡前,佛教已经在中国完成了较为全面的传播。“征服”这个词语,含义就是“传播与适应”,既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有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适应,这是双向的过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脉络:


1、汉代初传。在国内还只是零星分布,少数国外僧人,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在中国传播佛教经文,佛教仅仅在洛阳、彭城等少数城市初具规模。


2、西晋进入上层。佛教开始被上层士大夫接纳,形成了士大夫佛教。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方各大政权的王室和贵族,基本接受了佛教。

 

3、东晋流行民间。高僧慧远完善了一套简单易行、适合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修行方法,比如念诵阿弥陀佛这样的办法,使得信众能方便地修行佛教,让普通百姓也接纳了佛教。到这时,佛教算是彻底征服了中国。

 

二、传播佛教的努力:


1、佛经翻译

1)国外僧人口授的翻译,如安息僧人安世高、龟兹僧人鸠摩罗什;

2)通晓外语的中国僧人直接翻译外国佛经,如西晋高僧法护等人。

 

2、出国求取佛教经文。西晋时期的僧人法护,出生于敦煌,熟练掌握了中亚各个国家的语言,曾经周游中亚三十六国,在那里获得了大量的佛经。回国后的法护在长安被誉为“敦煌菩萨”。

3、佛经的整理。佛教流派众多、译本各有优劣。东晋的高僧道安,写成《综理众经目录》,对佛经的年代、翻译的时间、经文的真伪优劣,做了系统梳理,算是中国佛学研究的第一人。

 

4、完善修行的戒律。为了约束佛教僧团,戒律的存在显得十分必要。东晋道安翻译了佛教戒律的经典,并且自主创立了大量戒规制度,包含焚香、讲经、饮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用来约束佛教信众。


三、中国各阶层接受佛教:


1、汉人士大夫接受佛教的原因:

1)佛教在那时还是比较高深的哲学,受过教育、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士大夫更容易理解、接纳佛教思想;

2)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与佛教有一定相似之处,这为士大夫接纳佛教提供了思想基础。

3)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政变频繁有关,生命在这种环境中显得格外脆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清静的佛门成为了他们从心灵上躲避乱世的落脚点。


2、东晋王室接纳佛教:整个东晋时期,士大夫能够左右皇帝的判断,东晋的王室便有机会接触到佛教,王室开始资助寺庙的修建,供养僧人集团。例如,东晋简文帝不仅自己皈依佛教,还出资修建精舍,也就是佛寺,以供僧人居住。

 

东晋佛教渗透后的表现:

1)许多士大夫或是皈依佛门,或是成为了当时名僧的信众。

2)僧人能与王室建立起直接、亲密的联系。

3)佛教、玄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3、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接纳佛教:神秘主义与特殊能力。

 

4、百姓们接受佛教:东晋时期的慧远和尚和净土宗法门

 

慧远和尚,是高僧道安的弟子,也是庐山僧团的创始人。他主张一系列简单易行法门,老少皆宜,聪敏还是愚钝,一概全收。


修行方法:

1)念佛,就是念诵阿弥陀佛。这种方法要求不高,只要信徒能在三个月内不去想物质享受,保持灵魂的洁净,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念诵阿弥陀佛,七天后,佛就会出现在面前,向信众宣讲佛法。

 

2)禅定,就是排除意识中的杂念,保持清静的状态,扩大感知范围,接近真实的智慧。慧远认为,这样能净化灵魂中的迷惑、欲望,暂时达到解脱的境界。

 

3)佛像崇拜,是慧远和他的庐山僧团最特别的地方,慧远经常使用佛像,并格外强调它的重要性。这对俗家信众来说,佛就在眼前,便于集中精力,排除杂念。

 

四、四次论战: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的关键


论战1:政治经济上的分歧。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秩序讲究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每一寸土地、每一位百姓,都应该纳入朝廷的管辖范围。士大夫们认为,僧人们脱离了既有的社会秩序,不敬帝王,不服兵役,不纳赋税,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反驳:

在家修行和出家皈依,是两种修行模式,在家修行的信徒,是必须受传统社会秩序约束的。而出家修行,虽然脱离了现有的社会体制,但佛教教人顺从,也能达到服从皇帝的效果,而且,在中国之外,也有很多君主,也资助佛教。

 

论战2:功利主义的分歧。有些士大夫认为,佛教理论是完全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被证实的,佛教既不能让皇帝延年益寿,也不能让国家风调雨顺,建立佛寺还要耗费不少钱财,还会让百姓们平生恐惧,每天担惊受怕,实在看不出有佛教什么积极作用。

 

反驳:

佛教的护教者们提出,佛教有许多清规戒律,严格约束着信众的言行举止,而且佛教经典要求信徒们修身养性,提高他们的德行,这就是佛教能服务于社会的地方。佛教主张一个社会不再有杀戮和纷争,这和儒家对太平盛世的追求是一致的。

 

论战3:文化优越感导致的分歧。中国传统观念中,认为外国人比中国人差、外国文化远远比不上中国文化。攻击者认为,中国传统经典中的圣人,例如孔子、孟子他们,从来没有提到过佛教,这说明佛教必然没有可取之处。那些信仰佛教的僧人,要么是没有文化的笨蛋,要么是道德沦丧的骗子。

 

反驳:

1)护教者巧妙地借用了一个说法,让佛教与中国产生了模糊的关联,这就是孔子说的,礼失求诸野,也就是说,外国文化未必就比中国差,中国曾经出现的美德,随着战乱已经逐渐消失了,但它们在国外或许还有残留。


2)圣人留下的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孔子得到的最高评价,因为他能根据时代不同做出变化,佛教和儒家学说在内在有相同之处,都是圣人为了拯救人类留下的思想,只不过看上去是两个不相干的变体罢了。所以,士大夫们不应该排斥佛教。

 

番外:佛教与道教的冲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上层领袖与信徒,是比较富裕的上层阶级,而且他们与王室、上层士大夫也有着密切关系,为了争取上层的支持,道教与佛教发生了对抗。

 

1)道教信徒王浮,伪造了一部名为《化胡经》的经典,声称佛教源出老子,它不过是道教中一个堕落、腐化的分支,并不适合中国,因为最纯粹的道教现在依然存在,而且就没离开过中国。


2)佛教的回应针锋相对,信徒们不仅从文献考据上指出《化胡经》是伪造的,还沿着道教的思路,指出佛陀能变化出各种形态,老子也是佛的化身之一。更有信徒干脆也伪造了佛教经文,试图把孔子、老子都放进佛教的理论体系中。

 

论战4:道德层面的分歧。传统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攻击者指出,僧人们竟敢剃去头发,不婚不娶,甚至有些僧人自残、自焚身躯,这简直是违背人伦。


反驳:

1)根据佛教的规矩,凡是需要报效朝廷、尤其是需要服兵役的人,还有那些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剃发为僧。


2)笃信佛教,出家为僧,是弘扬孝道的理想方式。孩子出家为僧,通过修行,证道成佛,是光耀门楣的事情,而且中国传统也有超越孝的价值存在,比如移孝作忠,所以出家并不是什么坏的选择。


解读 | 刘昊,历史类节目撰稿人

播音 | 贾逢韬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精选用户评论
  • 燕_4e

    解读得非常好

其他用户评论
  • 1863719zwzn

    佛教征服中国?我咋感觉中国征服佛教

    cjgx 回复 @1863719zwzn: 有区别吗

  • 师红长老

    有些错误

  • 芳妮_n6

    佛教本土化,融入中华文化。并创立天台宗、华严宗、禅宗,丰富发展了佛教。

    1390776eofr 回复 @只羡仙佛: 还有密宗

    只羡仙佛 回复 @芳妮_n6: 净土宗

  • 无缘hb5032

    这本书真是屁话多,从书名就带有傲慢与偏见,还说佛教征服中国,应该说中国拯救佛教。请问佛教起源于印度,释迦摩尼是印度那边的王子,那怎么现在印度并不信佛教呢?

    1358286cfcs 回复 @无缘hb5032: 7

    听友237184932 回复 @无缘hb5032:

  • 东方如水

    征服这个词用的不好,也不正确!佛融入了中国比较稳妥

    东方如水 回复 @1390776eofr: 还不如说被你征服

    1390776eofr 回复 @东方如水: 可以这么理解

    东方如水 回复 @cjgx: 光着吧,省事

    查看全部9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