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在这一集,我们展开讨论孙子所说的 “人情之理”。
“人情之理”,这是孙子通篇一直在谈的话题,他谈到了士兵,谈到了将帅,还谈到诸侯,因此,理解孙子兵法本篇的内容,要特别关注这一点。最近,我恰好听到北大的一位专家说到“行为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创建人还获得了诺贝尔奖。“行为经济学”就是侧重于人们的心理分析来研究经济现象。我们在思考一些战略问题时,不能忽视人的心理因素,不能忽视孙子所说的“人情之理”。
我想顺着“人情之理”这条线,同你一起讨论孙子下面的这段话。这段话很长,为了方便你理解,还是分解开来谈。
孙子说: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四五者”,颇让人费解,学者们争论较多。其一,多数专家认为是“九”,故四加五为九的意思。曹操就注解为:谓九地之利害。其二,有的古代学者认为,这是“此三者”之误,因为“此”字声近“四”,“三”字形近“五”。用“此三者”,与上文贯通。其三,还有古代学者说:“以四加五为九,然古人文字,向无此体例,且近于儿戏,不可从也。”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本讲按照《孙子校释》,用“这几个方面”的统指的说法。
孙子本段话的意思是:不了解诸侯各国的战略图谋,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湖沼等地形,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这几方面,有一方面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王霸的军队。
从“人情之理”的角度分析,孙子在此特别强调了解诸侯各国的战略图谋,如果不知道这些国家的真实想法,就不要与他们结交。我们无论和谁打交道,首先要知道对方的心理活动,要知道对方想什么,怎么想。
在这一段话中,孙子提出“王霸之兵”。这个概念有一种特殊的战略感觉和战略气势,并且这种感觉和气势,是作用于对方心理而反应出来,什么是“王霸之兵”,就是一支充满杀气、不怒自威的军队,就是一支让对方谈虎色变的军队。这支军队,有一种无形的能量,能够给对手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在现代战略搏弈中,我建议你好好琢磨这个“王霸之兵”,如何建立一支“王霸之兵”,这真是一个很味道的战略命题。在下面,我们还要专门讨论一下。
孙子说:
夫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这一段话中有一个很生辟的古文字“隳”,笔划很多,很难写,在一般字典查不到。这个字念“恢”,按古人解释“隳,坏也”,意为毁灭,
孙子本段话的意思是:凡是王霸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方的军民不能够聚集抵抗;兵威加在敌人头上,就能使它的盟国不能配合策应。因此,不必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不必在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发展并坚信自己强大的实力,把威力加在敌人的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池,毁灭他们的国家。
这段话,孙子还是从“人情之理”上做出的分析,这里有敌国军民的心理,有敌国盟国的心理。为什么你的王霸之兵一到,敌国的军民不会反抗,敌国的盟友不会支援,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在心理上害怕你的王霸之兵。
什么是“威加于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威慑”,威慑战略强调使用潜在的力量,其作用点和追求的战略效果,就是体现在人的心理上。这个问题,我们下面也要专门讨论。
提示一下,理解孙子的这句话,要与东方战略“求其在我”的战略思想联系起来,与孙子前面说的“无恃其不来”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思想联系起来。
孙子说: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说明一下,“犯之以害,勿告以利”,就是告诉人家不好的,不告诉人家好的。这似乎与常理不通,应该是报喜不报忧,你为什么要报忧不报喜。所以,很多版本中的孙子原文是“犯之以利,勿告以害”,就是报喜不报忧。本讲按《孙子校释》,从汉简本,孙子这里的意思就是报忧不报喜,按照此义,与下面“陷之死地然后生”意思一致。
孙子本段话的意思是: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指挥一个人一样。赋予作战任务,但不告诉其中的意图。赋予危险的任务,但不指明有利的方面。把部队投入亡地后方可保存;当部队陷于死地后方可生还。这因为,当军队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时,反而有可能转败为胜。
超常的奖励和超常的号令,能带来一种强大的心理效果,可以使你的指挥更有效。向部下传达信息,说什么,不说什么,也要针对对方的心理反应。置于死地而后生,这更能够体现在人们的心理反应上,并且这是一种高强度的极限的心理反应。
孙子说: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这个“顺”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顺着敌人的思路控制他”,有点孙子前面说的“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的意思,还有一种是“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意图”,这个“顺”是谨慎的意思。我对此还很困惑,没有一个成熟的答案,只好按照通常的解释。这个难题留给你在下面去思考,我相信你的聪明才智。
孙子本段话的意思是:所以,从事战争,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于主攻方向,千里奔袭,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通过巧妙用兵而达到制胜目的的做法。
综上所述。孙子在这一段仍然在“九地之变”、“屈伸之利”和“人情之理”这“三察”的基础上讲“将军之事”。不过,这里突出了两个重点,其中蕴涵非常丰富和极为深刻的战略思想。我们下面详细讨论这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讲如何与诸侯国打交道。因为在“九地”中有“衢地”,“衢地则合交”,“衢地,吾将固其结”。这是一个大战略的问题。孙子在此阐述的思想非常适用于现代的外交领域。在孙子看来,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有些时候,有些情况,并不需要主动结交它,也不需要在别国境内培植势力,而在于“威加于敌”。从现代战略的角度理解,“威加于敌”,反映的是战略威慑,这与孙子前面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有联系。
以孙子之见,实现“威加于敌”,必须据“王霸之兵”。什么是“王霸之兵”?这需要对中国传统的“王霸”思想有所了解。在中国古人的战略著述中,有“王”、“霸”、“强”的说法。按照荀子解释:“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荀子·王制》)由荀子的这段话可以看出,所谓“王”,就是能够得人心,使诸侯们臣服;所谓“霸”,就是掌握他人所需的东西,也就是孙子所说的能夺他人之所爱。那么,所谓的“王霸之兵”,就是占据有道义优势和利益优势的军队,就是能够使诸侯们主动臣服和示好的军队。用这样军队去攻打敌国,敌国的民众不会聚集起来抵抗;用这样军队去向诸侯国示威,这些国家就不会背叛你而结交其他国家。
孙子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与什么人打交道,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首先使自己强大起来,要使自己具有别人所信服的道义和实力。有了这种道义和实力,你就不必再去主动去讨好什么人,也没有必要用什么伎俩去损害什么人,别人会主动地来结交你,因为你值得别人结交,或者别人不得不与你结交。这就是现代战略所强调的“求其在我”的思想。这与孙子所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不可胜在己”,“恃吾有以待之”等思想一脉相承。
第二个重点是讲如何将军队变成“若使一人”,这里面具体谈的是治军问题和力量运用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孙子强调,治军要采取一些必要的超常规的做法,如“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不过,这种超常规的做法是不能随便乱用的,否则它就不是超常规的了,也就产生不了特殊的作用。另外,孙子特别强调军队在作战的时候,为了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必须“陷之死地然后生”。在这方面,孙子告诉我们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深刻道理,就是“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在战争中,在激烈的竞争中,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往往不在顺利的时候,而在困难的时候,不在有利的时候,而在不利的时候,不在胜利的时候而在失败的时候。
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证明,人的群体通常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最团结,最有战斗力。所以,我们在平时,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要保持一种危机的压力,只有经常想到失败并为此做好准备的人,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败。这就是孙子所说的陷于害而能转败为胜的深层涵义。这里面充满了中国古人关于“利”与“害”、“胜”与“败”的深邃的辩证思想。
在下一集,我们要讨论孙子那个经典的比喻“始如处女,后如脱兔”,你可千万别错过呦。
本集结束,送给你的一句话是:人情之理,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问,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要让自己拥有更高情商。
就像米哈游,一直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实力,虽然追国外的顶尖厂商追不上了,但在国内绝对是顶尖一流。
月亮晒黑 回复 @月亮晒黑: 他现在已经不用过度讨好用户了。
处人情之理,需更高情商
群里的听友,免费领取【孙子兵法原文】限10本从速。
王霸之兵。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
行为经济学,我深入学习过,确实很有用,特别是做投资方面。
洪兵教授 回复 @执着的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