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53期:孙俪教育孩子刷牙获高赞:优秀的父母,是不讲道理的

2019-653期:孙俪教育孩子刷牙获高赞:优秀的父母,是不讲道理的

00:00
17:28




有书君说:


周末坐地铁,看到了一幕:


车厢里,两个小孩在打闹,时不时磕碰到周围人。


妈妈见状,立刻喝止他们:“不许闹了,这是公共场合,不能打扰到别人。”


然而,两娃并没有听,活泼依旧,弄得有些乘客不满。


这下妈妈有些气愤了,说:“你们谁先坐在地上就要挨打了。”


两娃还是没听,该打打,该闹闹,弟弟不小心被推到了地上。


于是妈妈发话:“把手伸出来!规则早已经说过了。


重复了几遍,弟弟才慢慢把手伸出来,怯怯地看着母亲。


估计是车上人太多,这位妈妈打不下手,只是警告了他,下不为例。


不过很快,两娃又闹起来了,周围都是他们的屁股印。


妈妈很头疼,完全没有办法。


当然,生活中你遇到的可远不止这个。


叫他去刷牙,费尽口舌,结果最后他饭都不想吃了;


让他不要玩手机,会玩坏眼睛的,他不,偏要玩;


甚至让他多穿点,别着凉,他都会用恶狠狠的眼神看着你……


反正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你的。


这时你不禁反思,难道我的沟通方式有什么问题吗?


你这么想就对了。


确实有问题。


孩子是通过行为和感受来认知的,他们才不按照成人世界的道理去行事。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也反复强调: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说话是有技巧的,你得和她做到共情。


甚至有时你不用说话,用行为来引导她,她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孙俪给孩子看牙烂视频

话“少”的父母更有威严


说起让孩子刷牙,你的经历是怎样的?


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威逼利诱,好说歹说,最后发现,还是蛮力最管用。


可天天如此,谁能受得了,也没那么多时间和耐心陪他耗。


这让我想起了孙俪发过的一条微博。




她给孩子们放了一部纪录片《高糖陷阱》,讲述的是一个6岁小孩的真实拔牙过程。


影片中,通过X光,我们可以看到小男孩的门牙全部被蛀空了。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那就是,小男孩要一下子拔掉6颗坏牙齿。


大人看着都心颤颤,何况小孩呢!


看完之后,还有哪个小朋友敢不刷牙了?


通过纪录片,让孩子直接感知不刷牙这件事的严重后果,比以往给孩子说一百句强多了。


讲一遍孩子不听,你要相信,讲第二遍孩子还是不会听的。


所以很多时候,不和他“讲道理”,小日子会过得舒爽很多。


比如孩子不爱吃饭。


那就不用强迫他吃,当然,其他好吃的零食之类的都不给吃,让他知道饿肚子的滋味,就不会老嚷着、威胁着不吃饭了!


再比如,一个孩子在商场里,一哭二闹撒泼打滚要买玩具。


这时候你跟他说,家里已经有太多这样的玩具了。


管用吗?


绝对不管用。


你直接把他抱回家,这个时候千万别教育他,放他在房间里慢慢哭。


你也别走,陪着他,因为他就是哭给你看的。


等他哭累了,停了,你再来一句:还要哭吗?


他要是还继续哭,你就继续陪着。


相信这么一次过后,他知道了,哭没用,就再也不会这样了。


我们很多的父母,习惯孩子犯了错就批评,像唐僧一样说个不停。


不管对方能否接受,最终还无法理解沟通的失败。


其实,关键点是让孩子体验行为带来的后果或者通过图片影像直接看到,并且承担一定的责任,才是为人家长教育的目的。


话说多了,孩子听烦了,不但没起到任何教育的效果,自己的威严也逐步下降了。


得不偿失。


诺贝尔奖作家海明威曾说过,我们用两年学习说话,却要用一生来学会闭嘴。


适当的“话少”,不讲道理,才是父母必学的功课。




唠叨的父母

背后都有一个叛逆的孩子


知乎上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最反感父母?

 

点赞最高的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唠叨是分年龄段的,0~3岁的孩子,你尽管和他聊天,说得越多越好。


但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你越唠叨,这孩子就会越叛逆。


这是我在知乎里截取的一些评论。

 

一名男生说:“很多话讲一遍就足够了,虽然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不知不觉就烦……”


一名女生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天天怀疑我早恋,后来我故意早恋,就是为了气他们……”


唠叨属于父母的一种负面情绪,实际上是对孩子身心的控制。


育儿专家尹建莉老师说:唠叨是把小刀子。刀再钝,也架不住天天补刀。


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一定要谨记的两个字,那就是闭嘴。

 

你闭上嘴巴,内心平静了,才能听见孩子的心声!

 

也只有戒掉无用重复的唠叨,孩子才会愿意听话。




和孩子说话最好的方式

就是共情表达


我们前面讲父母要话少,不唠叨。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说尽量少的话,就能有效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呢?


那就是开头有书君提到的——共情沟通。


举个例子。


有一天,小外甥出去玩,买了几条小金鱼。


金光闪闪的,特别好看。


小外甥把这鱼当宝贝一样养着,不吃饭不喝水,就担心这鱼给饿着。


于是一直嚷嚷着要给鱼吃饭。


这时候,妈妈提醒他说,金鱼是不知道饱的,会把自己撑死,所以给金鱼喂东西的时候要特别的少量。


可小外甥兴奋着呢,看着鱼吃东西是满满的趣味,还不时用手去抓他们。


后来果不其然,有一只红金鱼死了。


小外甥很伤心,哭得撕心裂肺。


爸爸走过来说了一句:“谁让你这么对待他们。不是说过了吗?这样鱼会死的!


听到爸爸的话,小外甥哭得更伤心了。


来看看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她把儿子抱在怀里,对爸爸说:“你不要说他了,这么漂亮的鱼死了多令人难过,我们允许他伤心一会。”


于是小外甥好好的哭了一场。


但是没过多长的时间,他慢慢地止住了哭声,他又想到了去给外婆打电话来让自己的感觉变得好一点。


你看,这个时候爸爸和妈妈不用做什么特别的处理。


只要让小外甥感觉到自己的情绪状态是被允许被接受的,他就慢慢地开始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了。


在这个例子里边,爸爸的反应可能是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这个反应同样也是共情的反面叫做评判。


这个评判的意思是说你现在的情绪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因为一开始我就告诉你,你做错了事情,现在你自食其果了吧。


小外甥听到这样的话,他会觉得自己被指责了。


尽管爸爸要告诉小外甥的那个道理是很正确的也是很必要的。


可是在那样一个情境里边,小外甥根本就听不进那个道理,他只会觉得自己被爸爸推到了对立面。


还记得妈妈是怎么说的吗?


她先是说:“这么漂亮的鱼死了”,这是在描述什么?描述小外甥当时的处境。


然后是第二句话,他说多令人难过,就是在描述孩子当下的感受。


最后他说让他好好伤心一会儿,就是在接纳孩子的感受。


这就是我要讲的共情式的沟通,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叫做描述处境;


第二个步骤,叫做描述感受;


第三个步骤,确认感受。


完成这三步之后,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哭的就没那么厉害了。


不是因为你在拦着他不让他哭,而是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情况被看到了,被陪伴了,得到了你的支持。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在这种沟通当中注意的要点:


有时候不知道他的情绪到底是什么,而且他那么小,他都不会讲话,或者他根本就讲不清楚,这时候我们要怎么办?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大胆地承认说我不知道你的情绪。


我们可以询问对方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点点,甚至他都不怎么会讲话,那么他可能会用很多你也不太听得懂的语言在试图去描述它。


但这时候如果你很认真的听他讲,你试图去理解去感知到他的心情,你同样也会传递出你是跟他站在一起的。


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有一点生硬,有点机械,但是慢慢的你练习多了以后,它就会变成你一种内化的习惯。


向孩子传递出我们的支持,认可、理解和接纳,看上去我们并没有给他任何的建议帮助或者有效的安慰。


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一种态度,它比一切的技术和技巧都更重要,因为这是我们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的过程。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可能和你说过的话有关


看了小标题是不是有点惊讶?和孩子说话还能影响智商?


前面我们讲0~3岁的孩子要尽量地多和他聊天说话,这也是和他们立规矩最好的时期。


可能有人说我扯淡,那么小的孩子能听懂什么。


我们来看一组案例。


有两个孩子,暂且叫果果和冰冰吧。


他们出生的时候听力都不太行,几个月后都植入了人工耳蜗,终于可以听见别人说话了。


几年后,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两位耳蜗植入患者,在手术成功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


果果性格活泼开朗,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阅读水平达到了正常的三年级水平;


同样上三年级的冰冰,却不得不在残疾学校里学习,只会比划简单的手语和说一点点话,阅读能力仅达到幼儿园水平。


于是医生到两个家庭中去观察,发现果果获得听力后,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每天就在不断地和他说话,他每天获得大量来自外部的信息。


而冰冰获得听力以后,没有人刻意地和她多讲话,而是放在一边。


1995年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跟踪调查42个家庭,记录父母和孩子间的对话。


发现经常用积极、正面、肯定的词汇的家庭和经常对孩子辱骂否定,常用不许不给,不能够等语言的家庭有明显差别。


这个差别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商、学习能力、和成功的能力。


所以,说话,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我们经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忙于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买学区房……


殊不知,孩子的起跑线并不是做家长的有多少钱,有怎样良好的教养,而在于你与孩子之间的日常对话。


这时候,有父母可能要说,我要工作、做家务,没那么多时间陪她说话,用电子产品可以吗?



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作者提供了三种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


而电子产品,一个也做不到。




有人说,毁掉一个家庭,是从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深以为然!


孩子小,正是需要你陪伴碎碎念的时候,你不知道,忽视他。


等孩子大了,主观意识萌发,你却总想管控他,用排山倒海般的大道理压制他。


一步错,步步错。


从现在开始,给嘴巴上一条拉链吧,当孩子已经不想听你说了,就把它拉上。


用文中的沟通方式多尝试,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亲子关系才能越来越靠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私信回复“福利”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