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 马勇 | 废除科举,“范进”们怎么办?

9.28 马勇 | 废除科举,“范进”们怎么办?

00:00
18:30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勇,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


上一集我们讲新政是革命和改良的跷跷板。那么新政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这些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界的研究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比较主流的声音基本上认为,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后来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安身立命之处,就参加革命,导致清帝国的结束。我个人是不同意这个看法的。因为革命发生和清帝国的终结,没有个逻辑关联。在中国面对西方新的冲击,也就是中国的农业文明面对工业化冲击的时候,中国的政治领导人没有找到问题的所在,也许他是出于好心,知道中国的财政难处,而没有痛下决心进行改革,这样在前面耽搁了很多年,致使这个事情比较复杂化。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到了1860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只能迎上去,就进行自己的洋务运动改革。这个时候,中国没有想到像日本去建构一个完整的、新型的教育体系。没有想到的原因在哪呢? 


1860年中国开始洋务之后,我们成立了自己的新知识机构——同文馆。这一点就和日本在1860年代成立的全国普遍性的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不是在一个性质上。日本是一个现代教育的移植,它就完整地办了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到研究院,一套完整的体系性的,全国八个国立大学,这一个国立大学下边有多少个高等学校,高等学校下边有多少中等学校,中等学校下边有多少初级学校,初级学校下边有多少幼儿园——日本是完成了一个体系性的现代教育的移植。中国没有这样做。是中国领导人不知道吗?


我们看中国领导人是办了什么东西?办了一个同文馆。但是同文馆的性质什么呢?很像我们今天的新东方,仅仅是个外语教育,当然比我们现在新东方还要好一些。我们新东方进来是外语考试教育,同文馆不是考试教育,同文馆就确实在培养中国的外交人才。就中国早期的外交人才、翻译人才都是从同文馆出来的,它里边也用了大量的外国老师。这个时候,清政府在这就只办同文馆,而没有办全国整体性的大学。


那么同文馆性质接续什么呢?它接续了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一个特点——精英教育。中国这上千年的科举制度,我们说到底它是个精英体制,而这个精英体制在中国的历史上,它又是一个政府不干预的精英体制。中国古代从殷周之际开始就,官学慢慢地就废除掉,就学术下移。到了孔子时代,我们可以看到是一个自由讲学之风,一直蔓延到晚清。我们讲中国的专制主义传统,2000年的专制主义传统,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国有一个长时期的自由讲学传统,中国思想的发生、传播是一个相当自由的,政府不干预你的。 


但是政府管什么?政府管人才的选拔。任何一个政府体制,它不可能说我是皇上,我们家的人就把整个国家给管了,对吧?我把亲戚都分封了,这肯定不行了,那王朝也需要人才。需要人才怎么办?我们看到在最早时期,对人才的选拔和我们今天一样,靠察举。就是群众推荐了,民意测量了。


察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漫长的干部选拔,那么察举制度好不好呢?确实很好。尽管我们今天有那么多贪官,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察举制度也选出很多好官。中国历史上察举体制从春秋战国一直到魏晋,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时候秦之前的列国了,应该说还是选出了好多不错的人。但是后来,到比较稳定的王朝形态之后,察举制度就开始变质。有的地方形成了很庞大的家族势力,像东汉、西汉的两汉王朝,几百年的时间,家族势力就形成很大的。家族势力、士族的出现,它就导致了察举制度失真。到了魏晋时期失真达到什么程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什么意思?仍然是群众推荐,领导考察。但是大家族不仅把领导给搞定了,关键是把群众也给搞定了,把民意也给收买了。


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本书叫做《世说新语》,还有我们再去读《后汉书》里边的很多谣言,这谣言和事实属于对人物的点评;还有魏晋时期有一本书叫做《人物志》,各位去读的话就会发现那个时候对人物的点评比我们今天厉害。一个人物,几句话就把这个人物的本质给说出来。这个时候贬你,几句话就贬了你了;赞美你,几句话赞美你了。《世说新语》、《人物志》、《后汉书》里边的这些故事多的不得了。


这个事情不仅仅是自然发生的,这就是大户在搞定舆论了,他在背后在操纵舆论,操纵了群众的“举”的力量。那么这种事情它就导致的结果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就失去了选拔人的公正性。选拔人的公正性失去之后,真正受伤害的是体制,是政权。政权找不到可用之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政治的威望没有了。这种状态就是真正受伤害的还不是没有被察举的这个个人,而是体制,而是政权。因此从魏晋开始到南北朝这样一个过渡期,大家都想究竟怎么来解决这个人才选拔问题,这样就慢慢地走向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考啊。


所以从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转型过程当中,科举制度就慢慢地形成了。当然科举制度最初形成的时候,考的什么东西也搞不清楚,怎么命题不管,反正就是要考。当然在隋唐时期的考,考的才华,因为它没有范围,没有范围考才华,能不能考出人才呢?当然也可以考人才了,李白就很人才,对吧?

 

但是它有很大的问题——缺少规制。就是能够在一个有规制的状态下来考才能弄明白。这样我们才看到,从宋代开始,逐步地科举考试就规范化了。它的标志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宋代开始,各地书院的发生。今天我们看到什么?岳麓书院,几个最有名的大书院,它就标志着考试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就考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复习的,可以准备的。所以各个大的书院,一直到晚清书院都存在,书院干嘛的?书院就和我们今天衡水中学一样,就是(在里边)集中复习科举考试,而且我们书院里边都是一些名师在那坐堂。为什么要名师在那(坐堂)呢?你像朱熹就当过山长,很有名的大学者都当过山长,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在那提供更优良的辅导,为什么我们觉得书院里有时候还讲思想呢?没有思想的学问,肯定没有活力。如果有思想的学问,那你的文章你写出来之后,阅卷的人可能才会给你高分。所以这样我们去理解,在科举考试漫长的几百年当中,它逐步逐步规范化。到了宋明时期,已经规范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就是你怎么考,卷子怎么出,文章怎么写,到了明清时期已经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八股体制。


当然这种东西它导致一个结果是什么?就是它最后培养的可能都是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形态。文章都写得很好,但是都是没有内容的无病呻吟,或者都是很形式化的东西。在传统的农业文明状态下,在这种没有接受西方工业革命刺激影响状态下,这个行不行?当然行了。但是等中国起步工业革命之后,我们走向了一个什么?改科举。 


为什么改科举?因为像日本那样全面构建中国的新教育体制,它一定是个扰民的巨大工程。而且我们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政时期去建新学堂,仍然引起各地的抗争和骚乱。因为政府在农业文明体制上,你融不到那么多资金,你说办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从老百姓摊派过来的,这个就受不了。所以这种状态就是你去理解1860年之后,中国改科举,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才能够弄明白。 


那么这时候统治者的一种善良,怎么就让科举从原来的这样一种选拔国家人才的上面慢慢改,那么最早期可以当然可以了,改个命题就是了,当年最早期的改变从1860年开始,叫英国怎么强大的,法国怎么改革的——考作文,但是考到一定的时候,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增长时候,改科举不是中国之路,因为有很多东西是科举容纳不了的。


因为到了1870年代,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江南造船厂、福州船政局的制造业发生以后,它需要大量的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者,那就科举考出来的人,还之乎者也的,还四书五经,还朱熹二程,它根本不能满足当时的这个需要。它需要什么?它需要物理、化学、数学,而物理、化学、数学很难容纳到科举体制当中来。你说你没有经过学堂教育,直接就在这命题考数学,你怎么考?你考数学,考简单的加减乘除还可以,考更复杂的,就没法考了。化学、物理更没法考了。


所以这样导致的结果到了70年代、80年代就非常麻烦。旧的科举制度不像科举了,新的学堂不像学堂,书院改学堂这也没法改。1870年代、18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教育、科举和新教育就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在中国的传教士就给中国政府、中国知识人、政治精英、知识精英提供了很多建议,讲应该办大学,应该办新教育,所以传教士在中国开始办学堂,传授综合性的西方近代知识,物理、化学这些都传授。 


之后大概在1870年代,传教士就在烟台办了中国的境内的第一所大学,开始有个示范。但是中国怎么能够走向一个整体性的办教育?在1880年代、1890年代都没有办法,只有等到甲午战争打完。甲午战争打完,这个时候对科举指责成为检讨甲午的一个方向。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几乎所有的思想者都在指责科举制度耽误了中国,认为中国的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不是北洋不行,不是中国国力不行,而就是科举耽搁了,这是严复、梁启超的作品当中都在反复地指责这件事情。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创办新式教育,所以等到1898年改革的第一个诉求,就是创办京师大学堂。


创办京师大学堂时候,就是1898年康有为跟皇上那一次谈话,不仅要创办新教育,关键要废除旧教育。康有为在这时候就要废科举,但是我们看到的史料当中,当时北京的考生就讲,你要提出废科举,真的执行了,我们就把你干掉。康有为后来出来之后,都带着保镖的。


因为什么?我们就想一想,今天我们能够动议废高考吗?废高考之后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不是国家选拔不了人了,选拨不了人他们可以通过个人、私人关系可以仍然去找到人,人多的是了现在。最重要的、最受伤害的是考生。我们现在大龄考生,我估计这些年可能不多了。但是在科举体制下,我们的大龄复读生可能是多的很,我们《范进中举》,范进多大?也照样复读,只要家庭可以支持就复读;另外我们看张謇,张謇复读了20年仍然在考,当然都是边工作边复读了;严复也考了四次,那你说这些人你要把科举废了……我们就看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是自己边办万木草堂,边给别人办补习班赚着钱,边自己复读,后来带着学生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你搞废科举,它会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复读生、考生受害。这个是麻烦,所以康有为提出1898的废科举,其实是一个不可行的。


我讲这个时候清廷的本身决策是对的,清廷在这走了一个双轨路线,就是创办新教育,吸引人们去读新教育,京师大学堂成立,大家来读新教育,之后新教育就可以参加工作。这样就是说新教育发生之后,旧教育再回到什么呢?回到它原来的本位上去,我们今天讲回到什么,公务员考试,对吧?科举本来就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嘛!这种设计在1898年,后来在康有为的建议被否决之后,朝廷就让张之洞和陈宝箴去设计科举改制的方案,其实就要重建科举制度。


重建一个科举制度,就是双轨并进。这个双轨并进,我相信如果做得好的话,真的就是一个不得了的,因为我们的科举制度说句实在话,对17世纪之后西方的文官制度的形成,真的是起到直接性的传导作用。我们的中国史学家,当然后来加入美国籍的何炳棣,他在用西文史料研究科举制度的传承时候,明确地提到17世纪之后的西方的文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所以1898年清帝国的这么一个决策,有它的正当性,但是它有个很麻烦的事情,就是这种路径依赖。我们可以看到在1898年新教育开始,当然18991900年戊戌政变的发生、义和团的发生给耽搁掉了,等到《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新教育才重新启动。1901年,1902年,京师大学堂开始正儿八经地办,像孙家鼐、张伯熙、劳乃宣这些人都对新教育的发生、发展贡献很大。


但是就是这个时候,新教育很难赢得青年知识人的认同。就青年知识人到这时候跑到京师大学堂来上学,学完之后还是没有出路。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当时那个体制接纳的人才,你还必须获得一个进士学位。你不是进士还不好用。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在1901年、1902年、1903年一直到1904年,一而再、一而再地就出现这个问题,一直想调整,怎么能够把人们吸引到这种正常教育上去?你像1902年颁布的学堂章程,1903年的这种学制,它都是希望把青年一代纳入到新的体制当中来,去学新知识。但是制度的安排没有办法容纳它,因此新教育在这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去做。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看到到了1905年的时候,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他们才动议停科举以推广学校。从这几年的时间就是一步步地逼,它逼到最后它就说如果不停科举,新教育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在1905年才出现为了推广新教育,不得不废掉科举。科举本来是一个选拔人的制度,但在这时候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这当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改变了。


十来年前,就是科举废除一百周年的时候,这种讨论非常多,各种说法都有。从1905年废科举,就引发了后来的政治动荡。这一波青年学子的晋升仕途被打断了,所以他们就开始对体制不满,发生整体性的抗争,引发了辛亥革命。我个人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


其实有相当多的一批年轻的知识人,在这时候如果准备继续读书的,他们已经做了什么准备呢?要么出洋留学了,要么就进入新式学校了。那么至于那些没有新知识感觉的这种举、贡生员,清政府也没有听之任之,让他们流落到社会。


清政府的政策安排,当时给的很明确的一个东西,就对这一波不愿意去接受新知识教育的人,不愿意进学堂重新去学习的人,那么也按照他们已经有的一个学位,进士、举人来安排它,这是1905年的一个重大改变。这一段就讲到这儿,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能讲出我国科举史上有趣的故事吗?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61319bqo

    谢谢。

  • 宋神宗赵顼

    马老师,最近在听晚清的改革,对比日本改革的成功,我们的失败我感觉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清的运作更精细化,标准化,社会分工官僚流程更加精细,这就造成了既得利益者多并且越是精细化的机器越是牵一发动全身难以调整,日本这种烦恼就比我们少很多。不知道我提出的猜想对不对。

  • 1598206vxsy

    马老师讲的的确好!

  • 毛毛牛bj

    说一千道一万,皇权专制不改,改什么都是瞎掰。慈禧如果能更早一些转变对改革的态度,清朝是有可能完成君主立宪制改革的……为什么老师不把立宪这事讲完?结果如何呢?

  • 小矮人的幸福生活

    是不是还有人在持续订阅?感觉数字在上升,老师讲的精彩

  • 约恕俭敬_必有余庆

    近代史详尽,变局之大,令人惊讶!

  • 和_vvv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废科举,办新学。

    quarterb 回复 @和_vvv: 应该是下品无势族

  • 麒麟兔儿爷

    几千年的东西,重建太难了,所以必然是狂风暴雨才能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