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
《沉思曲》
Thaïs - Meditation arr Salzedo
| 作曲家:
马斯涅
Jules Massenet
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大年已经触手可及近在咫尺了。前几期我们都是介绍一些比较欢乐的音乐,那今天与大家聊聊什么呢?正好我前些日子在大剧院非常开心地看了一个歌剧的彩排,是马斯涅的歌剧《泰伊斯》,其独特之处在于是由我心目中的歌剧男神多明戈演唱的版本,所以除了看歌剧还能看到男神在里面唱,让人非常地感动。多明戈现在已经年近八十岁,但是他的声音一出来仍旧让人无比的感动,甚至有想要落泪的感觉,不是因为他唱的内容,而是声音一出来就带着一种感人的力量。
多明戈
《泰伊斯》这出歌剧不像《卡门》、《波西米亚人》、《图兰朵》、《蝴蝶夫人》这类名剧,所以以前我对这个剧情也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看完了以后我觉得这个剧情其实比有一些所谓的“名剧”更有深度。女主角叫泰伊斯,具体情节我们不去太细地说,但总之主题蛮深刻的,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究竟应该纵欲还是禁欲?是应该抱着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能开心就开心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来生活呢?还是应该为了某种高远的信仰、理想或者事业来克制自己的欲望甚至于是压制自己的欲望,过一种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我觉得这部歌剧其实在这个课题上引起我们很深的思索。
马斯涅
马斯涅是1842年出生的一个作曲家,也属于浪漫主义时期,1912年去世,跨到了20世纪初,他的作品风格基本上是浪漫主义或者说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马斯涅也是以写歌剧为主,那个时候法国有一个罗马大奖,为什么叫“罗马大奖”呢?就是获奖者可以获得一笔政府的资助去罗马留学,所以叫“罗马大奖”。马斯涅就曾经获得了这个罗马大奖,好像写的是个合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与他同一届竞争的是普契尼,现在看在歌剧领域普契尼的成就似乎比马斯涅更高,可在当时那一届普契尼落选,马斯涅获得了大奖。马斯涅的歌剧中,《泰伊斯》算是比较有名的一个,另外还有一部叫《曼侬》也挺有名的。《泰伊斯》这个歌剧很多人知道其名字,就是因为它其中有一首叫做《沉思》的一段音乐,也有人翻译成《冥想曲》或者《沉思曲》,这段旋律非常出名,主要是小提琴演奏的,所以后来成为很多小提琴家单独在舞台上演奏的曲子,甚至导致很多人只知道《沉思》不知道《泰伊斯》,这首曲子比这部歌剧还出名。在歌剧当中,这首曲子也是很重要的一首,出现了不止一次,有点像一个线索一样,而且最终男女主人公在唱着揭示本剧的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最后一段对唱的时候,下面的旋律还是《沉思》,所以可以说这个旋律在剧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成为了我们经典音乐中的一个名篇,所以今天就主要和大家聊聊这个曲子。
但是非常抱歉的是我还是只能在钢琴上为大家演示这首曲子,主要是提供一个结构、给大家一个提示,并不是出于欣赏的目的,当然其有欣赏的作用。出于对版权的尊重,我不能在这里直接插入音频,因为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深深地知道版权的重要性,所以说我在栏目当中不插入现成的出版的音频。但因为这都是大名曲,所以有心人如果想去找小提琴版的话其实非常容易,另外我觉得如果您能听听钢琴弹的,其实可能还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很多作品包括声乐作品、交响乐作品、小提琴作品等等其实都有钢琴改编版,也就是说用钢琴弹各种体裁的东西是几百年前的作曲家就这么干了。而且在欣赏音乐、分析作品的时候,不管是什么体裁,在钢琴上进行结构的分析和展示也是音乐专业里的一个惯例。
这首《沉思》出现在剧中比较突出的一次,是女主人公泰伊斯,一个生活随性的绝世美女,在午睡之后陷入沉思,因为有一个人告诉她她这样不行,将来老了要怎么办呢?有什么永恒的追求吗?这还真的把泰伊斯说动心了,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基本上这段音乐就是她内心的纠结、内心的思想动荡。
·第一大段落:
开始的旋律进来,好像是思绪慢慢地开始展开,然后继续唱下去,这个句子没完。这是第一句话,后面便开始重复这一句,在第一句话快完的时候,除了听上面的旋律,大家还可以注意其低音,注意其低音与旋律的相互关系。而之所以说古典音乐层次多、百听不厌、不容易达到审美饱和,就是因为其里面线条丰富、内涵丰富,每次听都可以有不同的发现,所以大家在对旋律听得习惯了之后可以尝试着听听低音线条的进行。当然不是说低音到处都有这种设计,但如果有这种设计的话就会有非常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关于低音的进行,上行或下行,在古典音乐中是非常多的,后来流行音乐也大量使用这样的手法,其实这并不是流行音乐的发明,古典音乐里早就有,流行音乐因为其旋律和低音非常突出,层次比较少,所以其低音听着非常清楚。本来第一遍进来的时候就是弱的,之后下一遍更弱,像是回声一样。但后面的句子开始出现变化,和之前不一样了。这是第一个大段落的结束,等于第二句话扩展得更长了,多了两个小节,稍微长了一点点,我们可以听出来音量的起伏、音区的起伏,利用这种起伏来表现思绪的翻腾,前思后想的心理状态。
·中段:
中段往往都是一个音乐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也是主人公泰伊斯情感最纠结的地方,音乐的调性也必然地发生了变化。先是由一个模进式的句子开始往上推,先是第一句,之后在比它高的调上来模仿它,然后好像还要继续模仿一样,但是旋律变了。可见这一段表现她最为纠结、最为挣扎、最为煎熬的内心活动,作曲家也是用音的上下来加以表现。音乐说到底的表现手段无非就是高低、长短、强弱、音色这些东西,所以音的高低是重要的手段,还有就是强弱,这段里面的渐强渐弱也非常明显,还有就是音的从低往高、从高再往低,描写的就是情绪的起伏。最后逐渐平静下来,根据剧情我们知道好像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谛,之后是开始那段旋律的再现。
·再现:
我们应该理解,这时候的再现与其第一次呈现的从内涵上是不一样的,因为经过她的思想斗争之后她的想法和以前不一样了。当然如果我们不了解剧情,单纯听这个音乐的话可能感受不到这么多,但我们应该知道,即便没有这个剧情做支撑,在西方音乐当中,当旋律再现的时候,它也一定和第一次出现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是我们本来在家里,出了一趟门之后再回来,一定和出门之前的自己不一样了,肯定已经发生变化了,音乐也是这样,所以再现的时候即使是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改变的旋律,其实在内心的活动与情感上也一定是有变化的。这里因为有剧情就更加明显了,仿佛是想通了。再现的第二句与之前最不一样的一点就是低音的变化,这次的低音设计了一个下行。
·尾声:
好像逐渐飘得远了。
这就是所谓的《沉思曲》。关于这首曲子的演绎,通常我们听的都是拉得非常安静,如果不了解剧情的话单从名字会觉得这是一个少女在沉思,一般节奏都是很匀很稳的。但后来我听到一个版本的音头特别明显,而且节奏也进行了很多的扭曲,显得节奏的棱角更多了,当然这肯定不是一个主流的版本,甚至是如果参加比赛都会被淘汰的那种,但这是一个大师也是一个小提琴家的处理。其实如果结合这个剧情、结合泰伊斯当时的心理状态,我们会觉得其实这么处理是有它的道理的,虽然是比较另类比较怪异的一种处理方法。
在还有两天就过年的时候我们听着这首《沉思》,也沉思一下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都有些什么收获,有一些什么经验,同时再沉思一下自己新的一年有些什么打算。祝大家所有的梦想都实现!
《沉思》推荐版本
米尔斯坦
Milstein
1903~1992,英国小提琴家,职业艺术生涯长达72年,从1915初次登场同作曲家合作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到1987年最后一次音乐会同纽约爱乐(指挥Erich Leinsdorf)合作贝多芬协奏曲,被《纽约时报》誉为“他那个时代中最接近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家”。一般的小提琴手用琴来表现多愁善感,但米尔斯坦则用琴来显示崇高的思想,所以他也被称为“小提琴的贵族”,这种区别语言无法表达,只有听他的演奏才能感受到。
老师弹的流行音乐🎶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