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这种事儿,在古典音乐中早就有

“戏说”这种事儿,在古典音乐中早就有

00:00
15:15

| 作品:

《康康舞曲》

Cancan

| 作曲家:

雅克•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音符40--.jpg

雅克•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奥芬巴赫


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主要创作清歌剧与喜歌剧。奥芬巴赫出生于德国,但很小就去了法国并在巴黎音乐学院接受教育,因此可以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法国作曲家,其音乐也充满了法式的诙谐、幽默、抒情等风格特点。

虽然名字相像,但奥芬巴赫与那位伟大的音乐之父巴赫没有任何关系。巴赫的名字是德语的Bach,意思是“小溪”,因此贝多芬曾说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这个典故就来源于此。大陆将Bach翻译为“巴赫”,而台湾译为“巴哈”,从发音上面来说,德语中Bach的尾音是轻声,因此我们在念“巴赫”时也最好不要把尾字念得太重,不要过于强调。

音符40--.jpg

《地狱里的奥菲欧》(Orphée Aux Enfers)


《康康舞曲》是奥芬巴赫的喜歌剧《地狱里的奥菲欧》(Orphée Aux Enfers)里的一段音乐,既出现在了序曲里,同时也是剧中的一段音乐。这两段音乐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几个音符有出入,而且剧中的音乐是有唱的,还有一些人的口哨声,描写的是一个很high的场面。

我们之前讲过,歌剧的序曲常常是把剧中的音乐集合起来,将一些精彩的、闪光的部分先给大家呈现一遍,可以算是一个歌剧的纲要和概述,之后再展开歌剧。

《地狱里的奥菲欧》的故事本身就很搞笑,奥菲欧是古希腊神话故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的人物,是一个弹小竖琴很棒的音乐家,歌声也很美,据说他一弹琴唱歌,动物们都会被吸引过来听他的音乐。他有一个感情非常好的妻子尤丽迪茜,但不幸的是有一天他的妻子去世了。在希腊神话里冥王哈迪斯专门掌管死亡,如同中国的阎王一样,于是奥菲欧就带着自己的琴下到冥界去找冥王哈迪斯,为他弹琴唱歌。奥菲欧的音乐感动了冥王,于是冥王答应他可以将妻子带回去,但有一个条件,即在他们走出冥界以前不能回头看,否则他们就永远无法离开冥界了。于是奥菲欧与尤丽迪茜开始往冥界外面走,不幸的是就在要走出冥界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因此妻子尤丽迪茜就永远的留在了冥界,也有的版本说尤丽迪茜变成了一樽石像。这是一个悲剧故事,而且深受西方歌剧作曲家的喜爱——1600年的第一部歌剧的剧情就是这个故事,后来又有很多作曲家写过这个故事,名字要么叫“尤丽迪茜”,要么就叫“奥菲欧”,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是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的《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由此可见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的故事是西方歌剧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情节。

今天我们的影视作品中有很多所谓的“戏说”,即将以前的一些很经典的故事、名著重新改编,改写成不一样的剧情或赋予一些现代的生活场景。其实这种做法在歌剧中早就存在,比如这部奥芬巴赫的《地狱里的奥菲欧》。奥芬巴赫将这个故事改成了一部喜剧,而且是很荒诞讽刺的,有人说他是在讽刺当时的法国社会。奥芬巴赫将奥菲欧的身份变成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院长,院长的夫人就是尤丽迪茜,但在这个故事里他俩可不是相亲相爱的,而是各自都在外面有自己的情人。情人的设置也很有意思,院长的情人是一个牧羊女,而妻子尤丽迪茜的情人是牧羊少年,因此两人都经常跑到郊外去和牧羊女与牧羊少年幽会。结果有一次两人居然碰到了,于是事情败露。其实尤丽迪茜的牧羊少年是冥王哈迪斯假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直接将尤丽迪茜带回了冥界。在原著中,奥菲欧看到尤丽迪茜进了冥界是非常难过的,整天以泪洗面,但在这个版本中,身为音乐学院院长的奥菲欧非常非常开心,觉得终于没人管他了,回来就high了起来。但天神不同意他这么干,认为他应该去冥界把妻子带回来,勒令他去找冥王,于是奥菲欧就去了冥界。后面的故事就和经典版本差不多了,尤丽迪茜被永远地留在了冥界,但不同的是原剧是悲剧结尾,而这个版本中的奥菲欧却很开心地回到了人间。整个故事充满着非常荒诞的、有意思的、搞笑的情节和桥段。

音符40--.jpg

《康康舞曲》(Cancan)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音乐叫《康康舞曲》(Cancan),描写的是大家在地狱里非常high地聚会,群魔乱舞醉生梦死的场景。康康舞是当时法国一种比较下流的舞蹈,女士要疯狂地抬高腿,不断地向上踢腿,看谁能把自己的裙子撩得更高。这段舞曲叫“康康舞曲”,大家可以想象在这段舞曲中各位女士疯狂地抬高自己的腿来跳舞的场景。实际上《地狱里的奥菲欧》的序曲是比较长的,这段康康舞只是结尾的一小部分,但因为其太有名了,所以经常在音乐会上被单独演奏,特别是在返场的时候

•引子:诡异的、古灵精怪的感觉;

•主题:非常著名;过渡之后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旋律;

•重复刚才的几段音乐素材;

•结束:热烈欢腾的音乐氛围。

音符40--.jpg

《康康舞曲》推荐版本


亚瑟•费德勒

Arthur Fiedler

1894~1979,波士顿流行乐团Boston Pops Orchestra的长期指挥。波士顿流行乐团是一个专门从事流行和轻音乐的交响乐团,结合了音乐和表演,是美国最著名的管弦乐队之一。Fiedler有时被批评为“过度普及音乐”,特别是在接受流行音乐与改编部分古典音乐曲目方面,但他始终保持表演的非正式性,有时也以自我嘲笑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马克•闵可夫斯基

Marc Minkowski

1962~ ,法国古典音乐指挥,出生于法国巴黎,在海牙音乐学院接受音乐教育,特别以诠释法国巴洛克作品而闻名。1984年创办罗浮宫音乐家合奏团,以演出重新修订过后的巴洛克时期歌剧为主。Minkowski在法国享有盛名,被誉为“最高娱乐,连你的脚趾也会跟着起舞”的指挥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