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要说最实惠,最普遍的,就数白白胖胖的大馒头啦!北方朋友的餐桌上几乎每天都有。话说回来,经常吃馒头,您知道这馒头是怎么来的吗?古代人吃不吃馒头呢?古代馒头和现在的馒头一样吗?
馒头从何而来?
人头祭祀的替代品:“诸葛牌”馒头
南疆地区有个祭祀鬼神的风俗,南疆的统治者——蛮王觉得,人头才是最佳供品,而这人头,还得是现杀现取,凑足七七四十九的吉利数字。
诸葛亮当即表态,说这人头供品不够好。于是,诸葛亮让士兵把米酒和面粉和成面团,牛羊肉剁成馅儿放进面团里,捏成人头的样子,一共做了七七四十九个,再上锅蒸熟。
上完供后拿给蛮王和族人吃。大家觉得味道好极了,所以之后的祭祀,南疆民族都学着诸葛亮的做法,用面团和馅儿做成假人头当供品。
诸葛亮的影视形象↑
从“蛮头”到“馒头”
改名原因:
1. 不尊重南疆民族;
2. 有点儿惊悚恐怖。
元朝人林坤写的《诚斋杂记》里,也提到馒头和诸葛亮相关,书里说,馒头是在诸葛亮征讨孟获的过程中发明的,他不忍心用活生生的人头祭祀,就用面团做成人头的形状当供品。
孟获↑
不同时期的花式馒头
晋代:我们不叫“馒头”,叫“蒸饼”
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束晰曾经写了一首《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
晋朝时期,人们都习惯把馒头叫做“饼”。明朝周祈的《名义考》里说了,把面蒸熟了吃的叫“蒸饼”,又叫“笼饼”。
宋代馒头:连皇帝都为它打广告!
宋仁宗时期,因为仁宗的名字叫赵祯,“祯”和“蒸”的读音有点儿近似,所以就把蒸饼的名字改成炊饼了。
宋仁宗去太学视察的时候,专门品尝了当天的食堂馒头,随后评价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
宋仁宗↑
太学馒头一举成名
荤的:羊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
素的:笋丝儿馒头、假肉馒头、馂馅儿馒头;
甜的:菠萝果子馒头、糖饭馒头……
宋朝的馒头到底有没有馅儿?
史料出处:《燕翼诒谋录》
有馅儿的馒头——“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关于这包子,原文后面还有个注解——“即馒头别名”。
说到包子,富贵人家的厨房还专门设有包子厨。宋朝的笔记小说《鹤林玉露》里记了这么个故事——
有个读书人从京师汴梁买了个姑娘当妾室。这个姑娘曾经在蔡京太师府的包子厨当差,但不是负责做包子的,只是“缕葱绿”的(剥葱)。包个包子,还实现了精细化分工流水线作业。
没馅儿的馒头——“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
明代&元代: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上屉蒸!
著作1:《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朝代:元朝
内容:列出了馒头种类,还标上了作用。
著作2:《长安客话》
作者:明朝蒋一葵
内容:把北京的笼饼,也就是炊饼,又细分为毕罗、蒸饼、蒸卷、馒头、包子等种类。
清代:南北馒头大不同?
北方:把没有馅儿的叫做馒头,有馅儿的叫做包子。
《清稗类钞》里记载,馒头,又叫馒首,用面粉和水成面团后发酵,蒸熟后隆起成一个圆形,没有馅儿,吃的时候得就着菜肴下肚。
南方:有馅儿的还是叫做馒头。
《清稗类钞》里记了一种甜馅儿的山药馒头,里面包有豆沙、枣泥儿、桂花儿这些时鲜馅料。
最出名:扬州小馒头
模样做的巧;质地不一般,换现代词来形容,就是Q弹。
独家秘方制:杨参戎家馒头
又名:千层馒头
出处:清朝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
特点:没馅儿,但白得跟雪似的,掰开看看,里面层层叠叠,一层摞着一层。
袁枚↑
郭论
时代虽然是变化的,吃货却总是相似的。您对着馒头一口咬下去,和三国时吃“蛮头”的、晋代吃蒸饼的、唐代吃毕罗的、清代吃扬州小馒头的,感觉估计都差不多,两个字儿:舒坦!
包包子这一段在相声里听过,葱不要跟肉馅裹在一起
独爱PJX 回复 @布鲁斯唯嗯: 一级葱(松)师(狮)
我是一个爱吃面食的南方人,大半夜听的我口水流
终于知道谦哥“父亲”专业剥葱、剥蒜哏的出处了
曲靖中中 回复 @喜欢小陶陶: 是啊 一代葱师不是空穴来风 哈哈
国家一级葱师
谦道 于大爷说过
捋葱绿,是不是就是一级葱师啊
听到了核心技术😄
馒头哪有馅儿呀,你这三国的有馅儿的馒头就是包子
我們小學數學老師每次說上課說笑的同學就說他們笑得跟開花兒饅頭賽的
元气少女郭德纲
无灯路阴间秀场 回复 @苏年易: 为什么断断续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