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023:为什么少说话符合天道?

《道德经》023:为什么少说话符合天道?

00:00
12:43

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道德经》第23章。


我们都知道,说出去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很难收回。所以多说不如少说。


不论是老子,还是孔子,都告诉我们要谨言慎行。前文第5章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本章,老子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人要少说话。


我们先看一下第23章正文: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从事于失者同于失。

从事于道者,道亦得之;从事于失者,道亦失之。


这一章我们可以分为四句,下面我一句一句地为大家解读。


第一句:

希言自然。

只有四个字,言简意赅,可以理解为这是本章的论点。

意思比较直接,少说话才符合自然。

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为人性的自然,人性的自然就是道的自然。


老子在本章的论述方式和第7章、第8章、第20章一致,都是由四个字作为论点,然后针对这四个字的论点,进行类比论证。

这个类比论证往往就是天地如何,圣人如何,所以我们该如何。


再看第二句。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况于人乎?

大风刮不了一早上,大雨下不了一整天。大风和大雨是谁的行为呢?是天地的行为,天地都不能持久地办一件事,何况是人呢?


老子的潜台词就是,我们人说话就像刮大风一样,或者像下大雨一样,只有少说,才符合天地之道。


我们都知道,老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说,我们人要向天地学习,如何向天地学习呢,整部《道德经》很多论述都和天地有关,不论是我们之前第7章说的天长地久,还是本章说的希言自然。


我们现代的知识把世界划分两个部分,一部分叫自然界,一部分叫人类社会。而老子告诉我们,人要向自然学习,也就是向天地学习。这叫就道法自然。

所以如果我们非要说老子是道家的话,那么这一家的典型特征就是向自然学习。确切地说,老子希望我们向天地学习。


所以我说,大家如果认真地读了《道德经》和《庄子》,就会发现,同样是道家的思想,两者的差异非常大。


再看第三句: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从事于失者同于失。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所以啊,做符合大道的事,就是和道相同;做符合德行的事,就是和德相同;做符合失败的事就是就是和失相同。


所以我们直接看第四句:

从事于道者,道亦得之;从事于失者,道亦失之。

翻译一下就是:

做事符合道,你就得道;做事符合失败,你就失道。

如果再润色一下这后半句,就是你如果背道而弛,道也就会远离你。


讲到这里可以有朋友要问,这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意思不是一样吗?为什么要重复说呢?


我们如果通篇研读《道德经》的话,就会明白,这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差异,正是老子作为一个圣人,对我们普通人的一种谆谆教导。


我们以腐败分子为例,说一下这第三句和第三四的差异。

这几年,时不时就冒出省部级大老虎被双规、被判刑的新闻。如果我们细细地看这些新闻,压死这些老虎的最后几根稻草,就是2013年之后,这些人还是不知道收敛。


对于被抓起来的大老虎而言,他们人生的主要定论,随着他们进监狱的那一刻起就定调了。

如果一个大老虎被抓,可能因为20件事,但是前16件事对他而言,还不至于有牢狱之灾。而这16件事,就是老子在本章第三句强调的,从事于失者同于失。

如果不知道悬崖勒马,那么第17次腐败、第18次腐败、第19次腐败、第20次腐败,就导致了老子在本章第4句中告试我们要警惕的结果:从事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离大老虎很远,但是我告诉大家,道理是相同的。


所以大家多做一些顺道的、合德的事,少做背道、失德的事。


多做合道的、合德的事,我们最终就会是一个有道有德的人。

如果多做背道的、缺德的事,我们最终就会是个失德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茗橙_6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