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咖一起读丨大咖领读】秦朔领读《第五项修炼》:创始人的心智模式决定企业走多远

【跟大咖一起读丨大咖领读】秦朔领读《第五项修炼》:创始人的心智模式决定企业走多远

00:00
21:30

主讲人介绍 



秦朔,媒体人,《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创办人,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一财经日报》前任总编辑。上海那拉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


文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推荐和介绍的这本书呢,叫《第五项修炼》,它的作者叫彼得·圣吉,彼得·圣吉教授曾经被认为是戴明(搞TQC全面质量管理的戴明),以及彼德·德鲁克——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大师之后的,又一位非常杰出的管理学的大师。


那么他到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到这个时候,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自由的,但是同时又有很多的规范,又不会出局的这样一种境界。


我认为彼得·圣吉博士,就达到了这样一个境界。当时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书的封底里面印的这几句话,他说:空气是突然污染的吗?水质是突然变坏的吗? 为什么一个组织,单个人的智商可能得有120,但是整个组织的智商只有62?为什么到70年代,财富五百强的公司到了80年代,三分之一已经不见了?


他提出来了一连串的问号,那么这个问号驱使我跟他一起去思考这些问号背后的答案。


而彼得·圣吉教授给出来的答案是什么呢?他说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是一个他称之为学习的问题。


我们中国古代说,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它都代表了一种反省的学习的不断超越的这样一种状态。


无论对个体、对一个组织、对一个企业、对一个国家都是如此。那么彼得·圣吉教授非常推崇中国的文化,他认为西方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片断式的、静止的、机械的、拼接零件这样的。


他认为来自东方的这种天人合一的,人、自我、世界是一个统一体的,这样一种系统思考的模式可能会为人类开一个新局。所以他把学习型组织定义成活出生命的意义,让生命充满盎然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里面他希望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去达到。我当年看这本书的时候,是22章,但是在今天它已经有很多的变化了。为什么有很多的变化,因为学习型组织,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而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


所以在当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成立一个组织学习中心,当时就有美国很多知名的大企业,包括我们今天琅琅上口的,包括像苹果这样的公司,都在那里进行学习。


那么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讨论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想举几个我们身边发生的例子,从这里面来看,可能跟我们的思维模式有没有一些关联。


我想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在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回老家过年。过年的时候有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他找到我,他说今年我们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为了防止春节期间有污染,我们已经被停工长达一个月了。春节前已经开始停,已经到十五了还要让他停。他说我们停工了以后发现,还是在有很多污染,空气还不是很好。他说那最后你告诉我,我们这些工地都不施工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污染?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我们要去看气侯背后,可能跟以煤电为主导的这个模式、可能跟柴油汽油的车比较多、可能跟建筑工地还在城市化也比较多、可能跟农村烧这个秸秆比较多都有关系,但是最终比如说这样一个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其实你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可是彼得·圣吉教授在他当年90年版的书里,他提到了一个观念,说这种问题在最深层次去追究的话,其实是人跟世界的关系出了问题。


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呢?我们叫它自然资源,当我们提到自然资源的时候,我们是把它当成一个可以利用的东西来利用它,外部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讲,都是一个物体,当你说到物体的时候,其实你是把它当成一个东西随便拿来可以掌控。


所以类似这样一种观念,事实上我们跟外部环境之间分割了,其实在中国很传统的智慧里面,可能应该是不分割的,你跟它是一体的,但今天是分割的。


什么是分割?你可能坐在一个轿车里面,戴上个口罩,但同时你也在做很多很多的排放。因为你觉得这个排放到外面的,跟你的空间是隔开了,但所有人都在做这样动作的时候,其实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所以这是我举到的一个环境的问题。


那我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很有意思的,最近很热门的刷屏的新闻。


有一个初创不久的游戏公司,游戏公司有两个这个创始人,七年之后其中一个创始人的夫人写了一篇博文就沸腾了,说即便我的老公七年没有拿到一分钱股权,在我的心中他也是最牛的创业者。


那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用这样的一个《第五项修炼》的观念来思考的话,我会想到什么呢?


《第五项修炼》里讲到一个观点说,为什么一个组织里每个人的智商都很高,但是整个组织的智商是如此的低?他也提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事实上这样的一个问题,在这本书里叫做组织智障,就是说一个组织的智商,一个组织的智能出现问题了。


那我就在想这两个创始人,其实他们内心里对于这个组织,他们内心里对于彼此,都有很多的假设。


比如说其中的一个最主要的创始人,可能认为我找来的这样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创始人,我对他有很多的期望,我对他有很多的假设,然后我对他有很多的跟他的贡献相对应的对价,我心里可能有很多的假设。


而另外一个人呢,他也有很多的假设,他原来每个月的收入可能是一万五千块钱,但现在到了一个新创的公司里我只有几千块钱,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一定对我是有一个补偿,而这个补偿是以股权的方法来补偿给我的。


所以你看,每个人心中的假设有很多,但是他没有深度的会话,用这本书的话叫dialog,每个人没有摊开自己心中的假设,来通过深度的对话,找到一个共同的愿景,以及找到解决这个过程中矛盾的方法,都没有。


所以,我相信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你想一个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股东,但是他自己又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股东,而到有一天的时候,他发现他真的不是。所以会发生这样一个事情,而这样的事情现在在很多的新创公司里都非常非常多。


再往一些大的这个角度去讲,在过去一年很多人说,世界出现了一些黑天鹅的事件,比如说美国的特朗普的当选,比如说英国要脱欧。


那么在不久前慕尼黑防务会议上,出了一个报告有九十页,这个报告提醒人们,今天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而且这是二战以后我们第一次在看不清未来的时候,却要对未来进行规划。


可是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 1989年以后,不是很多人说历史终结了吗?不是说历史的秩序就是要按照西方这样一个秩序一直走下去吗?怎么今天又要开始去反思后西方,这样一个秩序本身在受到挑战。


那么去年有特朗普的当选,有英国的脱欧,那么今年这种反差,这种分化,这种难民的危机,会不会在今年在德国的大选,在法国的大选,在这样的很多选举里面,又出现很多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件呢?


所以,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一个思维的方向,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一个秩序,可能是不存在的,它会经常经常的变化。  


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着变局,无论是在公司、在世界、在周边、在我们人与人、我们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都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回过头来去读《第五项修炼》,其实对我们是有特别的意义。


这本书里所谓五项修炼,毫无疑问的是有五种的方法。所以在这本书里,他在一开始指出了人类面临的很多的问题,以及组织面临的这个智障的问题以后,他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答案。


第一个答案,就是自我超越


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组织里面,我们是不是能够为自己的最高愿望而活着,我们是不是能够为自己真心向往这种生活方式而工作?那么他认为这是自我超越最重要的这个方向。


所以彼得·圣吉认为,组织的成长是基于个人的成长,而个人的成长是基于内心里面真心向往的东西,你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去实现。


所以他有很多我们个人如何进行自我的审视、自我的关照、自我的反思,自我对很多清单问题的回答,然后要找到一个真实的自我。


现在我们的很多企业的组织里面,你会发现组织里面的新的成员,组织里面新的声音,组织里面不同的意见是得不到生长环境的。


很多公司很大、很强,但是也许一个基层的员工可能除了在某些会议,或者在等电梯的时候,会看见自己组织的领导人,其实他根本就看不见自己组织的这个领导人,这种层级是非常的这个严重的。


但是我们看到有一些优秀的公司,他会创造出一种很特别的场景,让组织里最基层的员工感到他们身边的意义。


就我们看到当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敲钟的时候,请了谁去呢?请了一些店主,开网店的人跟他在一起敲钟。


那么我们看到顺风控股在深交所重组更名上市的时候,请了当年在摩擦被殴打的一个快递小哥跟他一起去敲钟,敲钟的一共有五个人,但其中有这个人。


所以他创造这些场景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是在我们一个组织中,每个人是得到尊重的,每个人是被当成完全平等的一员,是得到关怀的。


所以,自我超越这样的一个工作,在一个组织里面,一定要创造这样一种环境,让新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让不同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让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能够得到包容。这样的话,他能够真实的在这个组织中去释放自我。


所以我觉得这是这个自我超越的一个问题。


而在自我超越的过程里面,他一定是希望自己能找到你为什么要在这里(的答案),这个组织有你跟没有你会有哪一点点的不同?


这些很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现在大量的组织是不愿意去进行这样的探讨的。似乎我们的员工被赋于了这样的能量以后,员工都会插翅而飞。


所以现在有很多公司的领导人,宁愿看到每天晚上灯火通明,以为员工都在加班,事实上每一个员工在那里可能是在打游戏,因为他还不愿意更早下班,因为他觉得我一定要通过这种方法证明我在这里。


那事实上他的心在这里吗?可能是没有在,我觉得这是一个自我超越的问题。


那么第二个,就是心智模式。


在最早的版本里面,是叫改善心智模式,我看到最新的这一版就叫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看待一个世界,我们看待对方,我们看待彼此,其实在我们内心里面,先天是有一个框框的,这个框框是我们看问题的一个特殊的角度,这个角度包含了我们的信念,包含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方法,包括我们的立场,而这个立场跟我们以前的经验也是高度关联的。


我刚才举到过两个创始人的这个例子,其实这两个创始人的心智模式是不一样的。主要创始人的心智模式,我们从事后来看,他其实把这个CTO当成一个阶段性的工具,就是说我现在刚刚创业,没有别的人,你现在来了,你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你两到三年以后你不行了,我觉得你能力没有提高,你跟不上我的发展了,我就要把你踢开。他的心智模式其实是把创业伙伴是当成短期利用的一种工具,然后视同未来能不能有奇效的表现、持续跟着我,这样一种心智模式。


那么另外一个人心智模式是什么呢?我放弃了以前得那么高的薪水,我现在跟你在一起创业,我应该永远就是这个公司的所有者的一份子,我就应该得到我应该得到的东西。


那么这两个模式,有没有对话呢?目前来看至少是没有深度的对话,有没有两个人真正放下来,摊开心中的假设来进行深度的交流?现在来看也没有。


但是我们看到一些公司,比如说腾讯,腾讯最早是五个人创办的,为什么是五个人创办的?因为马化腾从一开始就认为说,我会做产品,但是我去写软件、写代码这样的技术我可能不如张志东;我去谈生意,我这个样子斯斯文文,太像工程师了,我可能不如曾李青,曾李青像一个老板往那一坐很有份量。


所以马化腾在他创业的过程中,他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来代替一个个人的领导,这是腾讯的模式。就是我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找五个人,五个人在一起成为一个拳头,每个人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


我觉得这背后的模式是什么呢?就是人对自己有一种谦卑,人对自己有一种节制,然后就把整个的组织的力量放在了单个人的控制欲之上。


这样的公司就很容易获得成长,所以吴晓波写了一本书叫做《腾讯传》,大家去看一看,在他们当年创业最初的过程中,他组织的蓝图今天能够这样的延伸,包括后来请了这么多职业经理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开拓,包括我们使用的微信,这么多方方面面都有开拓,实际上是跟他一开始的组织基因是相关的。


我觉得这就是说心智模式的不同,会使得整个公司的架构、整个公司的战略、整个公司的格局都大有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企业创始人的心智模式,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够走多远。


某种意义上公司的天花板,不一定是你能力的天花板,但一定是你心智模式的天花板


你的能力不一定很强,但是你可以通过改造,你可以通过引进新的人才来提高来实现;但如果说心智模式上就觉得这个就是我的,我就永远要控制,别人都是我的工具,那么我觉得这样的公司它没有前途。


第三个非常重要的话,叫做团队学习。


刚才我们已经举到了这个壳牌公司的例子,壳牌公司当年是通过战略企划部,来一起把公司方方面面的部门,以及下面地区性的公司高层一起用情景学习法,来对未来做各种各样的演进。


就是团队打天下,不同不同角度的人,一起贡献你们的想法。团队的学习是比起单个人自己去学习要重要得多。


所以我们看到在今天中国的有很多做的比较好的公司里面,往往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创造这种团队的建设,内部的一些批评会、深度沟通会,有的时候是请外面的咨询公司,来带动每个人参加到关于组织远景的讨论里面来,其实就是团队的学习。


团队的学习究竟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在这本书里,其实就要解决就是共同愿景


这是第四项修炼了,就是共同愿景,通过团队学习最终让我们整个的组织,找到既能够把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包容其中,但是又超越于每个人的个人目标之上的这种共同愿景。


因为一个共同的愿景,就好比说有一个公式叫做I+We= FUlly I,就是一个单个的个体再加上一个整体才能成为更加彻底、更加完整的大我,这是所谓的共同愿景。


第五项修炼,或者他认为最重要的一个修炼,就是系统思考。


这个系统思考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环境,今天的组织,都往往被几个东西给割断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动态的,那我们往往用静态的东西把它割断了。


其实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整体,但是我们都是用片断的东西把它给割断了。


整个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体系,但是我们往往会用简单化的思维把它割断,所以这种线性、片断、局部的一些观念,会使得我们的整个组织,乃至于我们所处的整个环境,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你已经完全习以为常了,实在是太多了。


事实上你发现,在一个公司里面,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地方的各个分公司的部门,每天也都会为这样的事情打架。


我们今天已经有了这样好的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似乎对一个人已经是非常非常了解,甚至很多人跟我们描绘前景。


未来是一个人工智能的社会,似乎我跟你之间,只要未来有一个眼镜,也可能是植入我们眼球的一个晶体等等,似乎我们就应该心心相印,一切决策非常畅顺,技术上可能都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类似这样问题在出现。


为什么?如果我们借助彼得·圣吉教授的观点来看,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整体,我们没有把整体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历程。


我们最后还是回归到条、回归到块、回归到部门、回归到某一个社会的KPI,我只要把它完成了,我就OK了。


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彼得·圣吉教授这个系统思考,特别特别重要。


其实我们今天在组织里面,在社会里面对于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这样的,我们以为给出了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并不是真正管用的。


而学习型组织,对我们的启发是,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回到它的本源,需要去真正地摊开内心去找到难点,(找到)敏感点背后的真正动因;


然后从这个动因出发,经由一整套修炼的方法和技术,一点点地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中,最终能够导向一个,不把解决一个老问题的时候又带出来新问题。


我觉得其实学习型组织的很多观点,其实对于我们如何能够回到整体,如何能够回到根本,如何能够回到真心,也是有很大很大的启发。


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家庭,方方面面都能够有所贡献。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鬆筠之節

    app内容

  • 尹大祺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