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精彩观点一
张钹:“智能”要有理解
在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担任此次人工智能大会的荣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出席大会并做了题为《迈向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新征程》的专题报告。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了解他对行业的思考与洞见,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前景。
张钹认为,人工智能有个特点,不能指望人工智能一出来就成毕其功于一役,它永远在路上,这就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
当前人工智能的进步让人刮目相看,但是这些成功是因为场景都满足了以下五个条件:
第一,数据充足,不仅是说数量大,还要具备一定的多样性,且不能残缺;
第二,确定性;
第三,具有完全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
第四,静态,包括按确定性的规律演化,具有可预测性。
第五,特定领域和单任务。
反之,一旦不能满足上述全部条件,计算机做起来就会感到困难。
什么是“智能”该有的样子?
张钹的答案是:要有理解。
当前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围,受限于他所提到的上述五个条件,恰恰说明计算机是依靠不断重复计算和学习来达到眼前效果的,现在的人工智能是没有理解的人工智能。
会检索、检索快,在张钹看来还远谈不上智能。现在的深度学习本质上是基于概率统计的学习,简单来说,就是寻找那些重复出现的模式,重复多了就会被认为是规律和真理,所以大数据也会出现不理想甚至是错误的结果。
因此张钹提出,人工智能的核心应该是知识表示和不确定性推理。对人工智能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知识,而非数据。机器应用数据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人类,但人类在应用知识方面要强于机器,如果两者无法结合,人工智能就无法很好地与产业结合。他认为,有理解的人工智能是可以做出来的,只不过这需要时间。
张钹表示,人工智能实际上经历过两代,第一代是符号推理,第二代就是目前的概率学习,第三代是人工智能。第三代人工智能要建立可解释、鲁棒的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安全、可信、可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
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就是在担负这个责任,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一个核心和两个融合:一个核心是加强基础研究,必须从理论上去突破。深度学习。所以有这么多毛病,这个原因是它的原理开始的,它的原理就不对,不是用人类一样的原理。所以我们必须更好地去解决它,才有可能往前迈进。用的方法主要是两条:一个是多学科交叉,必须多学科交叉,跟心理学、神经科学。大家知道,第一个模型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第二个模型是神经科学家和数学家提出来的,都不是计算机的人提出来的,必须要加强学科交叉,应用结合。
除了技术上的研究以外,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治理也是重大的问题,现在清华大学也参与了这个工作,必须在国际上要有我们的话语权,要在这个问题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做的办法有两条:一条是新原理和新模型,就是跟其它学科交叉,我们都在做。还有脑科学启发的,还有神经科学的。把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结合起来。
人工智能的确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它的发展将会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我们一直强调,人工智能不像以前遇过的科学,以为某一个定理解决了,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人工智能太复杂了,我们要不断往前推进,才能使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