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篇】把学问做好,就可以做官吗
 8.38万
试听133

【为官篇】把学问做好,就可以做官吗

00:00
07:24

1. 把学问做好,就可以做官吗

 

有这么一句话,几千年来始终存在于我们中国人的脑海当中,那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学而优则仕。

 

什么叫做学而优则仕?一般人的解释是说,你把学问做好了,甚至于再偏窄一点,你求学阶段成绩很好,你就应该出来做官。这种观念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对原来那句话的理解已经有一点偏差,有一点扭曲。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最先的出处是《论语》,而且不是孔子自己讲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出来的。

 

学而优则仕,这里面有三个重点:一个是学,一个是优,一个是仕,而真正的关键在那个优字,这个优不是好坏的意思。

 

我们今天说你学业成绩优良就叫优,但是学而优则仕的优好像不是这样。优的意思是你有余力,你还有剩下的力气。剩下力气干吗?来为人民服务。所以“仕”应该解释成为人民服务。

 

那个学就更复杂了。学,其实在儒家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绝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说的“学习、学问”,应该不是这样。

 

学最起码有三个要点:第一个,要慎选所学的东西。我们要选择,要明辨,不要上当,因为很多杂乱的资讯真的会弄得很多人不知所措。

 

尤其是现在,网络上无奇不有,什么都会出现,根本学不完,学了半天都是没有用的,那不是浪费时间?那多冤枉。


所以学为什么要有老师?以前的人都认为说要重视师承,老师讲的话要谨记在心,终身不忘,然后一辈子照老师所说的去做。

 

我们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是那样,老师的任务,是在选择合适的学问,因为他阅历比较广,他看的比较深,了解的比较多,面对各种不断出现的资讯。


他有选择的能力,他会判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所以今天老师的任务其实跟以前的老师不太一样。

 

不要一直认为老师就是教给你知识、教给你学问的人,今天老师的任务是替人选择合适的教材,而且安排好次序,这个叫做慎选。

 

因为今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你一上网,糟了,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这个是你该用的还是不该用的,你也无从选择。

 

孔子当年讲得很清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三人走在一道,其中一定有一个值得我学习的人。

 

他为什么说一个,而没有说两个?今天人很谦虚,说“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师”,那就乱掉了,那你就不会选择了,那就变成道听途说了。

 

三人行,这个三不是指三个,而是指很多人。多数人在一起的时候,我要去选择,这里面有的人根本就乱讲,有的人是似是而非,有的人是有成见的,有的人太固执,那我怎么办呢?

 

我可以选择一个来跟他学习,把他当做我模仿的对象。中国人其实是把老师当作模仿的对象,这样就对了。

 

第二个要点,学一定要跟思摆在一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光学而不思,那就糟糕了。

 

有些事情你一想,就知道这个是不对的,可是你不想呢?那就认为是真的了。所以学了以后,不能够不思。思就是思虑、怀疑,也就是深度去想一想,他到底讲得有没有道理,合不合乎自然。

 

学了以后如果不思,那就会怎样?就会很迷惘。所以说学而不思则罔。其实今天我们用的互联网那个网也就是告诉你,你一上网,你就罔了,你就迷惘了,何去何从,孰是孰非,你根本不知道。

 

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发挥思的功能,思是什么?就是往这边想一想,再往那边想一想。为什么要三思而后行,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自己去考虑考虑,他讲的很有道理,那谁讲的没有道理?每一个人讲的都是片面的道理,我们要提高警觉。


我还没有发现一个人能够把所有道理讲的很周全的,因为这个人太高了,我们根本没有机会碰到他。

 

我们所碰到的人都是讲片面的道理,听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到底对不对,我们提供给大家一个判断的标准,就是看合不合乎自然的道理。

 

如果听起来觉得很合乎自然,就可以初步地相信,然后再去测试,经过反复地实证,最后才确定要不要相信。如果它根本不合乎自然的道理,那我劝你连听都不要听,听完就把它忘掉,这样一般不会受害。

 

慎选所学、学而必思之外,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融会贯通。今天的人很重视专业,但什么叫做专业?其实就是不能贯通,才叫专业。

 

人,一定要记住,不是说学了就拿去用,也不是把知识记在心里边,孔子告诉我们,学则不固——学只是让你不固执而已。

 

你没有学一些理论,就是没有其他办法,非这样不可,可是学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不只有这么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更多的方法,是可以选择的。


不固执是很重要的,一个很固执的人,就学不到新的东西,看这个不是,看那个不对,你怎么知道它不对?

 

因为它和你的想象不相符合,所以你就马上说它不对,最后吃亏的是谁?


一定是自己,学了以后你才知道,原来又多了一个参考的方案,又多了一样值得拿来比对、拿来分析、拿来比较、拿来选择的新资料。不要说马上就断定对与不对,因为我们实在没有这个能力。

 

学有三个重点:慎选所学、学则必思、融会贯通。

 

不固执才会变通,不会变通,就只有专业而不是通才。我们所需要的其实是通才,我们不得已先从专业开始,但是专而不通经常是害人害己。

 

光是一个学,我们就要重新来认定它: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成果怎么样?怎么鉴定呢?就看你优不优。

精选用户评论
  • 馥生骏

    是的,降噪不太好

其他用户评论
  • 听友46748820

    半年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听友46748820: 亲爱的易友,感恩留言,感恩相遇,感恩支持,谢谢关注和点赞,传承中华文化,你我同行,请多多分享,一起加油吧!祝您福满乾坤,元亨利贞!

  • 1599662aycf

    感恩曾老师的分享,感恩分享曾老师语音的所有工作人员。

    曾仕强学堂 回复 @1599662aycf: 世界这么大,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多么来之不易的缘分,让我们追随曾老的脚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 儒_pa

    国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小时候学些经典,一辈子受益无穷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儒_pa: 感恩支持,感恩相遇,请关注主播,聆听更多精彩内容。

    Stweet小白苏 回复 @偷风景的猎人: 有奶忘了娘就是你

    偷风景的猎人 回复 @儒_pa: 弱者的教育方式

    查看全部3条回复
  • 李雯_qz

    这个版本的字幕错别字太多

    淳灵 回复 @李雯_qz: 能听懂就行😁

    泡泡雅 回复 @李雯_qz: 根据声音自动识别的

  • 青叶飘飞

    现代人注重专业,还以次标榜,可曾老却认为专业就是不能贯通,一句话醍醐灌顶!难怪从古到至今的伟人能人,多半都是杂家!一通百通,所以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在于融会贯通,深谙其理,百事则易。

    曾仕强学堂 回复 @青叶飘飞: 说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