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妈妈的心灵课:和妈妈的关系,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起点

17.1 妈妈的心灵课:和妈妈的关系,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起点

00:00
17:30

Part 1 

大家好,我是李小萌,欢迎你在丁香妈妈和我一起读书。 

不怕你们笑话啊,当初我怀孕的时候,想着要迎接小宝宝了呀,就一口气买了几十本育儿书,一有空就在那儿研究怎么照顾宝宝,怎么给他吃,怎么给他穿,生怕自己不会带孩子,带不好孩子。

 

现在,我女儿已经 7 岁了,你问我,还有哪本书,我依然会放在手边不时翻看,那就是今天要一起读的这一本《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为什么?因为它给了我作为母亲的信心。 


这本书的作者是精神分析界和儿童心理学界的大牛,温尼科特,同时,这本书也是欧美国家父母必备的亲子教育指南。 

实话说,在我还是一个新手妈妈的时候,我觉得我确实找到了很多很棒的被我奉为经典的书,但是随着女儿慢慢长大,我手边的书越来越少,慢慢地只留下一两本,其中《妈妈的心灵课》,它一直指引着我,在我失去焦点的时候,它会把拽拉回到正确的路上。

 

这本书里,一个最核心的也是我最赞同的观点就是,养育孩子实际上是一种关系,当你有能力处理好母婴关系,孩子与父母的家庭关系后,育儿的技术和指导似乎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此外呢,它还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养育孩子的新视角,作者告诉我们,照顾宝宝是妈妈天生会做的事情,只要你爱宝宝,你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母子之间最初关系的建立,是孩子人格健全的关键,为后来所有的关系打下基础。

 

所以,不要害怕不会带孩子,带不好孩子,摸摸自己的内心,那里有养育孩子最珍贵的法宝。 

这本书,从孩子的出生,一直讲到青春期。时间有限,我们今天就从孩子跟外界产生联系的角度出发,讲讲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呢,是孩子跟世界建立联系的第一步,就是跟妈妈的亲密融合的关系。

第二阶段,爸爸的加入,妈妈跟孩子关系的适当分离,让孩子跟家庭产生联系。

第三阶段,随着步入幼儿园,孩子离开家庭,跟社会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Part2 


孩子和世界建立联系的第一步,就是跟妈妈的亲密融合的关系。

想要亲密融合,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

 

比如,你一定因为孩子爱哭烦恼过,但是你想过孩子爱哭背后的原因吗?

有些爸妈会说,我知道啊,孩子哭了,不是饿了就是尿了,或者身体哪儿不舒服。

但有时候,上面这些原因都排除了,孩子还是哭个没完,这是为什么?


其实,孩子的哭泣呢,原因和我们想象的并不完全一样。作者就告诉我们,孩子的哭泣并不一定是一件不好的事,相反,它是一种进步。

我们可以把哭泣分成类,宝宝哭泣是因为宝宝正在表达他的痛苦、满足、愤怒或者悲伤这 4 种情绪。

你一听就又要问了,怎么满足了还哭?这不是该高兴吗?

 

其实,宝宝并不是只有不舒服、难受了才会哭,有时候,哭泣是孩子寻找满足感的一种方式,对他们来说,哭就像是一种体育运动动,会让宝宝感到兴奋和刺激。

我们再来说说悲伤的哭泣。像是因为痛苦和愤怒而哭泣,这是一种本能。但是悲伤的哭泣可不一样,悲伤这种情绪,源于宝宝渐渐长大了,开始意识到妈妈的重要性,对妈妈有着深深的依恋。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零食玩具,而是和妈妈的连接。所以,当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做太多,允许孩子躺在那儿哭一哭,抱一抱孩子,让他感受到我们在、我们的爱,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从悲伤中复原。是不是很神奇?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发现,诶呀,孩子真的是非常依恋妈妈。那你知道孩子和妈妈是从什么时候产生联系的吗?

作者告诉我们,在母婴关系当中,一切联系的开始就是喂奶。

哺乳,真的不仅仅是喂食,也不仅仅是一种技巧。


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妈妈和孩子通过接触对方的皮肤、感受对方的体温和气味彼此了解,从而建立亲密的关系。当孩子兴奋的时候,让他得到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他愿意去适应这个世界。

当孩子在一段满意的乳房哺育关系中,他会意识到自己是个完整的人,妈妈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互相依恋,互相需要,而宝宝的独立就是从这里开始萌芽的。

听到这儿你会说,诶呀,我家宝宝早早就开始喝奶粉了,那我要怎么样维护跟孩子的这种联系呢?

要知道,妈妈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在生理上去照顾孩子,还要在心理上和他们建立连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再把这个世界介绍给孩子,教会他们不再活在幻想世界里,而是去探索真实的世界。

 

比如说啊,岁到岁的孩子会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我们和孩子分享的世界,一个是他们想象中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重叠在一起的,经常会出现冲突。这也是为什么常常孩子会觉得自己可以飞之类的。

 

这时,我们做妈妈的,就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们想象中的世界和真实世界并不一样。

 

在孩子说自己能飞的时候,有时候妈妈会直接地说「别傻了,人不能飞」,但有的妈妈会把孩子抱起来,假装带着他飞,但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其实也会感受到这种能飞的感觉和他想象中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有时候,你给孩子准备的营养丰富的食物,像是紫甘蓝,不少孩子他会表现得很排斥,这是因为,那个颜色是他在之前的食物中没有见过的,他可能会觉得这东西有毒吧,颜色看起来就不好吃。

 

这时,我们能做的,绝对不是生气地把食物硬塞进孩子嘴里,而是要想办法打消他的顾虑,让他尽可能的探索,发现这个食物是安全的,可口的。

所以你看,妈妈的角色真的是太重要了。那你有没有想过,宝宝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妈妈呢?作者提醒我们,宝宝需要的妈妈是一个鲜活的人,宝宝需要能够感知妈妈的皮肤和呼吸的温暖,能够品味她,看到她,要全方位地接触妈妈生机勃勃的身体,宝宝需要妈妈一点一点地给他介绍这个世界。作者还特别强调,宝宝需要的是妈妈本人,而不是一个有益的养育工作者,那在我们这儿,一个就是月嫂,还有就是奶奶或者姥姥吧。孩子需要的,是妈妈本人。


 

听到这儿,一个问题出来了,这么使劲强调妈妈角色的重要性,难道爸爸就可以甩手不管了吗?丧偶式育儿还有理啦?别急别急,马上就需要爸爸出场啦。

我们都说,喂奶是第一次亲密接触,那接下来呢,孩子和世界的联系就步入到第二阶段,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开始适当地分离,他的世界里面多了爸爸、兄弟姐妹和其他的人物关系,这也标志着孩子进入了家庭的关系和生活中。

这里爸爸的作用,和我们以为的不太一样。确实,爸爸在喂奶换尿布上,可能很难一上手就像妈妈那么得心应手。但是,除了帮妈妈照顾孩子,爸爸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任务。

 

书里,作者告诉我们,爸爸这个阶段的参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发现,世界不仅仅是自己和妈妈,自己和妈妈也并不能完全满足对方的需求。

所以这时爸爸的主要任务是,把一个新世界展现在孩子面前,而那些养育琐的事,与其说是为了孩子而做,不如说,是在支持或者帮助妈妈。 

 

那么爸爸是怎么把新世界展现在孩子面前的呢? 

首先,在断奶之前,妈妈由于喂奶和产假等原因,相信一定是带孩子最多的人,这个时候,喂奶时候的温柔啊,孩子哭闹时候的严厉啊,所有的性格特点全部放在妈妈一个人身上,不仅孩子会迷惑,妈妈也会因为承担了本不是她本质的特质而感到心力交瘁。

而当爸爸以父亲的形象进入孩子的生活后,他就接手了早先在妈妈身上的一部分特质,不仅让妈妈松了一口气,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生命的充实。 

 

同时,孩子会发现,爸爸和妈妈似乎在家里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两个人各自有自己的分工,尤其是一些妈妈全职带娃的家庭,孩子每天跟妈妈耳鬓厮磨在一起,对妈妈做了什么观察地仔仔细细,有时还能模仿一两下。

可但爸爸白天在干什么呢?怎么不在家呢?孩子是不知道的,他看着爸爸每天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很容易就会有好奇,爸爸每天在做什么?为什么他回家就可以带给我一包糖,或者带给妈妈一包吃的东西呢?

这时候,爸爸就成为了一个外面世界的窗口,带孩子去了解更大的世界。

 

同时,随着爸爸的加入,关系从 2 个人变成 3 个人了,孩子对爸爸就容易产生又爱又恨这样复杂情绪了。

你想呀,你家孩子是不是偶尔会嫉妒爸爸。他爱爸爸,但是爸爸和他抢妈妈的时候,他又嫉妒爸爸。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呢?当然就是要不顾及孩子的想法继续秀恩爱,不能为了陪孩子,影响了夫妻之间维护感情,也不能让孩子以为他是妈妈的全部。

 

当然,这样说不是不照顾孩子的情绪,但要明白,这种爱和嫉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是妈妈和孩子单一联系中不曾出现的,是孩子需要的一种情感体验。等他再长大一点,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人,更多的联系,他也会为爸妈之间紧密的感情开心。因为他会意识到,爸爸,妈妈都不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和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联系。

当我把这样的话讲给一些新手妈妈,她们反而会释然地说,那看来,我家孩子他爸做得还可以啊。

 

好了,等孩子进入家庭的关系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就要渐渐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去见识大千世界了。

那第一次尝试,就是上幼儿园。

送幼儿园惹出的麻烦事,只会比断奶那次分离更夸张。孩子往往有很长一段的分离焦虑,每天哭闹,刺激我们的神经。

我见过有些妈妈,对于送孩子去幼儿园有一种愧疚的心理,总是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没时间,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外面去。

这样想可就是大错特错了。

 

在《妈妈的心灵课》这本书里,作者就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就是以母婴关系为起点,建立一个联系,然后适当分离,建立更复杂的联系,然后再次分离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在早年成长中,孩子们同时在进行着三项心理发展任务,第一项,建立关于自己的概念,第二项,去和一个人,也就是妈妈建立联系,第三项,参与更多人关系的能力,最开始的尝试是家庭,而离开家庭步入社会的起点就是进入幼儿园。

在入园的适应期里,孩子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冲突,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孩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渐渐地他会发现,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的世界不一样。

他会开始理解外面的世界。这个信号,让孩子内心一方面想继续做那个需要爸妈爱护的小婴儿,同时,他发现了外面更大的世界,也有着建立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的跃跃欲试的感觉。

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剖析剖析孩子的心理。

2 岁到岁的孩子,心理上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经验认知,表现得像个小大人儿了,和爸爸妈妈成功建立了关系,正在学习理解现实世界。可是,而另一方面,孩子还没有掌握足够的理解能力,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里面,仍然有很多自己的想象。

幼儿园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它是家庭的补充和延伸。

幼儿园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衔接妈妈的作用,她会像妈妈一样给孩子提供食物,透过提供食物向孩子表达爱。可她和妈妈又不同,妈妈只属于孩子自己,而老师属于所有的小朋友。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幼儿园老师既能维持、加强和充实孩子与家庭的关系,同时也能将更广阔的世界、更多的人介绍给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无法容忍挫折,只要一感到焦虑,就会立马缩回到婴儿状态,所以他们会哭会闹,会不让你走,每天都和你在幼儿园门口上演生离死别的大戏。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突然就明白孩子哭闹的原因,似乎更理解孩子的感受了?这样的剖析,就是为了帮助你坚定推开孩子的信念。

这一步,对孩子来说,很不容易,但是也很重要。我们做爸妈的,要更主动地帮助孩子和世界建立联系,慢慢地走出和爸爸妈妈的稳定联系,主动学会和老师、和别的小朋友相处。

 

我女儿读幼儿园的时候,分离焦虑一样都没落下,和你的孩子一样,也有过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我知道对孩子来说,走出爸爸妈妈的怀抱和保护,主动和更多的人交往,可能还要面对一些小挫折,这有多不容易。

作为妈妈,我需要提供安全感让孩子受了挫折了歇歇脚,同时也要推孩子一把,让她适当地离开家庭,只有这样,才能让她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要知道,孩子每往前走一步,每离妈妈远一点,都是源于母婴关系带给他的勇气和自信。但正是这样的分离,会让孩子世界变得更加开阔,让孩子的灵魂更加坚韧,拥有更独立的人生。

 

 

Part 3 

 

讲到这儿,我们只是在《妈妈的心灵课》这本书中选了一些皮毛,或者说少少的一部分精华。我们来梳理一下:

首先,育儿不是技巧,而是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妈妈的关系,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起点。

其次, 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当分离,也需要爸爸的参与。 

第三,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老师不能取代父母的作用,但是却可以延续妈妈的角色,父母和老师通力合作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最后,我想和你说的是,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很犹豫,担心这本书不是那么具有实操性,你可能会觉得,听完了之后什么也没学会。

但这本书对我来讲,真的是一本宝典,在我女儿 2 岁多,3 岁多,甚至上小学了,很多时候,很多我感到焦虑的时候,我都会反复地把这本书拿出来,选出一些对应的章节去读,虽然,里面好像没有那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每次都会有新的感受,都会给我建立信心。说实话,养娃这些年,我最大的心得就是,如果做父母的,内心爱的能量不充盈,那么,越是去注重具体的做法,越反而有可能伤害孩子,因为,那是在寻求控制,而控制,是我们特别要去警惕的。


好了,今天的这本书就读到这儿,我是李小萌,感谢你收听我的妈妈读书会。

也欢迎你在课程下方的笔记区和我交流你的读书心得,让我们一起成长,做不焦虑的爸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