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高尔基| 知识点

《母亲》高尔基| 知识点

00:00
05:09

《母亲》取材于俄国人扎洛莫夫和母亲安娜的真实经历。1902年,扎洛莫夫在高尔基家乡附近的索尔莫夫镇,领导了一场名为“五一游行”的工人运动。不幸的是,运动遭到了无情的镇压,扎洛莫夫也被抓进了监狱。他的母亲安娜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继续奋斗在革命事业的最前线,并结识了同样是革命者的高尔基。扎洛莫夫和安娜的经历深深地打动了高尔基,他马上就产生了要写一部小说的念头。

 

小说虽然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但决不是某一场工人运动的简单重现,而是对20世纪初整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艺术性概括。歌颂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精神和不畏强权的牺牲精神。小说一经出版,就立刻引起了俄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响。

 

在高尔基之前,有不少俄国作家也描写过工人们的悲惨生活,但这些作家只是把工人们描绘成私有制度的牺牲品,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反面论证。而在这部小说中,高尔基大胆地进行了创新,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正面塑造了无产阶级工人巴维尔和母亲尼洛夫娜的英雄形象。随着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第一次走进了文学领域,《母亲》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巴维尔和母亲尼洛夫娜自然也成了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形象。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深入,巴维尔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此同时,母亲尼洛夫娜的革命意识也逐渐地觉醒了,而这种觉醒可以看作是一种母爱的升华。为什么这么说呢?

 

觉醒前的母亲,对儿子的爱是自私的。比如,当儿子巴维尔险些走上丈夫的老路,让她担心不已。当巴维尔第一次被捕入狱时,她向工厂里散发革命宣传单,目的也只是营救儿子。可以说,此时的母爱还是自私的。母亲对革命的意义,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

 

觉醒后的母亲,对儿子的爱已经变成了一种博爱。比如说,在“五一游行”时,母亲主动加入了示威的人群,并和儿子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在巴维尔被捕之后,她尊重巴维尔不想越狱的想法,却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掩护越狱的同志们逃走。在小说的结尾处,面对密探和警察的围捕,她冒着生命危险把传单散发给了车站的旅客,并向他们高喊革命的口号。此时的母亲已经从只爱自己儿子的老妇人,成长为追求真理的革命者。母爱也已经完全升华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巴维尔的革命过程和母亲尼洛夫娜的觉醒经历,正是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缩影。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快速的成长和觉醒,一场由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组成的革命洪流已势不可挡。

 

为了让你更清楚地感受人物的成长,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巴维尔在不同时期的演讲风格。

 

比如,在第一次领导工人们罢工时,巴维尔的讲话是这样的:“同志们,现在是觉悟的时候了,要知道,除了我们自己,谁也不会帮助我们!”

 

通过这段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在革命初期,巴维尔的语言是比较粗俗和空洞的,没有什么煽动性。

 

而到了“五一游行”时,巴维尔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同志们!今天我们要高高举起我们的旗帜,举起理性的旗帜,真理的旗帜,自由的旗帜!”

 

此时,巴维尔的语言能力虽有所进步,但仍然过于简单。

 

而在法庭上,巴维尔的革命演讲则大不一样:“我们工人,用劳动创造了一切:从巨大的机器到儿童们的玩具。我们是被剥夺了为自己的人格尊严做斗争的权利的人们……我们的口号很简单——打倒私有制;一切生产资料归人民;全部政权归人民;劳动是每个人的义务。”

 

和之前的讲话相比,这段演讲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启发了群众们翻身做主人的觉悟,非常地具有煽动性。也代表此时的巴维尔已经成长为一名思想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37594050

    兔ta ju j lo o lo o o o

  • 星雨07

    伟大勇敢的母亲🌹🌹🌹👍👍👍

  • 光之翼_xm

    👍👍👍👍👍👍👍👍👍👍👍👍👍👍👍👍👍👍👍👍👍👍👍👍👍👍👍👍👍👍👍👍👍👍👍👍👍👍👍👍👍👍👍👍👍👍👍👍👍👍

  • 成长的倾听者

    简单易学,多方面分析名著,受益匪浅

  • 国学大儒

    炮灰

  • 想想0605

    好好

  • ccc_knhn

    我爱

  • wowo_75

    好听,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