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终身学习:“T”型知识储备,成为领域专才

19.终身学习:“T”型知识储备,成为领域专才

00:00
13:35

提高学习效能,拥有十倍人生!大家好,我是你的高效能导师胖子邓。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短期冲刺、中期规划、以及长期的精进。在我看来,最难的还是长期持续地精进。因为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实现能力的飞跃。

现在流行的一个概念叫做“T”型知识储备,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至少要对一个领域的知识有纵向深入,也就是T的那一竖,代表知识的深度;同时覆盖其他领域,也就是T的那一横,代表知识的广度。

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知识储备呢?

那是因为现代社会,随着分工越来越趋于精细化,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你需要精通一个领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你的价值才能得到彰显,否则很容易被替代。

其次,我们生活的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行业之间的互通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你需要对其他领域有所了解,才能知道你的专业技能应该如何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比如说现在大数据、区块链、AI技术和其他领域的结合,如果你只是其中一个领域的专家是远远不够的,你最好对其他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也有一些了解,才能够参与到其中,甚至对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有所了解,那么你就更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领域。我有一个演奏家朋友,他现在正在研究的就是如何用机器人来演奏。在演奏这个领域,他是专家;同时,他也需要了解人工智能这些前沿科技,才能找准未来的发展定位。

所以,既然知道社会需要的是T型人才,我们应该如何努力构建自己的“T”型知识储备呢?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有这样三点建议:第一点叫做 交替学习,组合成块,第二点叫做重视关键节点、第三点叫做学会使用路标思维。

 

一,首先我们来回答什么是交替学习?

这是一位叫托马斯·昆的哲学家提出来的概念。他在探究我们大脑到底在什么时候是最具有灵活性和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最具创造力的时刻,就你同时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你从A领域切换到B领域,然后再从B领域切换到A领域,这样反复过渡,你的大脑才是最活跃的。所以你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尝试这种知识领域切换的方法,多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

托马斯还发现,单纯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还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更好的办法是要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打包成块儿。所谓打包成块儿,就是在大脑中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加工,把它们变成可以随时使用的工具。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工具接口”的概念,就是说,一个工具加工出来,应该规定好这个工具的输入是什么,如何运行,以及最终的输出是什么,这样才能更便于使用。

同样,在我们进行知识加工的时候也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养成“输入-运行-输出”这样的思考习惯:

比如说,你在学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先思考输入,那就是,这块知识可以针对什么场景?

然后思考这块知识要怎么运行,也就是“我如何运用它?”这一问题;

最后,你要想想你能够得到的输出什么,也就是这块知识最后能告诉你什么?可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一输出的结论可以用于什么其他知识块的输入吗?

假设你最近在看财务和会计相关的书籍,你的脑海中就可以思考这样几个概念:

这些财务会计的知识,可以在什么时候运用?是在拿到一个上市公司的财报的时候,还是分析目前自己公司的财务状况的时候?

接下来就可以思考,假设真的拿到一份上市公司的财报,你又可以怎样分析?这些知识要如何运行?

最后,你需要考虑的就是这一知识块的输出是什么:是可以判断财务是否造假?还是可以判断公司经营情况?我判断的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做什么?是写一份财经报道,还是股票投资?

当你用知识块进行思考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把不同领域的知识通过输入和输出关联上了,而且逻辑性强,无论你在任何地方有任何疑问,你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知识块,针对性地解决你的疑问。同时,在不同领域之间交替地学习,你也就具备了足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二、第二点是,在专业领域的学习上,重视关键节点。

学好一个领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关键节点。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读书期间,数学课是最容易落下来的,可能有一次课没来上,或者走神了,后来就不知道怎么的,就完全跟不上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因为数学是严格地按照知识体系层层递进的。所以你不可能给小学生讲清楚微积分,哪怕他是个数学天才,因为他学到微积分之前还需要学会小数的计算、函数、方程式等等知识。也就是说,像数学领域的知识,通常是由A到B,由B才能到C,C才能到D,宛如一条长链;而长链上的知识节点,就是关键节点。

大部分专业领域的知识,都和数学知识一样,是有自己的逻辑性和体系的;而学习这样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的时候,关键的知识节点就显得异常重要。

很多人按照计划学习,但是却没有重视某些关键的知识节点,把关键知识节点也当成普通的知识一带而过,就很可能导致关键节点的遗漏,也就影响了整个学习进度。

还有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甚至连关键知识节点是什么都不知道,自然更无从下手了。因此,你在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之前,可以先去请教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最关键的节点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为我们要先找到这个懂行的老师。依靠老师把关键节点确定下来,然后自己在进一步去学习掌握。比如你在学习微观经济学,那么微观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和“均衡”就是两个最关键的节点,就算很难懂,你也需要把这两个节点搞明白,而不是泛泛地看了很多其他零散的碎片知识。

只有确定了关键节点,掌握了关键节点,你才能达到在一个领域的知识纵深,这就是你深入下去的线索。

 

三、第三个建议是,学会使用路标思维。

什么是路标思维呢?就是你在学习、记忆、总结的时候,通过对知识的抽象,把学过的东西变成一个个路标,而这些路标就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建立方向。

比如说,尽管可能你已经记不得你在高中的时候学过什么通假字了,但如果你能够从文言文学习中提炼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这或许就有助于你掌握各地方言,比如学个粤语什么的;尽管你已经记不得数学的证明题应该如何做了,但你可能依然记得分类讨论和换元方法的精髓,那么你也可以在工作中应用它,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分情境讨论解决思路或是换位思考问题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看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遇见过多少这样的路标呀,如果这些路标都深深刻在了脑海中,并且能够被我们灵活地调用,这将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

 

所以,你需要总结那些已经学到的知识,抽象出知识背后的共通的“原理”。

“路标”看起来就很类似于我们在数学或是物理中学过的定理。我们在学几何知识的时候,会学到一系列具体的定理,关于三角形的、关于矩形的、关于椭圆的;这样一来,当我们需要证明一个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就不必从最初的那几条公设出发,而是只需要判断这是和哪种几何知识有关,直接从相关定理出发,“由XX定理可得”,就可以继续我们的证明。

 

同样,从路标出发,我们可以更快捷地进行思考:一个经验老道的员工可能在看到营业额数据的时候就能得知最近的市场行情景气不景气,但是一个新手却很难做到这点,究其原因,正是这些经验丰富的人已经把经验提炼出来变成了思考的“路标”,一旦遇见了可以用“定理”解决的的问题时,他们就会自动调用“定理”,自然而然地推知接下来的结论如何。

更进一步来说,如果你能够灵活运用路标的方式进行思考,你的思维就会更加有迹可循:就像是你按照一个完整的地图在行驶;尽管你可能不小心走错了一个街区,也很容易调转方向,重新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如果没有丰富的路标,你的思维就可能像是在荒原上行驶,你需要走很久才能判断到底之前的想法对不对,而一旦发现不对也只能退回原点,重头来过,很难得知是在什么地方出错的。所以这就是形成思维路标的重要性所在,要学会自己总结和抽象这种路标,才能灵活运用。

 

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T”型知识储备,成为“T”型人才,应对知识型社会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在不同领域中交替学习来拓展知识广度,可以通过掌握知识链上的关键节点来探索深度的知识,最后面对广泛、深刻的知识,我们要学会自己抽象路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知识的共融互通,成为高端“T”型人才,实现终身学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艾音梦

    快速掌握任何技能...知识储备...不同领域...打包成块......输入输出...交替学习...关键是节点...建立路标...梯形人才...感谢老师好声音...路标思维——经典!学者受益匪浅...谢谢老师!辛苦了!点赞!

  • 长沙锅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