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新一线,一定是城市发展的规律?
一个著名的中介机构(GaWC)认为的,世界是以城市为中心相互连接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
这是它评出来的2018年世界分布,顶级城市是伦敦和纽约。英国新首相说,可能10月31日就脱欧了,脱欧有底气,因为伦敦是超级城市,伦敦交易所是超级交易所。
国家带Alpha+上有我们的香港、北京和上海,分别分居一、二、四位,台北、广州居于Alpha23座城市中的16、17位。有这些是不够的。
换句话说,北上广深够一线城市了,但我们证明了是不够的,这是新一线争夺战。新一线的崛起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等,19家,后来加一个雄安,就是C20。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以世界一流城市标准看齐。我们不能只有4 个新一线,要有超级城市。
我们这次的发展规划做的很好,它要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其中增强中心城市非常重要。
如果在我们的国土面积上画一个胡焕庸线,可以看出我们的人口分布,都集中在在一个区域,这是合理的。全球化的趋势,就是人口高度集中的。
国际上有关城市规模的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大小排序,则城市规模与其位序成反比,即任何一个城市的位序与其人口规模的乘积等于一定区域内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这一规律被称为“齐普夫定律”。
按照这个规律来算,如果第一阶超级城市是六千万人口,第二阶城市是有两个三千万人口,一直排下去到十阶城市,每阶城市容纳6000万,分成十阶就是6亿人,我们有14亿人,怎么容纳下?单一超级城市是不行的,完成不了我们城镇化大的目标。
在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的情况下,每个城市按2000万人,每层级8000万,共需要八级共1020座城镇,容纳6.4亿人,在14亿人口中占比43%,显然不能满足中国城镇化的目标,即使多加一层第九阶,城镇化率也不过51%;
我们要把首位城市做好,北上广深是不够的,一定要打造八个新一线,一定要在首位上容纳八个城市1.6亿人。
这样做七阶城市,正好容纳10亿人,剩下4亿是老人,主要在农村,这符合我们的国情。为什么说新一线?我们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了,城镇人口,现在是60%,只有到70%,一年上1个点,就是10年时间,再不做来不及了。
齐普夫定律揭示了各国的城镇化规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控制人口。美国也是这样的,他们主要靠迁徙,逐渐往大的城市迁徙。
但齐普夫定律未能考虑到市场化过程中的泡沫问题。人口都是和房价连在一起的,像东京都市圈。
日本做都市圈的时候忽视了房地产泡沫,你把一个城市搞的特别大,像摊大饼似的,五环之歌你再整个十环之歌,北京的中心房价就到天上去了。
因为人类理性的缺陷无法判断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我们只能防止泡沫。所以不能把单一城市搞太大了,因为你弄不清楚是几环。
房地产泡沫无法判断,一线供地不是解决办法,要防房地产,但是要扩大单体“一线”供给。这就是我们认为的核心逻辑。
但小了又没有规模和效率,一定是在折中,折中策略就是新一线,限购和限制人口是不得已之举。但是限购还要扩充,要给年轻人到新一线工作的机会。
所以我们认为,梯形城镇化理论,放弃“三角型”(一个首位城市),走“梯型”(多个首位城市)城镇化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又符合市场化。
通过发展八个一线城市,每个人口达2000万,能确定首位城市人口规模,也有利于二三四线城市平衡发展。形成共1000个城市的系统,完成我们的城镇化。所以未来城市化关键还是看新一线。
我7.28买的,是这个吗?怎么只能试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