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讲 与另一半教育方式不一致,怎么办?

第79讲 与另一半教育方式不一致,怎么办?

00:00
11:49

上一讲我们探讨了隔代教养问题,这一讲我们来延伸谈一谈跟另一半的教养方式不一致时,该怎么办。

9年前,我快生老大的时候,邓赐平老师(没错,这个课就是他做的大咖推荐)半开玩笑地说:“你可留神,我周围不少朋友,没孩子的时候,夫妻俩好着呢。有了孩子之后,家里的摩擦和矛盾就层出不穷。孩子呢,就是深层价值观的试金石。你又是做教育的,赶紧预期一下。”邓老师的总结一向深刻精准,这就是我听老师话的原因。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留意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不一致问题,在随后不久也有了切身体会。

总结下来就是这样的:夫妻双方性别、人生经历、原生家庭不同,个性特点、年龄、职业、交往群体在极大的可能性上不同,对于事情的认识怎么可能完全一致呢?尤其是我们通常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把自己的不满足和缺憾投射到孩子身上,想要去达成,比如说,妈妈小时候没机会弹钢琴,却又特别羡慕能弹钢琴的人,就很想要女儿弹。而爸爸从小在自己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十分逆反,想要自由和为自己做主,就特别反感太太强压女儿弹钢琴。于是二人产生矛盾。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十分在意双方教养方式不一致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妈妈,希望先生跟自己的方式一致,也不少爸爸不满意太太的某些方式。我今天不是来和稀泥的,我可以把话拍这儿,在前述那么多不一致下,把教养方式拧一致了,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过去的思路是,教养方式一致,让孩子不混乱、不钻空子、不困惑迷茫、不受到错误的影响,才能有好的教育结果。

错!问题的关键不在这儿。教养方式不一致最大的负面影响不在于父母双方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而在于互相否认和争吵,并让孩子目睹这些过程。是冲突让孩子有不安全感,是家庭矛盾让孩子用不良行为来对抗,并不是方法不一致本身。

哪怕你非常不认同另一半的教育方式,哪怕他的教育方式就是错误的,在他教育的时候你保持沉默,也远好过你当面跟他争吵。

我知道你意难平:他明明就是错的,还让我不吭声,这如何能做到?首先,我要告诉你,你在意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对孩子的危害,几乎全部来源于“争吵”;其次,你在另一半教育的时候沉默,不代表你事后也沉默啊,事后做一些事情,不论对孩子、还是对配偶,都更有意义,更能改变目前的情况。

孩子生活在环境中,本来就在接触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和方式,家庭中父母给予的,只是这其中比重高、影响大的一类。如果你能从这个角度看,就该理解,不管对方有意无意向孩子传递了什么信息,你第一要做的,都不是冲过去跟对方争论,而是思考:对方的逻辑和信息问题在哪里?我如何让孩子理解?我如何用好的教育影响孩子?如果我们争吵的话,孩子会恐惧、烦躁、生气、担忧,在有负面情绪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能确保孩子不混乱、不纠结?这个时候,孩子都是充满了不安全的感受的,是无法有效接受教育信息的。

给你举个例子啊。我们有个小朋友叫新绿,在上了责任心有关的课程后,妈妈就鼓励她承担家务,她挑选了倒垃圾作为其中一项任务。她家住11楼,每天在晚餐后带垃圾坐电梯下楼,扔好之后再上楼,就是这样的一个任务。有一天,新绿在电梯口碰见了对门的阿姨。阿姨看见她手提垃圾,就说:“哎呦,这么小的孩子不能自己下楼丢垃圾的,不安全的,你妈妈怎么能让你做呢。你就放在电梯口就好了,保洁阿姨会帮你丢的。”这对于新绿来说就是一个信息,与妈妈鼓励她独自下楼完成任务的信息不一致。新绿恰好是个敏感、很在意别人说法的孩子,她闷闷不乐地回家了,对于要不要再去承担倒垃圾的任务,感到很纠结。妈妈了解了事情之后对这位邻居非常生气:她平时就总把垃圾放在电梯口,楼道的保洁阿姨没有义务帮忙丢垃圾,作为邻居不好直接提醒也就算了,现在居然指手画脚管起别人家的孩子来了,把人家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责任心和好习惯都给破坏了,实在太过分。新绿妈妈就问我该怎么办。

在事件过后,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教育孩子、为孩子解释、传递正确的信息和价值观,不管是任何人对孩子的所谓教育和影响,我们觉得不合理,都可以这么操作。我带新绿妈妈练习过后,她就这么对孩子说:“你近来扔垃圾,很有责任心,为家庭承担了重要的工作。我知道,邻居阿姨不是这样认为的。你来想想,保洁阿姨只负责楼道的卫生,并不负责为每家每户扔垃圾。你见过咱们楼其他人家把垃圾放在电梯口吗?如果每家都这样扔垃圾,阿姨的工作量会有多大呢?电梯口又该有多脏呢?你看到楼角的监控摄像头了吗,那是负责监控安全的,你大可以放心。我也理解对门阿姨为什么会那么说,在她心目中,你还是那个小宝宝,但她不知道你已经本领很大了,很能承担责任。她个人的习惯并不代表我们大家的习惯,对不对?所以,妈妈支持你继续坚持!如果下次遇到对门阿姨,你可以怎么说?”

新绿在妈妈的鼓励下,也能大胆表达:“我是在承担家庭责任呢,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会把垃圾扔到位!”

这样做,你就不担心其他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了,反而能让孩子对是非有抵御和分辨能力,是种很好的锻炼。

 

同样的,在遇到跟另一半的教育不一致时,也可以这么做。我们有位付付小朋友,父母是典型的严父慈母,爸爸对学业的要求非常高,付付态度不好、有所倦怠、出现错误的时候,爸爸就会严厉批评。妈妈心疼孩子,又怕爸爸的方式影响孩子的积极性。真是我们说的为母则刚啊,付付妈妈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要跟爸爸吵起来,维护付付。但她发现,不仅爸爸一点儿没被影响,反而更严厉了,付付也越来越烦躁。

其实我们说,如果在不一致发生的当下与对方争论,那分明是将双方放在对方辩友的位置上,我们的对手甚至会为了否定我们、维护自己而强词夺理,说久了自己也信了,对其调整、吸收新信息没有什么好处。

付付妈妈在跟我探讨后,做了调整,不再跟爸爸当场争论了,我让她受不了的时候,就离开房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深呼吸、调整情绪,思考如何跟付付和爸爸“事后谈”

其实孩子都有很大的弹性,就看我们给他们什么观念。其实付付对作业的有一部分纠结来源于父母的矛盾,如果妈妈不总护着他,他也有机会能坚定地接受爸爸的引导。所以,在引导孩子的时候,首先要问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确实对爸爸有意见,妈妈再来做工作。付付确实觉得爸爸严厉了,有些伤心。妈妈对他进行了情绪支持和疏导,然后说:“那是因为爸爸相信你有能力,能学的更好。如果他的要求不切实际,爸爸早就放弃对你的要求了呢。你学得更好更有成就感时,会感激他的。不过你现在感觉伤心沮丧很正常,我陪你跟伤心小人待一会吧,需要我帮什么忙你尽管说!”这样引导,孩子就不矛盾了。

你发现没有,其实就算教育方式不一致,但不代表不同的教育方式没有各自的意义。不管一个家庭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或者你清醒、对方糊涂,你科学、对方本能,你都能找出对方方式中的积极意义,把这个积极意义传递给孩子,在你能教育的时候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让你的教育增加权重,你就不惧怕任何所谓对孩子教育的不利影响。

事情发生之后,再跟另一半谈,双方都不会在事件中被刺激着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观点,更有机会实现促膝长谈、价值交换、共同学习。在谈的时候也要注意技巧,先描述当时的事实,尽可能使用录像机说话技术,咱们前面讲过,就是用名词和动词描述事实,少用形容词和副词;然后说孩子的情况,重点说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孩子的情绪;再说自己的考虑,可以引用一些权威的说法、他人的例子;最后再问,你当时那么做,是怎么考虑的?

我们实践论证下来,这个“事后谈”的步骤,最有利于让对方打开心扉,接受一些你的观点和信息,做出一些改变。当然,这是相对的,对于另一半的固执和开放性程度,相信你也心里有数,合理调整预期很重要。有时候,我们期待太高,就会对对方不满意,对方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失望和敌意,对合作教育也是一种打击。不妨把期望放低一点,当另一半有一点点积极的反应,我们都会有些小惊喜,这样就容易肯定对方,给予积极关注。你发现没有,这跟对孩子的方法是非常类似的,因为我们的原则是对人性的了解呀!

 

好了,你今天得到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教育方式不一致最要命的问题不是方式“不一致”本身,而是父母双方的争吵带给孩子的不安全感和信息混乱。避免争吵,与孩子和另一半“事后谈”,与孩子谈时,要积极解释对方的行为,表达对孩子的支持,把精力花在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孩子上;与配偶谈时,先说事儿、再说孩子的感受,随后说自己的做法,最后询问对方的考虑。我们不是为了开批斗会让对方认错,为他/她保留面子和尊严,你会发现,他/她更愿意为你和孩子改变。

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讲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physician2018

    先生很容易因为孩子加减号弄错而对孩子大骂,我跟先生说先引导孩子看懂题目,前面老师有一讲提到引导孩子题目多看一遍,我认为可以派上用场,不料先生说,这不是重点,我不知道怎么跟先生谈,先生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差,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想得到老师的帮忙,谢谢!

    大眼瞪小眼EQ 回复 @physician2018: 您尝试一个角度,不是期待先生改变,而是同理和支持他的情绪,试试看。当然这不是您的职责,只是我们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方式的一条迂回的道路。哪怕您先生不改变,您给孩子合理的解释和好的信息,一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就像这一讲里提到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