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结交朋友:善用“共情”表达,迅速交到新朋友
 1522
试听180

8.结交朋友:善用“共情”表达,迅速交到新朋友

00:00
12:24

常有人说,离开学校就再难交到真心的朋友了。这种说法也有些道理。因为在学校里有一个区域的框定,大家一起上课、一起放学、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外在的限制迫使大家处于一种长期的、较为亲密关系。彼此相处时间较多的前提下,也自然而然地有了更多沟通和互相理解的机会,交到真心朋友的几率也更大一些。等到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失去了外在区域的限制,新认识的人和人之间相处的时间可能很短暂,相互之间的交集也随之减少,想要交到新的好朋友,可能就会变得困难。


“邓巴数字”告诉我们,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并且能够深入交往的人数大概只有20人。也许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太多,但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一直都会拥有结交朋友的需求。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曾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当失去了外界的区域框定来帮助我们拉近彼此距离时,我们就需要用自我的力量来拉近和他人的距离,这种自我力量,就是今天我们要深入讲讲的“共情”。

 

一、如何理解共情?为什么要培养共情能力?

之前我们在心理洞察部分和说服力的部分都一带而过地提到过“共情能力”,也有朋友来微博私信里问过我,说到底什么是共情?为什么要培养共情能力?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共情并不是同情,也不是怜悯,更不是悲天悯人的圣母情怀。当面对别人的苦难时,同情或者怜悯带给对方的感受是“你真可怜”,而共情是“我懂你的感受,我也知道这对你来说非常艰难” ,同情的潜台词是“虽然你很可怜,但我过得比你好”,而共情则是我深深地碰触到了你的感受,进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其次,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共情能力强的人会很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如果身边人不开心,自己也会变得郁郁寡欢。其实并不是,人本主义理论创始人罗杰斯说:“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但同时,你也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

 

共情能力强的人并没有放弃或丢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能够体察他人的情绪、矛盾或心愿,你所做出的回应也可以更满足对方情感上的需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走心”。

 

拥有比较好的共情能力,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很多沟通上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在社会上广泛结交好友也就不是难题了。

 

二、如何训练提高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我们可以在沟通中通过几个方式的注意与练习,提升共情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增强带有共情的表述能力。接下来,我会给大家介绍四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将共情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我能想你所想,拉近我们与身边人的距离。

 

1. 运用类比

 

首先,第一点,如果你很难感知到身边人的情绪,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来达到设身处地的效果,也就是设想一个类似的、与自己有关的场景,以达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都说不能随便在不告知孩子的情况下,把孩子的玩具送人,但是有些家长就会觉得“哎,不过是个玩具而已,小孩子要学会分享”,这便是只站在自己角度上看问题,无法体会到被迫失去心爱玩具的孩子的伤心,如果运用类比告诉这些家长,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信赖的家长在没有经过自己同意的情况下,随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送给别的小朋友所带来的伤害,等同于一个成年人被自己最好的朋友抢走了自己的爱人。这样一来,这些家长是不是能立刻醍醐灌顶般理解到孩子的感受,能够共情了呢。

 

接着,我们可以把类比法运用到表达上,来告知对方,我能够与你共情,能够体会你的感受。比如,当朋友说:“我觉得特别孤单,特别没有存在感,每天身边人都忙忙碌碌,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只有我什么想法都没有”。运用类比表述的话,你就可以把他的情况类比到另一个主体上,回复道:“你是不是感觉,沙丁鱼群中的一条鳗鱼,明明与大家身处在同样的环境,却格格不入,也不知道该往何处去。”这样的回复并没有对他说的内容加任何点评,但这种表达方式一定能让对方感受到“你有理解我说的内容,你是懂我的”,可以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

 

所以,类比法非常实用,可以运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考问题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二是在对话中,把他人的情况类比到另一个主体上。哪怕你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感受,但是向对方传递了“我理解你”的讯号。

 

2. 回应情绪而非内容

 

讲完了类比,我们来看第二点,回应对方的情绪而非内容,因为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许多话语表述的并不是它字面上的意思。

 

比如一对情侣,女生和男生兴高采烈地分享今天遇到的趣事时,男生却忙着打游戏,心不在焉地回应几句,于是女生说“好吧,你忙吧”,这时一个稍微有些共情能力的人都知道,如果男生回“好,那我先去打游戏了”,可能就会迎来一场腥风血雨,因为虽然女生说的内容是让男生去忙,可表达的情绪却是希望他能放下游戏陪陪自己。这个时候就应该感知到她语言背后的情绪。

 

再设想一个场景,同事为了一个重要的方案忙了好几天,对你吐苦水道:“今天忙了一天写方案,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如果只回应词句的表面意思,可能会问:“啊,那现在吃了没”或者“报告写完了吗”,但如果能感受到她此时焦躁而幽怨的情绪,回应道:“真心疼你,饿着肚子赶方案,我这里有些小零食要不要垫一下”,相比之下,第二种表达方式是不是可以明显提高对方对你的好感,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呢。

 

共情能力好的人,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所以在沟通中,我们不能只耽于听对方说了什么,更要用脑和心,体会感受内容之后的情绪,并且要有意识地选择回应情绪,而非只是回应文字内容。

 

3. “相似效应”

 

我们接着来看第三点,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叫做“相似效应”。是说人们总是喜欢与自己有共同语言或相似性较高的人交往,而在共情表达训练中,也常常用到这种效应。

 

也就是说,在对方倾诉的时候,我们可以向对方讲述自己所经历过的,相似的情况。通过表达我们曾经历过相似的事情,让对方知道,我的经历跟你是相通的,所以我也能真正地理解你的想法、你的情绪。

 

比如,朋友跟你说:“我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情绪很低落,尝试了各种方法来缓解和改变,都没有用“,你想起自己也曾经历类似的时光,就可以告诉他:”你知道吗,在我的生命里也有这样一段日子,整个人都陷在情绪的低谷里,没有办法走出来,后来费了很大劲儿,在时间的帮助下,才慢慢缓解“。

 

这样的回复并不需要你暴露过多自己的个人生活,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也能让对方体会到他并不是一个人,拉近你们的沟通距离,让对方觉得,你是了解我的,你跟我是一类人。

 

4. 体验不同的生活

 

除了表达上的训练,我们还需要通过不同的生活体验,来真正理解和学会尊重别人的情绪想法与价值体系,毕竟不同背景下的人很难真正相互理解,就像出生在富裕的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物质富足的人,光是靠想象,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很艰难了;没有经历过病痛的人,光是看看文字描述,很难对受病魔折磨煎熬的人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而这些,都需要真正看到,才能体会到。

 

所以,平常我们可以通过做志愿者等方式,去敬老院、孤儿院或者一些偏远地区,尽自己的一份力给予他们帮助的同时,也实地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真正做到设身处地去想他们所想,与他们情感共通。

 

总结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共情的表达有几个技巧,第一,可以运用类比的方式,思考时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表达上可以把对方的情况类比到另一个主体上。第二,需要注意回应对方的情绪,而非表面的字句内容。第三,也可以适当进行自我暴露,用“相似效应“讲述自己经历过的相似经历拉近双方距离。但要真正做到共情,还需要体验不同的生活,只有自己切实感受过他人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上看问题,更好地提升共情力。

 

练习

最后布置一个关于共情能力的小作业,也是一个小练习。大家可以准备几张写着不同情绪的小卡片,比如喜悦、愤怒、忧郁、伤感、满足等等,和一两个朋友坐在一起,每个人抽取一张卡片,大家来聊聊卡片上对应情绪的故事,比如抽到“喜悦“的小伙伴,就要讲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受到喜悦的故事,并且不能告诉其它人卡片上的情绪是什么,也不能在故事里提到明确的带有情绪的词汇。那么其它小伙伴,就需要从他的故事里,体会他的情感,并猜测他抽取到的情绪词是哪个,以及在这个时候说些什么,能让他感受到被理解。故事讲完后,你们可以交流核实一下,有没有猜对情绪词,以及自己的回复,是否会让对方感受到共情。这也是一个能够迅速拉近你们之间距离、让你们更了解对方的小游戏。

 

预告

下节课,我们将会讲到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如何积累“有效人脉“,让人脉不再只是空虚的数字,可以真正带来帮助。我们下节课见。

精选用户评论
  • Chengdu123

    打卡林老师

其他用户评论
  • 听友185303316

    舒服的声音像身边的朋友

  • 听友185303316

    学到了很多

  • 大步流星李兴星

    啊!出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