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啦,你别说了行么?
正在说话的小孙妈妈被儿子打断,儿子极其不耐烦的看了妈妈一眼,就又低下了头。妈一脸无奈的看着我,你看,就这样…
此前小孙妈妈正在向我介绍的就是小孙同学最近越来越听不得别人建议,以前也有一点,但是最近越来越明显。明明是为他好吧,听不了两句就开始烦。之前是因为学习,现在说点别的他也烦,根本都没法跟他沟通,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此时的小孙同学依旧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后来我单独和小孙同学聊了一会。问了他都有什么爱好,她从游戏到同学到学习,滔滔不绝的讲了很多。最终,我问她为什么不和妈妈说这些。他沉思了一下回答:“妈妈太能说了,基本上说几句就要谈到好好学习,实在太烦了,真的没什么共同话题。”
后来,我给小孙的妈妈讲了一个故事: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就是著名的“超限效应。”小钱13岁,已经上了初中,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爆发时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却不喜欢常常被人教导。妈妈低声的说到:可能是我说的太多了吧。可是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说也不行啊。
我和小孙妈妈说:“该引导还是要引导的,只是要讲究一些技巧。”
后来我推荐给了小孙妈妈一些沟通的技巧。比如:想要和孩子沟通之前先倾听孩子的想法,避免一上来就先以长辈的态度要去孩子,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就能更准确的找到对应点,减少误会的产生;在引导孩子的时候讲究度,避免不断重复相同的内容,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在表达自己想法之前,重大事件有必要盘算一个基本流程和内容,避免随心所欲,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让孩子听不到重点,听了半天也没有收获;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尽量就事论事,避免随意的扩大和上纲上线;教育和引导孩子尽量有理有据,避免因为自己的个人情绪而随意的批评孩子,其实总体来说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小孙妈妈轻轻的点了点头:“嗯,确实不容易,但是我努力吧,尽量去尊重和理解他。”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超限效应”并不少见,西游记里的唐僧,讲课很好却总喜欢压堂的老师,一心为孩子好却总是教育不断的妈妈…我们常说,要和孩子做朋友,但是谁愿意有一个总在自己耳边说自己不对的朋友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