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画丨陈琳《溪凫图》:不要人夸好颜色

第37画丨陈琳《溪凫图》:不要人夸好颜色

00:00
13:52

画卷欣赏  

元  陈琳  溪凫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集文稿 

中国的花鸟画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前面的课程中我也曾介绍过徐熙的《雪竹图》,黄荃的《写生珍禽图》,赵佶的《瑞鹤图》,李嵩的《花篮图》,这些花鸟作品均出自院体画,都以精细的技能与写真的手法表现,几乎都是设色的作品。


但是从元代开始,水墨的竹禽花鸟作品越来越多,也成为了花鸟画的一个新风尚。今天我介绍的这幅花鸟画,是元代画家陈琳创作的水墨淡彩作品,叫《溪凫图》。这幅描绘溪边野鸭的作品,还是与元代画家领袖赵孟頫的合璧之作。


在介绍这幅画前先来说说,为什么从元代开始会出现水墨花鸟画的风尚。


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是元代没有了皇家画院的制度,原来的宫廷画家引领的院体风尚,随着画院制度的废弃,也逐渐式微。于是大批在野文人画家接续了艺术创作与推广的任务。文人的趣味自从苏轼、文同开始,就有了水墨写意画风的倾向。


两宋时期,水墨画法虽已出现,但仍属于小众。元代之后,在赵孟頫书画同源的倡导下,水墨画才大行其道,原先以黄荃为主流的设色花鸟,在元代的画家中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墨花、墨禽、水墨花竹的作品由此多了起来。


第二个原因,是元代文人的水墨山水画的盛行,影响到了水墨花鸟画的形成与发展。从一般观赏者的角度来看,欣赏花鸟画最主要的是看颜色,看大自然的缤纷多彩,生命的活色生香。而山水画欣赏的则是笔墨的多变与空间的营造。尤其是在元四家的山水画中,笔墨与空间是画中的主题,几乎剔除了青绿色彩的干扰。元代的花鸟画家,无论是承续院体,还是隐逸的文人画家,从水墨山水画中得到了启示,进而以笔法、墨法的点写出水墨花鸟的新天地。

王冕   墨梅图


元代有一位画梅花的高手叫王冕,他在自己的一幅《墨梅图》中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可见“不要人夸好颜色”,已经成为了元画花鸟画以水墨表现的一个新方向。


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中,宋元之变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画的面貌由此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山水画如此,花鸟画也同样如此。水墨花鸟画的产生,可以说也是这一巨变中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色。

下面就来看看这幅水墨花鸟画吧。


《溪凫图》的凫是野鸭的意思,因此这是一幅描绘了溪边野鸭的作品。此图为纸本、水墨、浅设色,纵向35.7厘米,横向47.5厘米,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陈琳,字仲美,是钱塘人,就是今天的杭州人。据记载,陈琳的父亲是南宋画院的代招,他七岁时父亲就教他画画。孩子聪明过人,能够领悟笔法的妙处,还能博师古人,尤其是临摹古画的水平有逼真的本领。后来他有机会相识了元代画家领袖赵孟頫,并得到了赵公的指教和赞誉。这幅图也是与赵孟頫相识的一件重要的佐证。


为何如此说呢?我们先来看看画幅上方,有这样一段元人仇远的题跋,题跋的内容传达出了三个信息。


第一,陈琳在大德五年辛丑秋天曾去拜访赵孟頫,在松雪斋即兴作了写生,赵孟頫为他修饰润色。这松雪斋,就是赵孟頫的书斋名,也是陈琳受到赵孟頫指导的印证。


第二,点出了《溪凫图》所画的正是在松雪斋中之所见,霜晴溪碧的秋意中,有一只活灵活现的野鸭。


第三个信息就是对此画的高度赞扬。文中提到“使崔艾复生,当让一头。”意思是说,即使宋代大画家崔白、艾宣复活,也要让陈琳几分。又写到:“亦非千金勿轻与”,如果不是重金切勿轻易地出售此图。这些言语,都是对《溪凫图》的高度赞扬。


下面请跟随我一同来仔细看看这只鸭子。


图中一只体硕羽丰的野鸭临水而立,鸭子为侧面的造型。右上角倒垂一支芙蓉,花叶、花蕾都十分生动,岸上有车前草一株,杂草两叶。从画中的配景可知,此时已是深秋季节了。


画中的鸭子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方式细笔勾描,画得工整,十分精致,但这里的细致与五代黄荃的细线描摹的画法有所不同,陈琳的用线十分灵动与轻盈。在这只鸭子的画法上,我觉得画家将山水画中的勾、擦、点、染等技法,都运用到了花鸟画上。


野鸭的两只翅膀以勾的方式,绘出了半圆弧的细线,层层叠叠的堆砌出羽毛的浓密。还有足尾的描绘,都以细线勾勒出爪子与蹼的细纹。还有尾羽部分,鸭子的头与颈部,陈琳都以山水画的干笔皴擦与墨色积染的方式来描绘,用笔松动的感觉也显现出毛色的变化。


头部的眼睛、喙也是用线勾勒出准确的结构,再以皴擦渲淡,把眼珠的圆润,喙的坚硬质感都表达了出来。


野鸭的前胸及后背部分,以大小墨点的排列,绘出花纹,再以墨色罩染,便有了光滑的感觉。野鸭翅膀下的背部羽毛,是画中最醒目的一处浓墨,尾端卷曲翘起,颇有趣味性。


这幅《溪凫图》中,另一个看点就是赵孟頫的补笔部分。


陈琳造访赵孟頫的松雪斋,画了这幅《溪凫图》,赵孟頫一定十分满意,于是为陈琳补了景。从画面上看,背景的坡石、小草以及芙蓉花,还有粗笔的水纹都是赵孟頫补的。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曾介绍了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如果仔细欣赏过此图,你一定会对赵孟頫书画同源的用笔有所了解。


你看坡石的用侧锋行笔,在提按变化中有干、湿、浓、淡的变化效果,芙蓉的花与叶,赵孟頫都勾勒得自由而洒脱,完全没有院体画描摹的痕迹。再来看粗笔的水波纹,沉着又不乏灵动,淡墨之中又虚实相生。粗笔之下,还可以看见陈琳原画中用细线勾勒的水纹痕迹。


陈琳所画的野鸭,虽也是从院体花鸟中学来的工细、严整的点画功夫,但在独具慧眼的赵孟頫看来,陈琳的勾、擦、点、染,也有了褪去画工习气而多了几分士气,这是让这位画坛领袖最高兴的地方,于是在补完了《溪凫图》的背景之后,在画幅的左侧题到“陈仲美戏作此图近世画人皆不及也”。


所谓的“近世画人皆不及”,不及陈琳之处,并非画得不如陈琳逼真或精致,关键就是陈琳有书意的笔画,有文人的士气。这也是赵孟頫当年请教画家钱选之后真正明白的——什么才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


我们在欣赏完两宋五色斑斓、精细工整的花鸟画后,进入元代,仿佛进入了一个水墨世界,这时的花鸟画如同褪去了青绿外衣的山水画一般,开始用水墨或淡彩绘制。


或许在元代画家的眼中,这个世界就是黑白的,是繁荣褪尽之后的另一片宁静。汉族文化在异族的笼罩下,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他们要另外寻找一个世界,用新的方式来表达。笔墨的解放与强调是元代花鸟画的特征,这也是文人画兴起对花鸟画的重要影响。

好,最后我再提炼一下陈琳创作的《溪凫图》的亮点,就是在表现笔墨生机的同时,仍对物像的形与理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一点便是与两宋花鸟画保持着内在联系,也是元代花鸟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王渊   桃竹锦鸡图


张中   芙蓉鸳鸯图


元代另几位花鸟画家,如王渊创作的《桃竹锦鸡图》,张中创作的《芙蓉鸳鸯图》,都是宋元之际花鸟画转变的典型样式。这种从规范用笔、浓丽色彩转为凸现书意的用笔,又从形态的周全转为对意象的单纯表达,也为明代花鸟画的实践开辟了一条新路。


课后作业  

你在美术史上还能够找到哪些元代水墨花鸟画作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与我互动,谢谢!


艺术日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