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中庸】广大精微、高明中庸、温故知新、敦厚崇礼

092.【中庸】广大精微、高明中庸、温故知新、敦厚崇礼

00:00
19:01

各位朋友,我们继续讲第二十七章。


前一讲我讲了“尊德性而道问学”。接下来我们讲“致广大而尽精微”等。 


“致广大”,就是追求广大——上天入地、对整个宇宙世界、天地万物的道理的玄妙和难以解释的东西,加以无穷无尽地探索探究。怎么探究?首先就是要读书,读书才能明理。因为书是前人智慧的总结,它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浓缩本。一个人只能活三万天,但是我们通过读书,用一天时间读另一个生命之书,就把前面的智者慧者——甚至几万人、上亿人中最突出最优秀的那一位慧者智者的思想,以及他的三万天生活思考,你用一天就把握了。他浓缩的生命智慧成为你浓缩的生命智慧,节省了你的生命时间!


可以说,读书是“致广大”很重要的方法,使人能看到大千世界林林种种思想流派各不相同。但是,如果读书只知道一味地背诵文句、摇头晃脑、之乎者也,不去研究古代圣贤先贤的思想精义,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两脚书橱,一个写字匠。所以我们要明白“致广大”,就是要多多读书,勤思苦学。我们的生命就是在不断追求学问中逐渐地提升自己,而超越昨天之旧我。


学问大了,眼界宽了,视野广了,胸襟提升了,人却容易犯一种错,就是“目中无人”,进而还会犯一种错,就是“纸上谈兵”。所以儒家又要求我们“尽精微”。什么叫做“尽精微”?重视细节。也就是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要合一,把你所读书的“致广大”——同你实践的“尽精微”完美结合起来,把胸襟目光的广大远景和具体实践中的细节结合起来。


举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铁匠打了一枚钉子,但是钉子的质量不好——火候不够,不够坚硬。但是为了赶时间,完成军队交给的艰苦任务,所以他就把这件东西交给了军队。这是一枚不合格的钉子,军队却把这枚钉子钉在了马鞍上边,恰好就派这匹骏马送军情紧急情报。在奔驰路中马鞍坏了,导致情报没有按时送到而贻误战机,结果战争失利而惨败。


换言之,一枚不合格的钉子坏了一场战争!一个细节可以导致全盘皆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极小极细往被人忽视而掉以轻心,常常因为细小使人感到繁琐而不屑一顾。但是就是这些精微之理、精微之处、精细之地、细小之事,才会成为事物发展的关键和转折点,成为成败的双刃剑,切不可大意!


我们知道,关公大意失荆州,身首异处;张飞怒发冲冠,鞭打他的下级,要按照三天做好白衣白裤白鞋白帽孝服,结果不堪忍受鞭打的下级官员,在张飞喝酒呼呼大睡的时候,用刀切下他的脑袋;刘备大怒要报仇,兴兵百万,最后惨败,死在白帝城。因此,诸葛亮提出的“联吴抗曹”的重大国策,就被一系列一个个细节给耽误,最终毁坏了这一伟大的战略。


接下来,讲第五和第六个重要思想:“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怎么能看出来呢?我们经常看道一些华而不实的人,他们言谈中可以说是信口开河,眉飞色舞,言惊四座,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这些人往往不可靠,也谈不上高明,甚至我认为是极不聪明。真正聪明的人是大道无言!大道可以说是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断的前行,而不去张扬。


我们来看看,西汉有一位智者叫严遵,遵守的遵,字君平,四川邛崃人。他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天收入刚刚够他能够活下去的一百文钱为限,只要到了这个限度,他就收摊回家,从来不贪恋。因为他活着的目的不是发财,而是在家中专心致志地研究《周易》等很难读懂的著作,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师。


当时的大哲学家、文学家扬雄就曾以严遵为师。扬雄非常钦佩自己的老师,认为老师的清贫风范足以抨击贪婪,勉励良好的风气。他称严遵老师是当时少有的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有一个富人叫罗冲,要出钱资助严遵去做官出名。严遵感慨地说:“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给我的钱财就把我的精神给损伤了,要提振我的名气就是让我的生命短寿,是杀了我的身。严遵绝不为财富名利而丧失自己追求高明的那颗心。


可见,“极高明”,就是极其高明。而人们经常在名利面前双眼呆滞、愚蠢无比,于是很多人终生和高明无缘,用《红楼梦》的一句话叫做“糊涂油蒙了心”。“极高明”,也就是说你极其聪明、极其智慧、极其高迈。“极高明”是不是就不食人间烟火,甚至是出口伤人,总是批评教训人,让大家不得安宁?不是!儒家要求我们有极其高明的内在精神世界,还要在实践中行中庸之道——“道中庸”。


“道中庸”就是行中庸之道,我们前面已经举了很多例。我们来举一个与儒家不同的道家庄子。在《庄子·则阳篇》里边描写的圣人,也是行的中庸之道:圣人,潜身事外,能够使家人忘却生活的清苦;他们身世显赫,能使王公贵族忘却爵禄而变得谦卑起来。对于外物,他们与之偕和欢愉;对于别人,他们乐于沟通;混迹人世,又能保持自己的本真属性。有些时候一句不说也能用中和之道给人以满足;与人在一起,能使人受到感化;父亲和儿子的各得其宜,各自安于自己的地位。而圣人完全是清虚无为地对待周围的人。这种状态儒家称之为“道中庸”。


也就是说,人生苦短,在名利奔走的时候,一定要明白,生活当中不管多么高明,多么有才,多么有财产,都要多一份从容淡定。在富裕的时候不以为意,不骄奢淫逸,保持淡定平静的心态,留出一种内心的空间。在艰难的岁月和时刻,也要保持高尚的气节,高尚的情操,视钱财如粪土,不忘义而去推崇利益,这就叫做“道中庸”。“中庸”,我们前面说过它是很难的,但中庸的表现形式是文质彬彬,让人如沐春风,而不是得道后对他人耳提面命,那恰好是违背了高明,显出很愚蠢的状态。


接下来谈“温故而知新”。前面说过“温故”有不同的几种解释,有说是过去的知识,有说是过去的历史,有说是过去的典籍。我比较偏重——在熟知过去的历史中知古鉴今——如《资治通鉴》。“知新”的“新”也有几个解释,一个是当下的一些决策,一个是未来一个基本的计划,我比较偏向于知道未来。


我在讲《大学》的时候举一个例子:一条大鱼很不容易上钩,因为没有大的诱饵。终于有一个人用很大的诱饵——用一条鱼作饵,这个大鱼就上钩了。当大鱼被车推向闹市的时候,人们感慨这么大的鱼还这么贪婪!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钓饵是免费的美妙的,怎样能够得到这种美味又保证安全呢?其实,这二者不可并存。最安全的方法就是绝不去看钓饵,不接近利诱,更不能去吃钓饵。因为天下最便宜最不需要付出代价的钓饵,它可是最贵的!因为它要你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叫做“温故”而“知新”。


历朝历代的贪官都只知道“你知、我知”,却不知道杨震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就说过:还有“天知、地知”,才是“你知、我知”这“四知说”。如果不懂得历史,就不会鉴今,就会有更多的人锒铛入狱,变成阶下囚。


最后两个关键范畴:“敦厚”“崇礼”。有一天子禽向老师墨子请教:老师,你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道:你看看那些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逐臭的苍蝇,他们不分白昼黑夜总是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个存在感。可是它们即使叫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也没有谁去注意它们到底在说些什么叫些什么。人们对这些声音早已充耳不闻。你再看看司晨的雄鸡,它每天只是在黎明到来的时候按时鸣叫几声,然而“雄鸡一唱天下白”,天地都为之震动,人人闻鸡起舞,开始了美好的新一天的劳作。对照一下你说那些天天嗡嗡的苍蝇和恰到好处才发出自己声音的雄鸡,谁能说到点子上,你觉得谁更好?


这就叫做“敦厚”。有理不在言高,更不在言多,更不在于人的鄙俗,而在于言辞的准确生动,点到为止,戛然而止。


最后一条是“崇礼”。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无知者无畏的人,口若悬河,唇枪舌战,伶牙俐齿,无法无天。因为他无知,所以他什么也不怕,但最后他会被规律所震撼。我们来看一下“崇礼”。


苏东坡一辈子被流放过三次。命途多舛的大文豪第一次流放到湖北黄州,共流放了五年。他在第三年创作出惊天动地的几大杰作:写出了《赤壁怀古》,又写出了《赤壁赋》,还写出了《黄州寒食帖》,这三大诗词、散文、书法的经典。苏轼第二次流放到广东惠州,他又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给开凿了一个惠州西湖,今天西湖还在为民兴事,人民永远纪念东坡。


惠州流放三年,东坡又因为两句诗——诗的名字叫《纵笔》:“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后面两句诗传到了京城,被一个奸臣——丞相章惇看到,大怒!为什么呢?说流放中的苏轼——东坡先生春天睡觉美滋滋地睡到自然醒,小道士不想把先生敲钟惊醒,只轻轻敲打五更钟,让他睡到天亮!


章惇说把苏轼流放到更加穷山恶水的死囚流放地——今天的海南儋州。于是,苏东坡的晚年在儋州,度过了生命最后四年。您知道吗?苏轼在儋州可以说是生活不惯,气候不宜,食的肉喝的酒都没有。苏轼却在儋州兴办了一个学堂——东坡学堂,而且培养出了海南岛第一个重要的文化人——举人。其后,这位举人继续兴办教育,又培养出了六位进士!可以说,苏轼为海南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这就叫做“崇礼”——不管多么苦,苏轼没有忘记尊崇文化——那就是黄州是诗词、文章、书法,还有惠州的西湖生态文化,还有儋州办的学堂启蒙大众。这就是东坡“崇礼”的具体实践。而不是那些挂在口上的所谓遵从礼节,或者头头是道,津津有味,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心灵鸡汤,毫不触及心灵,都是表面秀给人看的。而东坡苦难育成了他!他被流放了整整12年,为人民为自己做到了“崇礼”,令我崇敬!


各位朋友,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头邵翁

    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东汉著名隐士。 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 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后卒于家,享年八十岁,葬于会稽余姚的客星山(陈山)。 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廖顺sun

    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