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3:黄燎宇 | 一部小说的7种不同阅读方式

《魔山》3:黄燎宇 | 一部小说的7种不同阅读方式

00:00
20:3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大学的黄燎宇。欢迎你来听我的文学课。上一讲我们的主要话题是托马斯·曼的生平简历和历史地位,这一讲我们聊聊如何解读《魔山》。


《魔山》,顾名思义,就是一座令人着魔的山。《魔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汉斯·卡斯托普的年轻人。他从德国北部城市汉堡来到位于瑞士东部阿尔卑斯山上的达沃斯,以探望在当地的一家肺病疗养院养病的表兄。他计划在此逗留三周,结果,他呆了整整七年。因为他着魔了。为什么着魔?这个问题稍后回答。


《魔山》这部小说同样令人着魔。从上一讲开篇讲到的两则有关《魔山》的逸事,你就可以想象《魔山》多有人气。其实,《魔山》一直拥有旺盛的人气。在问世之初,它甚至具有轰动效应。一方面,许多人读得如痴如醉。奥地利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读完之后呼吁托马斯·曼“再来一千页”。《魔山》一路畅销,出版不到四年销量就达十万册,并且译成了12种欧美语言。


与此同时,它成为争议作品。医学界和达沃斯方面认为这是一部旨在抹黑肺病疗养院的小说,所以愤愤然。有的疗养院禁止病人阅读,有人建议相关的主治医生直接起诉托马斯·曼,德国的医学杂志刊载多篇从专业角度对《魔山》进行批驳的文章。达沃斯旅游局则委托儿童文学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写一本关于达沃斯的小说,以抵消《魔山》给本地声誉造成的损害。达沃斯人的怒气至少十年未消:1934年,托马斯·曼的大女儿艾丽卡率领自己创建的卡巴莱剧团来到此地,地方当局不仅做出禁演决定,而且明确指出《魔山》给当地的声誉造成损害。


1994年,在一战结束80周年和《魔山》出版70周年之际,达沃斯隆重举行有六百人参加的《魔山》国际研讨会。《魔山》成为达沃斯的骄傲。如今,对于德语国家的文化人而言,说起达沃斯,首先想到的不是世界经济高峰论坛,而是托马斯·曼的小说。这也难怪,因为《魔山》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早已成为不朽的文学名著。


什么是伟大的小说?伟大的小说都以朦胧性、多义性、复杂性为特征。《魔山》是一部有厚度、有宽度、有难度的小说。它的德文版有一千多页,中文版八百多页;它所呈现的事物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它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它的语言很有思想密度,常常曲里拐弯、耐人寻味。所以,这本小说特别地耐读,耐看,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魔山》讲述的是汉斯·卡斯托普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亲切地叫他汉斯。


汉斯计划在疗养院呆三周,结果却呆了七年。如果不是一战爆发,且不知他要待到猴年马月。汉斯如此乐不思乡,自然是因为疗养院的生活吸引着他。这里有安逸、奢侈、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这里不仅有一日五餐和常规的医疗服务,而且还有音乐会、科普讲座、社交和散步时光,院方还不时地安排病人结伴出游,等等。


这里的病人不像病人,如粗俗的施托尔夫人,常常闹口误,哭丧的时候也能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说成《雌雄交响曲》(我的翻译课上的一个聪明的学生则译为《英雄交合曲》)。


这里的医生也不像一般的医生,主治医生贝伦斯不仅说话玩世不恭,而且热衷于画画。他的助手克洛科夫斯基博士则一门心思搞心理分析。


这里还有一个成天宣传启蒙思想的意大利人塞坦布里尼,他把自己视为汉斯的朋友和先师,随时给他谆谆教导。但他有一个强劲的对手,这就是犹太裔耶稣会教士纳夫塔。


这里还有一个做殖民地贸易的荷兰富商佩佩尔科恩。他头脑简单,语言表达也不连贯,但他很有气场。他不仅让两位思想家和雄辩家黯然失色,还把原本对他充满敌意的汉斯变成朋友和粉丝。


这里有一个名叫克拉芙季亚·舒夏的俄罗斯女人。为了她,汉斯想方设法留在了山顶疗养院……


围绕汉斯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魔山》。


譬如,我们可以把《魔山》当爱情小说来读。汉斯迷上了俄罗斯女人,他和克拉芙季亚的关系构成了这部小说几乎唯一的情节主线。但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一方面,克拉芙季亚不仅是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有夫之妇,而且与汉斯昔日所心仪的男生形神皆似。


就是说,汉斯的恋情带有同性恋意味。无论站在基督教还是资产阶级的立场看,汉斯追求克拉芙季亚注定没有未来,所以克拉芙季亚属于“死的诱惑”。另一方面,汉斯和克拉芙季亚的故事,不仅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他们直到狂欢之夜都无任何语言交流,而狂欢之夜的语言交流也是法语;而且,他们的一夜情还罩着皇帝的新装,多数读者看不出他们到底有事没事,只看见汉斯跟克拉芙季亚借铅笔、还铅笔、然后又珍藏她的X光片,等等。


要识破这皇帝的新装,读者就必须动点弗洛伊德式的歪心眼,对铅笔和X光片做一些有罪的联想。因此,你读懂了《魔山》,就相当于亚当和夏娃啃了一个苹果。以后你可能再也不好意思去跟人借不管铅笔钢笔还是圆珠笔。


我们可以把《魔山》当作一部社会小说来读,看它如何反映它的时代。从小处讲,《魔山》全面细致地描写了疗养院的日常生活、医疗手段、医患关系、人际关系、精神氛围等等,同时还揭示了豪华的肺病疗养院只能“疗养”不能“治病”的荒诞现实。


英国人称赞《魔山》是“一篇具有德式缜密和长度的疗养院生活研究报告”,托马斯·曼则自述《魔山》是一曲“天鹅绝唱”,把一战之前富家子弟在肺病疗养院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今天,有关“达沃斯”、“肺结核”、“肺病疗养院”以及别名“蓝衣亨利”的“袖珍痰盂”的德文维基词条都要提到《魔山》。此外,《魔山》还描写了那个时代的诸多新思潮和新事物,如一战前后的欧洲思想,如电影和留声机,如招魂术,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等。


不过,作为一部小说,《魔山》并不只是简单地描摹和记录。它的描写总是来自作者的独特视角和评论。由此,《魔山》成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克洛科夫斯基博士一会被刻画成听人忏悔的教士,一会被讽刺为假冒的救世主,一会又像哈默尔恩城的捕鼠人。这三种形象所反映的,是当时的托马斯·曼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复杂乃至否定的态度。十年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成为了弗洛伊德的朋友。


我们可以把《魔山》当哲理小说来读,看看它如何思考疾病、死亡、时间这类永恒的话题。阅读《魔山》,你不得不思考一些你平时难得思考的问题。譬如,时间为何时快时慢?疾病能带来认识和尊严吗?人死之后还能称之为人吗?为什么约阿希姆死后叙事者就不再简单地说“约阿希姆”,而是说“昔日的约阿希姆的外形”或者“雕像”,等等?


我们可以把《魔山》当作成长小说来读。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总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通过在异域他乡的各种经历和挫折变得理性和成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一员。成长小说是德国作家所钟爱的小说体裁,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就是经典之作。


我们看看汉斯。他在疗养院有了深刻的情感经历,随时在观察、阅读、思考,接触了医学、生理学、历史、哲学、神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各种学问,可以说接受了大百科式的教育。于是,他从一个单纯的理工男变成了一个博学而复杂的思想者。当他为死去的约阿希姆落泪的时候,他变得浮想联翩:他想起人间的苦难太多,泪水太多,所以有人把人生比喻为“眼泪谷”;他还想起一个约阿希姆给他讲述的一个很娘炮的英国海军军官,此人一次次地冲出房间为病入膏肓的女友哭泣,又一次次地往流过眼泪的面颊上抹雪花膏;他还想到了泪水的化学成分和产生过程。


最后,我们都看不出他是“学好”了还是“学坏”了。如果再想到他最后的身影消逝在生死未卜的一战战场,我们就不得不追问他在疗养院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结局,似乎不符合成长小说的良好初衷。因此,我们也许可以把《魔山》称为反成长小说。


我们可以把《魔山》视为童话小说来读,因为数字7的在小说频繁出现。汉斯1907年来到山顶疗养院,他在山上呆了7年,1914年下山;全书一共有7个章节;汉斯在狂欢之夜得到克拉芙季娅,这恰逢他在山上待到第7个月,小说的篇幅也刚好过半;疗养院餐厅里有7张桌子;克拉芙季娅住7号房间,汉斯的房间号是34,而3+4=7;约阿希姆死于7点,皮佩尔科恩的最后一次活动有7个人参加,等等。


要知道,对于欧洲人,7是一个神秘的、令人敬畏的数字:上帝创造世界用了7天;古希腊有7雄攻忒拜的故事;格林童话讲7个小矮人帮助白雪公主;世界有7大奇迹;在基督教神学中,数字7还代表灵与肉、天和地的融合,因为它是3位一体和4大元素的结合。3位一体是指圣父、圣子、圣灵,4大元素是指水、火、土、空气。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听从托马斯·曼本人的建议,把《魔山》纳入西方神话的宏大叙事,看看瓦格纳的汤豪塞和帕西伐尔的幽灵是否在达沃斯的山巅徘徊,看看汉斯的故事跟闯入的维纳斯堡的汤豪塞、跟探秘英雄帕西伐尔的故事在哪里有重叠、在哪里有交叉、在哪里有相似。


最后,我们还可以把《魔山》当自反小说或者元小说来读,看看托马斯·曼如何一边写作一边反思其写作。所谓元小说,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所谓自反小说,就是反观自身的小说,二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自反小说不仅不避讳小说的虚构身份,而且有意敞开写作作坊,把读者变成写作的旁观者、评判者、欣赏者,让读者不仅关心“写什么”,而且关心“怎么写”。


托马斯·曼是自反小说大师,他在《魔山》里面频繁而巧妙提醒读者关注如何写作,他的得意之笔更是一个也不放过。譬如,第四章第四节,当塞坦布里尼声明对音乐和文学的异同发表了一番高论、并坦承自己“对音乐怀有政治上的反感”的时候,汉斯一边拍打膝头,一边高喊一辈子也没听过如此妙论。


又如,第四章第八节,当塞坦布里尼讲自己的祖父“把三天的巴黎七月革命与上帝创造世界的六天相提并论”的时候,汉斯情不自禁地拍打桌子。汉斯的话是说给读者听的,汉斯的动作是做给读者看的。读者的钦佩对象是作者托马斯·曼,因为这些奇谈怪论来自他的脑袋。


今天就讲到这里。这一讲我给你讲述了《魔山》发表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为你介绍了《魔山》的几种阅读方式。你可以进一步思考“什么是伟大的小说?”,思考“《魔山》的魅力在哪里?”下一讲我们将从浮光掠影过渡到深度介绍。我们的话题将是《魔山》传达的文化史和现实政治信息。我是黄燎宇。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追星星做风的君王

    天天吹这吹那的,没有哪一本名著是差的。但是这千篇一律的吹捧令我厌恶。不能自己写一本吗?

    斯文在兹_ 回复 @追星星做风的君王: 把文本分析看作是千篇一律的吹捧,把创作作品上升为最高目标。如果分析没有了价值,被视作千篇一律的吹捧,那名著的界定是怎么来的?

  • 向日葵1976

    哈哈哈不敢再借铅笔了

  • 程东升说华为

    背景音乐画蛇添足

  • DWZW

    为何没讲稿?

    北海忘川 回复 @DWZW: 在这

  • 桔羽

    过瘾,五讲完全不够啊。

  • 沉睡就是在睡觉

    打卡

  • 雾菀子

    老师讲的真的很赞,只是那个铅笔和x光片到底是什么意思抱歉没听懂,希望不要有人喷

    陈雪梅671126 回复 @雾菀子: 性的隐喻,可以查查

  • 烛予

    大师就是大师,上帝视角啊。连小说的内容都含糊不清,直接跳过作品奔作者。你的偶像,但我俗人一个,喜欢尊重作品。

  • 声音滤杯

    配的真好!

  • 小熊爱读书2007

    2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