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打电话,很容易不耐烦或发生争吵?
和伴侣在一起,很容易“情绪失控”?
更容易和亲近的朋友闹脾气?
在上周的调查中,有91.39%的朋友们表示,以上三条中有至少一条经常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
那么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是否该成为我们“真实情绪”的承受者?
@馨香觉得不应该,她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破坏关系的行为;@yy则觉得应该,不然真实情绪便无处可以发泄了;@Ali说,理论上不应该,但她希望可以。
对这个问题,鲁小胖怎么看?一起来听吧。
大学时每次上英文翻译课都很欢乐。
由于文化、习俗、政治生态、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等的差异,中英文之间偶尔存在着那种难以意会,更无法言传的语言鸿沟。
大二时有一天,在每日英语的口语课演讲环节中,一个女生讲她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关于爱情,她言简意赅就一句话“我男朋友今后必须让着我”。
我们全班都听懂了,并且哄堂大笑。这让那个胖胖的非洲裔美国外教一脸困惑,他无法理解女生用英文表达的“让”的意思。
我们于是各种解释,越解释老外越不买账。
他的匪夷所思在于,所谓“让”,根据我们的解释,就是当一方刁蛮无理时,另一方也要体贴、关怀、不恼不怒、充满爱意。
他说这是没有原则,不可理喻,我们全班女生都觉得他才不可理喻。
他没谈过恋爱吗?他不让着他的女朋友吗?
课上到后来我们女生差点和他吵起来,我当时如鲠在喉,但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形容他,现在知道了,他就是典型的油盐不进的“直男癌”。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迄今为止,我都没有想到、看到一个完美或近乎完美的翻译,而关于“让”,我现在承认当年那个外教的反弹和反感可以理解。
情感的生命力来自于共同成长,而它的基础则是平等。
当年一群十八九岁的女孩儿对于爱所做的任性幼稚武断的解释,其实外教只需要从语法修辞上修理我们,根本不用和我们辩论,交给时间,生活自会修理我们。
如今那16个女孩大多数为人妻母,“让”这个词想必一直在她们的人生字典中,只是时过境迁,生活早把她们修炼成了人生句型中的主语,被“让”的是家人、孩子、另一半,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和必然的轨迹。
绝大多数的情感关系在早期都是以一方的任性,另一方的包容开始。
七岁以前我在上海和爷爷奶奶的生活自由自在,也无法无天。我爷爷是个可爱的“昏君”,只要我一哭,他一定不问青红皂白,我那些表哥表姐,他随便抓过来一个就是一顿胖揍。
七岁以前这是我和世界的相处模式。
还好爷爷奶奶在宠爱我的同时,也让我懂得礼貌和分寸感,小孩子可以过分,但不可以太过分。
七岁以后我回到北京父母身边迅速修身养性,我知道在爷爷奶奶面前那一套在我爸这儿不好使,我爸绝不会打骂我,但他生气时脸一绷对我是有震慑力的。
我的任性开始收敛,这让我很快成长为一个能顺利融入集体,懂得与他人相处,识大体有规矩的人,这听起来是自我表扬,但说白了,我就是成为了一个正常、普通的主流人群中的一份子,而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共同的成长轨迹。
可是曾经那个任性的小孩永远都不会死,她偶尔还会冒头。
现在的我在任何一种亲密的关系中都不会太任性,也不会不任性。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如果在亲人朋友爱人面前还不能想哭就哭,还要隐忍压抑,收放自如的话,那人生的意义何在?
如果现在的我正失恋、单恋、百转千回,那我一定天天去烦我的朋友。
而如果我的婚姻恋爱正常甜蜜,那我的爱人就是我的终极听众,我事业上的进步挫折,生活中的苦闷困惑,所有的自我怀疑和否定我都会和对方分享,而他应该担得起,也必须担得起。
因为生活的开始就像舒婷的《致橡树》里描写的那样,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而生活的延续生长则要靠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
反正我面对生活的终极态度就是,你给我的一切我都担得起,只要你担得起,我也毫无保留。
如果你想听更多的深夜秘语,如果你也想跟鲁小胖分享你的情感故事,请关注鲁豫有约官方微信公众号,每一个周三的深夜,鲁小胖和你一起,发掘给你力量的爱,发掘让你无比温暖的被爱。
像小胖一样瘦
来咯来咯真的来咯
鲁豫怎么这段时间不更新啦
总算来啦
最爱鲁小胖
如果语速再慢点就好了,感觉像是在赶着把一篇稿子念完而结束任务,所以听的时候很容易出戏,很难完全置身语境中。
情感的生命力来自于 共同成长,而它的基础就是基础
就是觉得语速有点快
越来越喜欢鲁小胖了
鲁豫的节目全听了,喜欢也认可你的观点,说到心里去了,就有治愈的功能。喜欢鲁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