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蛋课1【停连】朗读中停顿的8个技巧

彩蛋课1【停连】朗读中停顿的8个技巧

00:00
15:20

朗读有哪些停连技巧


今天,我们来学习朗读的停连技巧。什么是停连呢?

顾名思义,“停”就是停顿,“连”就是连接。我们知道,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让读者知道在哪里停下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朗读的时候呢,哪里应该停顿,哪里应该连接,也是很重要的。朗读中的停顿与连接,就是我们所说的“停连”。可以说,停连就是朗读的“标点符号”。


那么,为什么要讲朗读中的停连这个问题呢?这里,我以《奥赛罗》中的一段独白来说明。


仿佛那黑海的

寒涛,

追着不可遏止的急流,

从不

后退,向前

向前

奔往博斯普鲁斯

和达达尼尔海峡,——

我的流血的意向也这样

飞速奔驰,

永远

不会后退,

也不

回顾流连

它一直要不可遏制地奔驰,

直到那野蛮的嚎叫声,

把它吞食。


这段独白中间没有一个句号,如果你根据标点符号来读的话,读的时候就不能停歇。但是,句子这样长,谁也不可能不停歇地一口气把它读完。这一方面是生理上办不到,就是一个人的气息不可能那么长;另一方面,就算你的气息超乎常人,可以一口气从第一句话读到最后,但是,谁又能听清楚你在说什么呢?

所以,朗读中的停连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人的生理原因;一个是语意要求。


那么,怎样把握朗读中的停连呢?

停连,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每个人的文化修养不同,知识掌握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声音气息条件不同,朗读时的停连就会不同。朗读是为了让人听的,所以停连一定要恰当,别人才能够听得懂。否则即使自己理解了,但因为停连不当,听者也可能就听不明白。

停连的位置和时间长短,只有一个标准和依据,那就是服从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以及朗读者生理的需要。

在符合这一标准和依据的前提下,不论停连的位置在哪,只要能够使听者更易于接受,文章的语意更明了,朗读的感染力更强,朗读效果更好。朗读者就可以在哪停,从哪连。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停连,主要是指朗读时语句内和语句间的停连,不包括段落和层次的停连。因为每一个段落和层次都有明确的段落划分,朗读者很容易就能找到停连之处,难就难在语句内和语句间的停连。


好的,接下来,我讲一下语句内和语句间的停连,具体应该怎么处理。

首先看一句话当中的停连。根据我的朗读实践,我总结出了八种停连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第一个,停前扬收。这是说停前的最后一个音节、词或词组有一种向上的趋势,感觉就像手拿着杯子往上递,表示还没有完的情形,突出的表现在逗号之处。朗读中有“逢逗必扬”的说法,也就是说,遇到逗号就一定要用“扬”的方法来处理。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在朗读“盼望着”“盼望着”“来了”的时候,声音不能放下来,要扬起来。这样,语句才有一种行进感、递进感,朗读者才能够恰如其分地朗读出这句话的意思。


第二个,停前徐收。这一处理方式,有一种声断气连、藕断丝连的感觉,也表示还没完的意思。但与逗号不同的是,这里的“没完”不是简单的没完,而是往往后面跟着一大串。

例如:“发来贺电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丹麦、挪威、瑞典、韩国、泰国、巴西、阿根廷、喀麦隆、南非等。”

你在朗读这句话中每个顿号之前的最后一个音节的时候,声音也不能放下来,而要扬起来。但不能扬得太长、太多,稍扬即可。这种停前徐收的处理方法,可以造成欲断还连的感觉,能使听者在听觉上引起对后面词语的期待。


第三个,停后平起。它是指停顿后,开头的字音要正常发声、平起出口。

例如:“啊,真美哪!水网和湖泊熠熠生辉,大地就像是一幅碧绿的天鹅绒,公路好似刀切一样的笔直,一丘丘田,又好似棋盘般整齐。”

停顿之后的“大地”公路”“又”等起音时,要与停顿前的声音基本一致,声音的高低变化不大,而且,停后平起不能失去与停前语词的连续性。


第四个,停后缓起。停顿后开头的音节、词或词组,从容发声,缓缓出口,叫做缓起。缓起时的声音一般要低一些,给后面的朗读做一个声音的铺垫。缓起时,不但要把停前的“收”稳稳托住,而且要推动后面的词语。一般说来,停顿时间稍长之后,声音要缓起;停顿之前的语句紧张,停顿之后的语句舒缓下来,声音也要缓起。

例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象倾听水声,千态万妙,惟妙惟肖。”

“有的像倾听水声”之后,要有一个综合性停顿,时间要稍长一些。因为“千态万妙,惟妙惟肖”之前的停顿稍长,所以起音的时候要缓起。


第五个,停后突起。突,是突然的突。也就是说,停顿后急发声,这就叫做突起。突起呢,不论声音是高还是低,都要改变停顿前的声音形式,让声音有新的色彩和分寸。

例如:“清早出发的时候,天气晴朗暖和,没想到中午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雪,气温急剧下降。”

停顿前天气晴朗暖和,停顿后情况大变。此时,声音必须突起,让下面的句子有新的色彩。


第六个,停而徐连。这种停连给人一种似停非停的感觉,声音若停若连,连而不抻,停而不干,一般用于陈述句或者较舒缓的句子。

例如:“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一年级共有多少个班,老师多少,学生多少,教务后勤又有多少。”

这里要注意的是,停而徐连的时候,停顿处可以屏息,连接处可以吸气。


第七个,停而紧连。它一般用于有标点符号,内容又紧密相连的地方,这种停顿之后连接的突出特点是,停后迅速连接,给人一种中间没有接点的感觉。可以不换气、不偷气,只用胸中余下的气。

例如:“连长一声令下:‘小鬼!上!’我跃出战壕,高举红旗,坚决地向敌人的阵地冲上去。”

 

以上,我介绍了一句话当中的停连的处理方法,那么,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连又如何处理呢?这里,你主要把握以下两点就可以。

第一种情况,是作品当中的句子。对于作品当中的句子,由于上下句之间的停顿并不是全篇的结束,所以虽然停前有结束的感觉,但在“收”的分寸上要适当控制,使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不中断。声音要放下来,收得不能太过突出和明显,以便保持继续朗读下去的行进感和连续感。而且,停后的连接也要处理得自然流畅,要根据上下句的意思、情绪、语气来起,可强,可弱,可急,可缓,不要有固定的格式。同时,接下一句的时候必须重新换气。


第二种,是作品篇末的结尾句的处理。朗读结束时,气用完了,声音停止了,气息也将呼出完毕。不仅收音的最后一个音节、词要下落,甚至停前的整个词组都要下落。这种感觉就像靴子终于落下了地,一切都稳定踏实了。在这里,收要收住,急收、缓收、强收、弱收都可以。


对于朗读中的停连,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连就越多。句子越短,内容越浅显,停顿就越少。感情深沉凝重时,停顿越长久;情绪欢快兴奋时,连接要紧密。朗读者处理停连时,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具体的语句具体分析,没有捷径可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雅灵L

    百科知识 回复 @雅灵L:

  • 超尘CV

    停前扬收 停前徐收 停后缓起 停后平起 停后突起 停而徐连 停而紧连

  • 信息雷达

    老师,停连看起来好像比较简单,但实际演播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理想了,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不一样,停连自然就不同,怎么判断哪一种停连方式是最好的呢

  • 1317131acco

    老师朗诵的时候嗓子能不能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