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集 如何获得高官们的信任

第07集 如何获得高官们的信任

00:00
23:09

第七集 笼络人心


为了置办造船厂,胡雪岩得到了面见慈禧太后的机会。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胡雪岩此次进京,倘若稍有不慎,便会人财两空。


然而他却顺利地从慈禧手中得到了运作四省税收的大权,而且帮助左宗棠揽下了造船事宜,还将自己的银行开进了北京城,为将来大展宏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像慈禧太后这样的权贵们,为什么如此信任胡雪岩?胡雪岩为了把握这次商机,又使出了怎样出人意料的策略呢?


雪岩从外面回来,看到大家在吃饭,他很开心。可是当他夹了一道菜,吃了吃,品了品,突然感觉到不太对劲,就问这道菜是谁烧的。阿莲嫂自然很紧张,因为饮食上都是她负责的,她不知道雪岩是想夸她还是想骂她。


其实雪岩有这样的反应,是芮瑾意料之中的。因为这道菜是芮瑾做的,她调配出来的那个味道雪岩很熟悉,所以他会马上意识到芮瑾就在这里,可见他们两个是相当默契的。从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雪岩有高度的警觉性。


我们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比较起来,警觉性普遍很高。一个人警觉性高,他的怀疑心就一定很重,所以我们不能说一个人怎么那么多疑,应该说他警觉性很高。


当然,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我们应该说中国人警觉性高。有些人反对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才会说中国人怀疑心很重。


雪岩一吃菜,马上联想到这么多事情,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讲这句话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天生就有很高的警觉性,只是我们慢慢地把它掩盖掉了,整天忙于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哪里还有什么警觉性呢?


雪岩是一个想到、说到,就马上做到的人,所以也不管别人怎么反应,他站起来就往里走。


他心里很明白,芮瑾一定在后面。一见面,他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芮瑾怎么会来,是谁走漏了消息?芮瑾来了是不是有什么很尴尬的事情?雪岩不清楚芮瑾和玉惠见面后发生了什么事,现在叫他怎么讲?


当然雪岩也很高兴,因为自从苏晃死了以后,他以为芮瑾对他的感情已经是无可挽回了。


雪岩派阿贵去看芮瑾,也不过是尽一尽他的人事而已,尤其想到自己有时候跟芮瑾讲话很过分,不够尊重,所以他并没有太大的奢望。现在突然之间看到芮瑾来了,他当然很惊喜,这是必然的反应。


芮瑾将带来的小算盘送给雪岩后,扭头出了门。而玉惠让芮瑾在钱庄做事的情况,却被则云的夫人阿莲嫂和盘托出,雪岩听了很不高兴,说这是我家里的事,别人最好不要多嘴。


雪岩这句话是说给在场所有人听的,而受伤害最深的就是玉惠。因为玉惠再怎么样也是二太太,二太太还不算是家里人,那家里人到底是谁?


阿莲嫂当然也很伤心,她觉得到现在雪岩还没有把她和则云当做家里人,始终把他们当外人。后来她对则云有很多的唠叨,其实跟这次事端是有莫大关系的。


雪岩在生气的时候,口无遮掩,最后也使自己深受其害。我们不能要求雪岩是圣人,但是我们看了他的教训以后应该记住,这是雪岩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所造成的祸害,我们最好能够避免。


其实,雪岩这样说的意思很简单,他是说怎么安排芮瑾是他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他这个想法没有错,但是表达方式是不对的。


玉惠听了雪岩的话,用力地把筷子丢下。玉惠的这个举动表示她已经气到不能再气了。


她虽然是个很喜欢耍性子的人,但是我们这次也应该同情她,如果连这种话她都不在乎的话,这个人就太可怕了,我们就会怀疑她喜欢雪岩是不是伪装的,是不是想抢他的财产,甚至连谋财害命她都做得出来。


所以我们看人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她会用力丢下筷子,表现出自己不高兴,就说明她不是个很坏的人,至少不是隐藏很深、心机很重的人。


她为什么不当着雪岩的面丢筷子?她不敢,雪岩在时她就想丢,但是她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雪岩一离开,她就丢筷子,这其实是丢给其他人看的,讲起来也是个很可怜的面子问题。她再不丢,以后她就没有办法做人,但她这一丢,以后问题也很多,这就是人生。


我们可以看出来,雪岩对其他女人的感情投入不是很多,生意上的需求成分可能更多一些。


所以后来这些女人也都知道,雪岩只是把她们当做算盘上的珠子拨来拨去,计算着这个可以帮我什么忙,那个可以帮我做些什么事情。


因为雪岩当初的出发点,纯粹是为了方便经营、方便从事某个行业才娶她们的。


但是他对芮瑾却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所以他觉得自己对芮瑾已经够好了,芮瑾不应该再拒绝他的心意。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会明白雪岩这句话的用意。


雪岩出门去追芮瑾,两人久别重逢,紧紧相拥。雪岩心疼地埋怨芮瑾又何必这样呢。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雪岩的感情生活是很复杂、很苦闷的,说难听一点,也是很悲哀的。


大家可以看得出来,雪岩的原配绝对不是他心里头很喜欢的那种人,娶这样的太太,是因为他妈妈很喜欢,雪岩又很孝顺,而且那个时候他没有太多的选择。


也正是因为这样,后来他才会喜欢芮瑾。我们可以说雪岩生平所接触的女人里面,他心里面最爱的就是芮瑾。而偏偏他们都很拗,都很倔强,都自主性很高,而且互不相让,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两个人不可能结合


雪岩告诉芮瑾,杭州不如上海,劝芮瑾留在上海。但芮瑾有自己的想法,执意要回杭州。雪岩拿芮瑾没办法,说自己最后一次恳求芮瑾。


其实雪岩这么说显然是不合适的。芮瑾是一个相当重视感情的人,她绝对不能接受威逼利诱,正是因为这样才更麻烦。


而雪岩在感情和商业这两个平衡点上,一直是比较重视商业利益,把感情放得比较低。


所以他心里想:我对你已经忍受够多了,你还要怎么样?雪岩这样想,我们不能说他不对,因为那是他的事,但是他的这种表达,显然跟他平常的为人不太一样。


他会跟妈妈讲“你看我是不是老了”,可见他很会讲话,他跟左宗棠也对答如流,跟谁都应付得好好的,可就是拿芮瑾没有办法。可见人一旦动了感情,理智就抵不过感情了!


芮瑾最终还是选择回杭州。而在遥远的北京皇宫里,西太后慈禧正在睡午觉,深受慈禧器重的太监李连英,在屋外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西太后的午睡。我相信有很多人在嘴巴上骂李连英,但心里头却是相当佩服他。


李连英的角色,不是一般人能够担当的。像西太后这样的人,李连英能够跟她处得那么好,是非常不容易的。


西太后醒的时候,李连英忙个不停;西太后睡觉的时候,他也不能睡,还在那儿紧张兮兮的,那他能活多久?所以我们常常说,跟大人物在一起会折寿,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李连英这个人很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他紧张什么?他一点也不紧张,他的意思是:你们千万不要发出声音来,如果把西太后吵醒了,我倒霉,知道吗?他只是在乎这一点。


李连英的各种习惯,其实一般人都很难学到。一个杯子掉下去,李连英就有本事把它半路接住,没有任何动静,同时他也没有骂人。


当然李连英有他的坏处,我们不能否认。但从很多细节上看,他这一套功夫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我们不说学习,那是我们学不来的。跟老板在一起,要怎么做才能得到信任,李连英很有自己的一套,这当中的学问,我们可以借鉴。


正在这时,小太监送来英国公使的紧急奏折。之所以有这封奏折,其实是因为李鸿章与左宗棠是竞争对手,当李鸿章听说左宗棠要置办造船厂后,便请英国人出面,帮自己揽下这件好事。


小太监的一喊吵醒了西太后,李连英禀告西太后:英国公使威妥玛和总税务司联名上奏,劝说清政府建造舰船,兴办海军,并声称英国会全力协助。


我先问各位,为什么现在美国到处去帮其他国家?听起来很好听,叫美援,不收回。真的什么都不要吗?


各位可以试想,四个人打麻将,你一家赢,赢到三家都没有钱了,你该怎么办?其他三家都说不打了,可是你还想打,所以你就开始往外借钱,借给甲三百,借给乙五百,借给丙一千,然后再赢回来,最后大家都欠你的。


美援就是这样,美国把不能用的武器卖给别国,反正这些国家不敢打美国,另外这些国家会不断地发展,美国就可以不断地卖给他们武器。


当时英国也是一样,英国有兵船而清政府没有,那打什么?所以英国人一定要帮助清政府建造兵船,但是即使有兵船,清政府的军事实力也一定不如英国。英国有绝对把握,即使开战也能把清政府的兵船击沉。


所以我们看英国、法国都要帮助清政府造兵船,就是因为他们是赢家,都想找机会争取好处,于是就争着帮清政府建造几艘兵船。清政府不敢打他们,但他们一不高兴就打清政府,他们都是不怀好意的。


西太后听完,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人没安好心,就是惦记着大清朝的银子。李连英给西太后出主意说,可以顺水推舟,借助英国人之手造大清朝的兵船。


西太后表示同意,为什么西太后这么相信李连英呢?


其实中国人的秘密揭开来讲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亲疏有别。西太后也不是个万能博士,她当然不是什么都听得懂,什么事情都能解决的。


她的标准就是中国人的标准:你心中有我,你的话大概不会骗我,我就听你的;你心中没有我,那你讲什么话,我根本就不用判断,不听就是了。


西太后觉得在所有人当中,好像只有李连英心中有她。因为李连英对她服服帖帖,任何事情都站在她的立场来想,别人谁能比得上?李鸿章不行,左宗棠不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能怪她吗?她当然会听李连英的。


老板最在乎的,就是这个干部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如果连我都不在乎,心中根本没有我,那他讲什么话我都要存疑,以免上当,因为他安的是什么心我不知道。


所以当干部的人,一定要记住你在老板心目中是什么分量。这个非常重要,外国人是没有这一套的。


西太后又嘱咐要找个明白人问问其中的关节。李连英就说有一个湘军里的明白人能担当此任,并说此人受过先皇的赏识。西太后听出李连英说的是左宗棠,思量后采纳了李连英的建议。        

  

由此可见,李连英推荐人很有一套,他不会说自己推荐,那样做意图就太明显了。


他只是说先皇很重视。先皇,这又是一个第三者,而这个第三者跟西太后关系密切。如果李连英说六王爷很赞赏,那就糟糕了,只要是六王爷赞赏的人,西太后绝对不用。所以我们要注意,推荐和保证其实也是一种艺术。


李连英把西太后摸得一清二楚,但是他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他从不表现出来。他绝不能讲:您现在找不到可以咨询的人了。


一讲这样的话,西太后就会马上翻脸:你给我滚出去,你懂什么?他没有讲这种话,也没有说“我认为”。如果他说“我认为”,西太后又会想:你算老几,你再多嘴试试看?


李连英只说是先皇很赏识的一个人,却也没有说请这个人来。李连英只提供信息,最后还是由西太后研判和决定,因为李连英很清楚自己是不能决定的。


所以像这些都是一般干部要好好去反省的,你只能提供信息,不能替老板做任何决定,由老板自己做决定就对了,李连英在这方面表现得可圈可点。


左大人接到旨意后,连忙派人送信给雪岩。雪岩见到送信的官差,二话不说,安排他先去吃饭。


雪岩每次都这样,不是只有这一次。有一句俗话:皇帝不差饿兵。皇帝可以叫任何人去做事情,但是这个人饿的时候叫他去也没有用,他根本不想做。


民以食为天,皇帝再大,叫人去做事,也要先让人吃饱。所以只要有人来通风报信,只要有人从远方来,雪岩都是二话不说,先安排吃饭,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吃饭皇帝大”,所以,中国人的习惯是平常有事情叫员工去做,但是吃饭的时间,有任何事情都是老板自己去做。如果吃饭的时候,老板叫员工去做什么事情,那他就不是个好老板。


看了左大人的急件,知道是让自己和左宗棠一同进京。雪岩知道事情紧急,要立即启程,并且交代成祥,如遇不测,弃财保家。


那个时候事情瞬息万变,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雪岩每当接到这种比较奇特的信息,都是高度警觉,从不掉以轻心。


这次突然接到这封信,他就想:突然间找我进京是什么意思?他们不敢动左大人,但是敢拿我开刀啊,是不是造船的事情出了问题?


因为他想到李鸿章想造船,左大人也想造船,如此一来就有冲突了,如果西太后支持李鸿章,她不会对左大人怎么样,但我胡雪岩可就倒霉了。


所以他交代成祥要多带钱,一起到京城去,一旦有什么不测,千万要弃财保家,因为财散尽了还可以再赚,命却只有一条。我觉得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人为了钱财,宁可舍去性命,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临出发前,玉惠担心雪岩此去凶多吉少。胡雪岩不禁感叹,只有天晓得,并安慰自己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天晓得”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口头禅,表示我们心中有天的存在。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人最尊敬老天爷,我们常常说:你知我知,天一定知。天好像什么都不做,但是人们搞什么东西它却都知道。


“天晓得”的意思就是说,这件事情到底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只有老天知道,所以我们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天就是要光明磊落,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光明磊落,不做坏事,因为我们左右不了别人。


同时雪岩又讲,如果是祸的话躲也躲不过,就是说不必紧张,谨慎一点,走一步算一步就好了。


如果雪岩拼命制造紧张气氛,连成祥都受不了,那样他们还怎么去做事呢?一个人要有高度的警觉性,但是还要配合平常心,这两方面合在一起才有办法走正常的道路。


左大人进京面见两宫太后,东太后主动让出自己的权力,让西太后做主和左宗棠议事。如果东太后要做主,那她就活不长了。


我们中国有一部书叫做《三国演义》,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孔子的《论语》。因为我们读《论语》多是背诵、考试,但读《三国演义》却不是这样,那里面充满了人生智慧。


生活中,我们很多事情的处理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当年周瑜跟孔明在一起,周瑜执意要跟孔明斗,最后只有自己倒霉。现在东太后跟西太后在一起也是一样,东太后如果不服气、不认输也可以,但是不服气就活不久,她斗不过西太后。


所以东太后很会做人,她请西太后去问话左宗棠,就表示她不跟西太后争先,这样就可以活得久一点,没有那么多麻烦。


两个人在一起要比个大小,这是形势,形势比人强,该屈就屈,该伸就伸,中国人能屈能伸,就是知道该怎么样就要怎么样。


东太后明显比不过西太后,就要守分一点。如果左宗棠一来,东太后就开口问这问那,西太后还容得了她吗?显然是不能容她的。这样看来,东太后是很懂得保护自己的。


胡雪岩来到京城后,料想需要送礼打通关节,就来到古董店,跟古董店的老板说自己要买稀世珍宝。当然,古董店老板不会轻易相信的。


因为任何人来他这里,都是要买好的东西。他心知肚明: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眼力?懂得什么叫稀世珍宝?给你个破碗你就认为是稀世珍宝了。


所以他听了雪岩的话无动于衷,只是给雪岩看一些很平常的东西,这是他们这一行的行规。


所以,到古董店去,第一眼通常看不到什么好东西。好东西大家看多了就不是好东西了,所以老板不会轻易把好东西给人看。


如果你看了一般的古董,都看不上眼,觉得不满意而要走了,老板就会拿好一点的给你看。再不行,他会请你到楼上。实在不行,他告诉你最好的东西他珍藏在自己家里了。这是他们一贯的作风。


老板提醒雪岩:重礼不送贵人。雪岩感谢老板的提醒,但还是要买这里的镇店之宝。经过一番折腾,雪岩买到了稀世珍宝。


但他这个稀世珍宝要看谁来衡量,送给李连英可能是稀世珍宝,但是送给西太后,那可能就不算什么了。可见每一件东西的价值也是因人而异的。


古董店老板所说的重礼不送贵人,这句话很值得我们玩味,因为贵人不会收你的重礼,收了你的重礼就摆明了他不是贵人。


很多话你倒过来想一想,才会知道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古董店老板的意思是说:你要凭你真正的实力,贵人才会帮你忙,单凭送礼是不行的。


有人送的礼比你送的贵重得多,你比得过人家吗?你有多少财力可以不断地送呢?老板是在告诉雪岩,不要在礼物上面去比贵重,要自己好好振作,好好珍惜。


我觉得这家古董店的老板是有良心的。他一方面赚顾客钱,一方面把道理告诉顾客,提醒顾客要走正道,不要走邪道,这是很难得的。


当然,雪岩也知道,重礼不送贵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贵人就要送重礼。雪岩想:这大礼是送给李连英的,李连英会因为欣赏我的才干,帮我的忙吗?


我看未必。如果送李连英一般的礼物,他一定会生气扔掉,而且还会认为我是看不起他,所以必须要尽我所能,买珍贵的东西送给他。


我想这是雪岩自己的判断,我们也不必去评论对与不对,可是一看结果就知道这是有效的。为什么说有效呢?因为李连英的确站在他的立场给雪岩通风报信,给了雪岩不小的帮助。


雪岩要买这么贵的东西送给李连英的时候,柳成祥心痛如绞,他自己形容说好像死了亲娘一样,可见花这么多钱去送礼让他多么痛心。可是后来连柳成祥都说送这个礼值得,就是因为这个礼没有白送。


有些人不在乎你送什么,但有些人却很在乎,这个要自己去判断。胡雪岩这次送的礼,李连英非常高兴,然后就心甘情愿地来帮雪岩的忙,这对雪岩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胡雪岩将宣德炉送给了李连英不多久,西太后便召见胡雪岩和左宗棠,言谈中对胡雪岩十分客气,而胡雪岩则谨慎回答,处处小心。


一般来讲,要西太后召见一个商人已经是很难得了,又要她对一个商人很客气,那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胡雪岩比较特别,之前左宗棠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西太后上奏折,说雪岩虽然是个商人,却跟其他商人不一样,不但出钱出力,还非常热心国家大事。


左宗棠甚至还说,如果不是雪岩鼎力支持,他都没有信心能打胜这场仗。话都讲到这种地步了,西太后对雪岩的印象当然就很特别,所以就对他格外客气。


两个人一谈,又都是属羊的,更加觉得有缘,所以西太后就问李连英该赏胡雪岩什么。


李连英如果直接说该赏胡雪岩什么东西,那么西太后一定会不高兴:你还真把自己当人物了?我要听你的吗?李连英是很高明的,他说您赏他什么都可以。


这句话就是说:我尊重你,但是建议你赏他多一点。李连英就是这个意思,但他没有越权,没有让西太后感觉到是他在做主。所以西太后很高兴,非常慷慨,一句话就赏给雪岩四省财政收入的运作权。


哪四省?江苏、浙江、江西和福建。这个好处是非常可观的。虽然公款公用,一毛钱也不能赚,但是在流通的过程中,钱生钱自然不必说,另外还可以得到很多相关的好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不能光靠送礼来得到好处,但是该送的时候也一定要舍得。


这样说并不是鼓励腐败,因为送礼和腐败是两回事。如果胡雪岩跟李连英两个人套好了:我给你这个东西,你要给我那个好处,那就是腐败。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李连英也做不了这个主,谁都料想不到西太后会赏雪岩什么东西。所以雪岩那个时候纯粹是送礼,根本不是腐败。


送礼和腐败一定要分清楚。如果为了反腐败连过年过节的送礼都不能做的话,那就不免有些矫枉过正了。


西太后不仅将四省税收大权交给雪岩,还让他继续辅佐左宗棠,坚固海防。两人出宫后,左宗棠很兴奋,而雪岩则趁机请左大人帮忙打通南北汇兑的通路。


一般人高兴的时候,往往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而得意忘形,就想不到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也不会想下一步该怎么打算。


得到太后赏赐,雪岩当然很高兴,平白得到四省税收的操盘运作权,这是他求之不得的。可是他马上想到,这四个省都在南方,而他现在想把南方的钱弄到北方来用,如果汇兑的渠道不通,这些钱对他来说,有跟没有都一样。


如果再通过别人打通渠道,那就等于把既得的利益让给别人。所以雪岩马上就跟左大人讲:虽然得到了四省的财政运作权,但是汇兑不通的话,就等于没有用。


在高兴之余,雪岩还会想到接下来可能碰到什么样的困难,这是很难得的,更难得的是他当即就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这就叫做趁热打铁。


如果过一段时间再去找左宗棠说这个事,也许左大人很忙不见他,或者左大人早就忘记了这件事,根本搞不清楚了。因为他毕竟不是这一行的人,那样就很麻烦了。


雪岩这时候提出困难来,左宗棠也很高兴。为什么?因为他很有面子。他推荐的人,他赏识的人,连西太后都觉得应该给这么好的奖赏。


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应该对胡雪岩有交代:你帮我那么多忙,现在我总算也还你一点,让你把事情做好。所以在这个时候跟他谈问题是最容易的,雪岩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时机,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左大人明知这事很棘手,但还是答应想办法解决。他见雪岩紧锁眉头,不禁感慨:你们这些商人,没生意时发愁,有生意了也发愁!


左大人是旁观者清,他看到胡雪岩得了太后的封赏还发愁,就想:这时候你都发愁,什么时候你不发愁呢?所以他就很感慨。虽然左宗棠不是生意人,但是他这句话却点中了要害。


生意人就是这样,物价一直涨的时候,就要考虑存货到底是卖还是不卖,卖一个就亏一个。因为卖了再去买,价钱又高了。生意不好的时候,如果不卖又没法过活,而且东西存久了,要么不流行了,要么发霉了,要么根本就不能用了。


所以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大家不需要的时候,你存货多就要倒霉;大家需要的时候,你供不应求,就会后悔没有多进点货。所以生意人怎么样都愁,没有不愁的时候。


这时,成祥悟出会花钱才会赚大钱的道理。其实成祥很有意思,他刚开始看到雪岩要送大礼,感觉心如刀割。


后来看到能得到那么多好处,他又很老实、很天真地说:我才知道,要赚大钱一定要舍得花大钱。但是他这种领悟层次还是不够的,所以雪岩也给他机会学习。


雪岩告诉成祥:这还不够,你要知道,同样是钱,但官银的价值跟一般的银子是很不一样的。


别人知道我们在做官银,其他很多民间的银子自然会跟着进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吸收到大量的资金。雪岩能马上想到很多相关的利益,这是成祥所不及的。


雪岩脑筋动得非常快,他知道,把钱集中在上海,运作很不方便,何况北京如果没有根据地的话,会影响到很多商业行为,因此他在北京开设了一家钱庄,取名叫阜康钱庄,而且要求特别严格。


这时他讲出一句话:我阜康钱庄是不会倒的。这句话非常不吉利,你说不会倒,它偏偏就会倒。很多人不了解阴阳变化的规律,讲话很随便,最后只能自己受苦。


因为胡雪岩读书不多,不懂得这么高深的道理,所以在他很高兴的时候,就难免有一点骄傲,随便说出一些违背规律的话,这一点很不好,我们要引以为戒。


京城的阜康钱庄很快便开张志喜,面对钱庄的新员工,胡雪岩自己没有说什么,只是询问员工们对有关规章制度的掌握情况。


雪岩这种方式是最值得当老板的人学习的。如果雪岩把店员集合起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那他讲一百遍也没有用,店员们根本都听不进去。


一个老板要开口说话,最糟糕就是搞不清楚自己部属有没有听,听了多少,懂了多少。雪岩很懂得这一点,他自己没有说很多话。


既然是当老板,为什么要自己讲来讲去呢?让员工自己讲,他讲得出来,讲得清楚,就表示他知道了。


雪岩问其中一个店员是干什么的,那店员就回答说自己是业务员,雪岩又问他的职责是什么,业务员就讲了自己的职责。雪岩听了很满意,知道这个人不错,这样才是最好的。


再深一点说,人对自己的承诺会全力以赴;而对别人的交代,却顶多是尽力而为,不会全力以赴。


很多老板喜欢交代这个交代那个,却不知道自己得到的只是他们的尽力而为。他尽力了,做不好,又有什么办法呢?你让他自己讲,他自己讲的话就是他的承诺。既然承诺了,他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想办法完成。


同时,雪岩强调不收不义之财和巧取之利。我想这种话讲讲很容易,要做到却是很困难的。雪岩是不是做到了呢?这个很难讲,难就难在用什么标准来衡量。


我们研究胡雪岩的生平,可以说他大致上做到了。为什么没有说他百分之百做到?因为太平军的钱,清朝政府认定是不义之财,但是胡雪岩实际上还是收了太平军的银子。


胡雪岩不关心银子是从哪里来的,他一个生意人能知道太平军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吗?他根本没有办法鉴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只能说,他大致上是做到了。


只要知道那是不义之财他就不要,只要清楚那是不义之利他就不收,至于这当中还有很多模糊地带,很多来路交代不清的钱财,我相信谁都没有办法去鉴定。


胡雪岩也没有办法去分辨得很清楚。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加以谅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