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周秦之变:中国历史转折点
 8.44万
试听180

12 周秦之变:中国历史转折点

00:00
14:58

知识点小卡片 


重点内容: 

周秦之变的最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建立一个高效的严密的官僚体系,包括把血缘组织打散,强制解散大家庭,把老百姓原子化了,从而提高国家的动员能力和汲取能力。从贵族分封制度转变到郡县制度,各国诸侯国不存在了,整个天下由贵族世袭变成了郡县制,由皇帝派地方官进行管理。



文稿 

之前我们讲过,秦国取代了八百年的周朝,这就是周秦之变。


有的读者说了,你说周秦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那么什么叫周秦之变,我怎么以前没听说过它?


你没听说过就对了,因为我们以前讲历史的时候,很少用这个词。我们一般用秦始皇统一六国,或者秦始皇建立大一统郡县制度来讲这个事。用周秦之变这个词的不多。


那么我为什么要用“周秦之变”呢?因为这四个字言简意赅。


周是指封建分封制度。


秦是指大一统郡县制度。


变,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划线,在此之前两千年的中国,和在此之后两千年的中国,出现了本质性的变化。


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要讲清这一点,我们可以先分析三个故事。


首先来看一下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是楚国人,跟孔子是同时代的,比孔子大八岁。他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国的国君楚平王给杀了,死的很惨,他为了报父亲的仇,一怒之下叛国投敌,跑到了楚国的敌国吴国,带领吴国的军队,把楚国给灭掉了。那时候楚平王已经死了,他还把楚平王挖出来鞭尸。《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狠狠地打了楚平王的尸体三百鞭,这才算解了恨。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复仇故事。


伍子胥


伍子胥在中国文化里当然是正面形象,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人。但是如果你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很奇怪。因为按照今天的价值标准,这伍子胥很难说他是什么好人:你是楚国人,你应该忠于楚国,你父亲被国王杀了。那有什么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


你父亲是楚平王的大臣,你为楚平王服务,但是你没有服务好,被国王杀了,这种情况也很多。你不光不能反抗,还要继续为国效忠,是吧?结果你叛国投敌,勾引敌军,把自己的祖国给灭了,这显然是大逆不道,这伍子胥应该是“楚奸”啊!?


我们看后世岳飞的情况就很类似,岳飞和长子岳云都被宋高宗杀死了,死得很冤枉。那么岳飞还有三个儿子活下来了。这三个儿子如果和伍子胥一样,去投奔金朝,帮助金朝灭了宋朝,然后把宋高宗的坟挖了,鞭尸三百,大家会歌颂他吗?那肯定不会啊。


那么,为什么伍子胥这样一个大楚奸,在先秦会受到肯定呢?


这个故事本身就反映出,周秦之变前,和周秦之变之后,中国人的生存逻辑变了。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了。



在周秦之变以前,中国社会最高原则是血缘原则


家大于国。


想我们以前讲过的,周代是一个血缘社会。周王把自己的亲人分封到各地,周王的亲人又在自己的小国之内,再进行层层分封。


这样分封的结果,周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大家族当中的。在当时,效忠于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国家重要。所以当时人的价值标准是“父高于君”,父亲比国王重要。


郭店楚简说,“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意思是说,为了父亲,可以不管国王。但不能为了国王不管父亲。


所以又有一个韩非子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韩非子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 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什么意思呢?鲁国有一个人去打仗,每次在前线都开小差,孔子就问为什么,那个人说,我是独生子,我如果战死了,我父亲就没人养了啊。孔子一听,哎呀,这个人道德真高尚!赶紧向国君推荐,你要重用这样的人。


孔子


这个故事是儒家的对头法家写的,当然是把儒家观念推到了极致,有点夸张,其实孔子是不会这么说的,因为国家还是需要他们来打仗,不过也确实反应了儒家思想的本质。儒家认为,血缘原则是最重要的,而且给父亲报仇,是绝对正确的,别管对方是国君还是什么,因为父高于君。


所以,《春秋左传》认为为父复仇是天下最正义的事情,秦晖先生解读,这些故事说明先秦社会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提倡父高于君,正是为了阻止国家权力向家族内部延伸。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是后世的概念,先秦人是没有这个矛盾的。



周秦之变的第一个层次,就是从小共同体变成大共同体。


什么叫小共同体?


就是老子说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帝王世纪》说,夏商之际,天下一千八百方国,每个方国平均人口不过一千三百人。宋镇豪在《夏商社会生活史》中推测平均人口是一千五百人。


周初天下也是一千多个方国,薛涌说,“一千多个国,大体都集中于狭小的中原地区,每国的人口平均也就是几千人。”


为什么这些小国老死不相往来呢?因为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不用往来。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今天的中国人可能比较难于想像。其实如果对比一下欧洲中世纪的庄园,也许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日耳曼蛮族

日耳曼蛮族消灭了罗马帝国后,各地封建主关起门来过日子,中世纪庄园都是自给自足的,都可以做到老死不相往来,所有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可以自己生产,即种地打粮,也养牛养猪,还有人从事手工,当木匠或者铁匠,也就是说,关上大门与世隔绝也没有任何问题


庄园里的农奴和农民是不能随便离开庄园的。因此“每一个庄园就是一个社会。农民们大概一辈子都不会跑出家乡十里地以外去。”


周代社会也差不多是这样。所以当时社会横向的结构是不连贯的,可以互不往来,或者很少往来。


纵向呢?当时社会上当然有等级结构,最上面是周天子,然后诸侯,然后卿,然后士。虽然整齐有序,但是这种结构,不像后来的官僚结构那样,能一竿子插到底。


为什么呢?因为和中世纪欧洲一样,“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附庸的附庸也不是我的附庸。”每个人只向他的直接上级负责,不对上级的上级负责。


读春秋战国史料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不停地徒劳地游说各国的君主,跑了七十个国家,却不去见最高领导,明明他们好几次路过周天子的领地,“一脚油”就到了周天子的朝廷了,就是不去朝见周天子。这是怎么回事?


周天子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周天子无权,诸侯有权,找他办不成事儿。可是没权并不妨碍你去尊敬他,朝见他啊?


孔子成天喊要尊王,越是没权,你越应该尊重他啊?所以明治维新的时候,很多日本学者抓住这一点,说孔子不忠,不忠于周朝。


这其实就说明了后世的人对周制的不理解。如前所述,在周制中,“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附庸的附庸也不是我的附庸。”只有诸侯才需要效忠周天子,有朝见周天子的义务。


孔子和孟子社会地位不高,勉强只能算卿大夫一级,他们只需要对诸侯一级负责,轮不到他们对周天子负责。


所以在周代社会,人们是生活一个一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在这些小社会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被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给的,他们的的经济来源来自自己的领地的收入,而不是靠上一级给的工资。这说明什么?


说明制定措施要考虑民众的感受,剥削和压迫必须有一定限度。因此在这种社会结构中,自上而下的社会控制力也是很差的。


周天子他不知道各个诸侯国的人口有多少,能收多少税,他想直接丈量各国的土地,清查各国的人口,想直接从老百姓那收税,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这样的社会,中央的汲取能力很有限。


而周秦之变之后就变得不一样,首先,各国诸侯国不存在了,整个天下由贵族世袭变成了郡县制,由皇帝派地方官进行管理。


地方官治理的逻辑和世袭贵族是不一样的,他们权力和地位完全来自皇帝,所以唯皇帝之命是听,不在乎被他们统治的老百姓对他们怎么看,因为他们是“流官”,干几年就走,不在乎老百姓的评价,只要能升官就可以。


皇帝的命令,因此很容易直接贯彻到社会最底层。想要收多少税,马上就能收上来。想要调动多少人修长城,马上就能调动起来,不必管百姓的死活。所以秦朝和汉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出现了许多“酷吏”,也就是执行皇帝命令最坚决的那些人。


酷吏


接下来,秦始皇又对民间的家族制度动手,贵族虽然没有了,但是普通老百姓如果继续忠于家族,就会妨碍他听官府的指挥,有些地方整个家族团结起来抵抗官府收税。


儒家认为,孝子就是忠臣,所以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而法家的逻辑完全相反,韩非子说,“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皇帝的忠臣就是父亲的逆子,我们不要孝子,只要忠臣,因为孝子只重视他爹,不能尽忠国家。


所以秦代和后来的汉代都大力鼓励老百姓分家,甚至强迫老百姓分家。法律规定“不得族居”、姓一个姓的,不能住在一个地方,“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家里有两个成年男人,就必须分成两家,要不然税收提高一般。


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强制解散大家庭,把老百姓原子化了,变成由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


所以,在周秦之变后,中国人的生存逻辑变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社会价值就从父高于君,变成了君高于父,人们要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自己的家族。


所以,在秦代之后,中国人开始推崇另一种价值,叫舍小家顾大家,叫大义灭亲,叫“忠孝不能两全”。不管皇帝怎么对待你,你不能反抗皇上。所以岳飞的儿子就不能去投奔金国了。


岳飞


那么,这一切,包括建立一个高效的严密的官僚体系,包括把血缘组织打散,是什么目的呢?


显然是为了提高国家的动员能力和汲取能力。为了多收税,办大事,正如秦晖所说“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5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戌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


所以,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最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除此之外,周秦之变之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至于有什么变化,我们下次讲。



薛涌:《从中国文化的失败看孔子的价值》。



郭俊岩:《中世纪西欧农民的日常活动与贫困化之探讨》,台东师院学报,1999年第十期。



秦晖:《法制与秦制》。

精选用户评论
  • 木賏女

    张老师讲的逻辑脉络清晰,又对比中外历史,喜欢😘

其他用户评论
  • 君竹mio

    周天子不能想象70万人修建阿房(pang)宫,正如我不能想象一位博士后居然能把中学课本就出现的阿房宫给读成fang。 其实听到12讲了,和老师观点不同之处不少,感觉这钱花的不太值,这是我第一次在喜马拉雅付费,也正因为付费了,所以还是会把课听完的,全当周末做家务时的消遣了,买的同名书也不会去看了。

    烂船还有三千钉 回复 @君竹mio: 跟你的认知不同的东西都是公知和造谣

    平淡_03r 回复 @君竹mio: 你认知的就是高中历史课吧

    芸裳Ava 回复 @君竹mio: 这是顺我者昌的节奏,哈哈

    查看全部13条回复
  • 李南_7l

    楚奸和汉奸会区分吗?可笑

    热老茶 回复 @李南_7l: [图片评论]

    热老茶 回复 @李南_7l: [图片评论]

    yogu 回复 @李南_7l: 你真可笑

    查看全部5条回复
  • 描图鸭嘴笔

    岳飞和伍子胥那个问题是不是和人们对于金国和吴国态度有关呢?提到吴国就感觉到是内部政权有认同感,提到金国就感觉是外来入侵政权没有认同感

    牛扬同学_风吹牛扬 回复 @描图鸭嘴笔: 那个时期,对于楚国来说,吴是地道的外国,语言文字不同,风俗服饰不同,甚至吴都可能属于野蛮部落吧。

  • 獭宝儿otter

    历史看多了之后,觉得什么都是正确的什么都是允许的,一切皆虚一切皆可…

  • 海贼王JUN

    秦代之后,法家影响很深远,儒家之表,法家之实

    Portillo777 回复 @海贼王JUN: 法家之实吗?法家可是很讲诚信的,说一不二。后面有吗

    扶厦将倾 回复 @海贼王JUN: 所谓“外儒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