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21:忍辱波罗蜜(第14品中)
 8699
试听180

《金刚经》2**************

00:00
21:29


《金刚经》原文  (第14品《离相寂灭分》)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关键词 

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辱波罗蜜, 

忍辱仙人,歌利王,节节支解,憍陈如

黄檗,仙人者即是你心,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

见色时坏却仙人眼,闻声时坏却仙人耳,

觉知时唤作节节支解,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解说正文 

大家好,我是吴言生。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品读《金刚经》。佛经是开悟的地图,让我们一起跟着佛陀,找到回家的路。今天我们继续讲《金刚经》的第14段。在《金刚经》的各段中,第14段和第17段篇幅是最长的,所以在讲第14段时,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来讲。上一讲我们讲的是14段的第一个部分,今天讲的是第二个部分,内容是忍辱波罗蜜。

 

释迦牟尼佛在若干世之前,曾经是一个在城外的山林里面修行的“忍辱仙人”。所谓仙人,就是在山林里面修行的人。大家要注意啊,这和我们中国道教的神仙那是不同的概念的。当时有一个歌利王就率领他的嫔妃出游打猎,宫女们发现了忍辱仙人,看到他仙风道骨,心生好感,就上前来搭讪。仙人就随缘给宫女们说法。

 

国王看到了这种情景,心生嗔恨,就问仙人:“你证得罗汉果位了吗?”仙人回答:“还没有。”国王说:“那既然如此,你就是在放纵欲念在挑逗我的女人!”于是起了歹意,残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割掉了仙人的鼻子、砍下仙人的手臂……一节节地去肢解。但仙人的脸色没有丝毫的变化。这时候,天上掉下了碗口大的冰雹,一古脑儿碰到了国王身上。

 

国王就知道这是触犯了神灵,大惊失色,扔下了手中的刀,跪在仙人的身躯面前忏悔,请求仙人的宽恕。仙人说:“你不用害怕,我心里面对你并没有任何的嗔恨。”国王说:“仙人啊,我怎么才能知道您的心中没有嗔恨的念头呢?”仙人说:“如果我的心里面有任何的嗔恨念头,那么我的身体就没办法复原。如果我的心里确确实实没有任何的嗔恨的念头,那我的身体就会立即复原如初。并且,成佛之后,我第一个来度的就是你啊!”

 

说完了这话之后,仙人的身体果然是复原如初。国王一看,更加地惭愧,于是就皈依了仙人。果然,当仙人转生到了悉达多太子的这一世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讲经说法的时候,他度化的第一个人,正是歌利王转世的憍陈如尊者。

 

这就是佛经中的忍辱仙人的故事。《金刚经》第十四段中间的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部分,它讲的就是忍辱仙人修行的忍辱波罗蜜。这一讲,我给大家讲三个问题:一,什么是忍辱波罗蜜。二,什么不是忍辱波罗蜜。三,禅宗对这个故事是怎么看的呢?

 

一、什么是忍辱波罗蜜

 

现在我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忍辱波罗蜜。《金刚经》在这一讲之前的经文里面,一直都在讲布施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只有到了这里才开始提出了忍辱波罗蜜来讨论。

 

“忍”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忍耐、忍受、安忍的意思。一个修行人,不管在何时何地,不管你面对的是什么情景,都要能忍,都要能心安。在顺境里面不生贪执之心,在逆境的里面不生嗔恚之心,能够忍受种种的乐境,更能够忍受种种的苦难,在所有的在一切的境界里面,心都会安安定定的,这个才是真正的修行。

 

作为一个修行者,要有三种忍的功夫,一个是法忍,第二是生活,第三是无生法忍。

 

第一个是生忍。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就讲:“生忍名众生中忍。” 也就是说这个生忍也叫做众生忍,就是菩萨在众生之中,能够忍受种种情境。如果众生对我进行各种冒犯,有人恶言恶语中伤我,有人对我拳脚相加,我心里面绝对不会起嗔恨心。一切的众生对我不好,我都可以忍,这就是生忍,在众生中能够忍受。

 

第二是法忍。什么是法?这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法忍,主要是指对生存的客观环境,我们要能忍得住。比如说天气冷热的刺激,风霜雨雪的痛苦,衰老病死的折磨,都要能忍受得住的,这个叫“法忍”。

 

第三是无生法忍。就是要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无生法,是说一切法都是无生的,都是不生不灭的。佛法是因缘法,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在相的上面有生生灭灭,在性的上面是不生不灭的,我们能够悟到这个层次,就能够洞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体性,就能够安住在这种境界上,这个功夫就叫做“无生法忍”。这是忍的最高最高的境界了。

 

在佛教的里面,“忍”是一种智慧,是忍受、安忍的意思,它跟忍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六度中的第三度,在佛经中也经常称为“忍波罗蜜”、“安忍波罗蜜”。但是,在安忍的一切境界时,欺辱的境界是最能够考验人的。面对欺辱的境界我们仍然能够安然不动,那这个功夫是最深的。所以出于这样的考量,佛教也把忍波罗蜜,翻译成“忍辱波罗蜜”。大家想一想,如果连辱都能忍,那就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我们不能够忍的了。

 

忍辱波罗蜜,就是一个修行人为了利益众生,当他面对欺辱时,能够忍受一切的苦难和耻辱。当一个菩萨修习忍辱波罗蜜时,他的眼中是不会看到一切人的过错,即使被他人打骂羞辱,也照样欢欢喜喜地接受。即使遭受别人的诽谤,也不会生起任何的嗔恨心。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世就是忍辱仙人。当这个忍辱仙人遭受歌利王的欺辱和伤害的时候,他的心里没有任何的嗔恨的念头。

 

金刚般若的特点是随说随扫。佛陀他老人家刚刚标举出忍辱波罗蜜,又担心我们对他所讲的忍辱波罗蜜生起强烈的执着,于是就立即把它加以扫除。经文就讲: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从世俗谛来看,从相上来看,确确实实有“忍辱波罗蜜”,但是从胜义谛来看,从空性上来看,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忍辱波罗蜜”。所以在扫除了世人对忍辱波罗蜜的执着之后,《金刚经》又继续地揭示忍辱波罗蜜的内涵。忍辱波罗蜜的内涵是什么呢?这内涵就是,当我们忍辱的时候,没有任何忍辱的观念,这个才是波罗蜜,否则的话就仅仅是忍辱,而不是波罗蜜了。这也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心怀嗔恨之念,就不是忍辱波罗蜜。

 

二、心怀嗔念,不是波罗蜜

 

来看经文,佛陀说: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在这一段经文的前面的部分,佛陀说般若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在六波罗蜜中是第一位的,是最最重要的的波罗蜜。其它的五种行为,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摄受,就仅仅是世俗的行为。这里就是对这个观点的具体展开。

 

在忍辱的时候,有了般若波罗蜜的摄受,我们就会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远离一切相。所以忍辱仙人在遭受歌利王的侵害的时候,没有“我是被侵害的人”这个念头,这是无我相;没有“歌利王是施暴的人”的这个念头,这是无人相;没有“我正在遭受侵害”这个念头,这是无众生相;没有对遭受伤害这件事念念不忘,这是无寿者相。因为忍辱仙人没有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把四相统统都给空了,所以他在遭受侵害时,他不会生起一丝一毫的嗔恨心。所以忍辱仙人已经达到了无生法忍,安住于不生不灭的忍辱的最高境界了。

 

相反,如果遭受欺辱的时候,虽然形式上忍了,但骨子里的嗔恨心并没有消除,心里还是有一口恶气,那么这就是忍辱,但是没有波罗蜜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虽然形式上是忍了,但是你心里面,你骨子里面,你根上面,你还没有消除嗔恨心,你还在此岸,你还没到到达彼岸。在这段经文的最后,佛陀进一步强调说: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陀不仅是一世作了忍辱仙人,而是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把忍辱波罗蜜修到了极致,这是非常非常让人敬佩的事。那么,在禅宗的里面,又是怎么来看待这个故事的呢?现在我就讲第三点:禅宗对忍辱仙人故事的解读。

 

三、禅宗对忍辱仙人故事的解读

 

在禅宗典籍《古尊宿语录》第三卷的里面,有一段对忍辱仙人故事的讨论。当学人提出忍辱仙人这个问题的时候,黄檗禅师就给了他详细的开示。概括起来,黄檗禅师的话,主要有以下的几个要点:

 

一,黄檗禅师说:“仙人者,即是你心。”忍辱仙人,就是你的心,他代表的是你的本心本性。黄檗禅师又说:“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 不管遭遇什么情境,心不要被外在的境遇所牵扯,不要心随境转,这就叫忍辱仙人。

 

二,黄檗禅师说:“歌利王,好求也。不守王位,谓之贪利。” 歌利王代表本心本性的迷失,如果我们向外面去攀缘,有了妄想、分别、执著,那就会心随境转,这就是割裂了我们本来圆满的佛性了。

 

三,黄檗禅师说:“见色时,坏却仙人眼。闻声时,坏却仙人耳。乃至觉知时,亦复如是,唤作节节支解。”禅师解读说,在忍辱仙的故事里面,歌利王挖下了仙人的眼睛,是在比喻,比喻一个人见到了色,被色污染了;在忍辱仙的故事里面,歌利王割下了仙人的耳朵,它也是个比喻,比喻一个人沉迷于声音,被声音就污染了;在忍辱仙的故事里面,歌利王将忍辱仙人一节一节地支解,它还是个比喻,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在根尘相接的时候,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迷失在外部的各种境缘之上,心为境牵,心随境转。实际上,这不是歌利王在对你做什么,而是你自己迷失在了外面的情景上了。

 

四,黄檗禅师说,当忍辱仙人被肢解的时候,如果你认为他是在“忍辱”,你认为他有了忍辱的观念,那么你就严重低估了忍辱仙人的境界。因为忍辱仙人在遭受折磨的时候,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我在忍辱,我在忍辱”,没有这样的观念。

 

五,当学人问忍辱仙人被侵害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到疼痛,黄檗禅师就给他讲,你问了这个问题,说明你在感觉到疼,你的境界太低太低,你根本理解不了忍辱仙人的境界。

 

六,黄檗禅师开示说,忍辱仙人在遭受支解时,不起嗔恨心,身体刹那间恢复完好,这是在比喻心中超越了分别,不去分别取相,我们的自性就重新回归到了不受割裂的圆满的状态。

 

七,黄檗禅师在分析了这个故事之后,总结说:“身心俱无,即是佛道。”忍辱而没有忍辱的观念,身心都空了,不执著了,这才是成佛之道,才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

 

黄檗禅师把忍辱仙人的故事,看成是一个寓言,一个象征,并且进行了禅意的解读。把宗教神话还原成了哲学的象征,把神性还原成了人性。忍辱仙人的故事,只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这个是一针见血的解读。

 

本课小结

忍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忍的原意是安心、忍耐在一切的境缘里面。在所有的境缘里,欺辱的境界最能考验人心。被人一刀一刀地侵害,却不起分别,不起嗔恨心,这个才是忍辱波罗蜜。正是通过忍辱的修为,我们进一步地证悟到了空性,到达了彼岸。但是如果你在遭受欺辱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在忍辱忍辱忍辱,如果你有了忍辱的观念,你虽然行为上在忍辱,你的心仍然在此岸,仍然在轮回。

 

所以当我们面对任何情境的时候,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受者,没有施者,没有那个行为的本身,不会对那个行为念念不忘,这才是忍辱仙人的境界。那你,是那个忍辱仙人吗?

 

禅学大师为我们揭示了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不是歌利王在把你一刀一刀又一刀地节节地支解,而是我们自己本人在把我们自己一节一节一节地支解。眼见色起了贪心,你的眼睛就给自己挖掉了;耳闻声起贪心,你的耳朵就给自己割下来了。鼻舌身意,莫不如此。所以什么时候,我们这些众生,才能停止自我支解的行为呢?我们愿意停止吗?我们舍得停止吗?



欢迎收听后留下宝贵的评论!
可添加课程小助理 ximalayawm,
发送评论截图后,邀你入群,听佛品禅修心。

精选用户评论
  • 四季阳光阳光四季

    感谢感谢,太难得了,有幸听闻

其他用户评论
  • 四季阳光阳光四季

    我愿意去做那个忍辱仙人,学习

    嚣山书院国学经典 回复 @四季阳光阳光四季: 您好,可以添加课程小助理 ximalayawm,发送课程名字,邀你入群,听佛品禅修心。

  • 斜风细雨d

    老师讲的有道理

  • 1381666fygw

    忍辱有范围吗?外族侵略怎么办,有人侵犯了你的父母家人怎么办?

  • 互联网球

    忍辱,忍的范围很多,能忍辱最为不易。能忍则能定,能定则能慧,忍是基础和前提。

  • 丁生_w4

    忍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忍的原意是安心、忍耐在一切的境缘里面。吴言生教授的讲座,生动活泼,深刻睿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启迪。一次有幸聆听,终生受用不尽。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