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作为释迦佛继任者的弥勒将在遥远的未来下生娑婆世界,给转轮王治世带来更美好的生活,这是梵文经典《弥勒下生经》所描绘的图景,相关主题散见于印度佛教的作品中,也是石窟壁画等艺术表现的经典形象。在中古时期的中国,弥勒下生的时间大大提前,弥勒会在充满危机和苦难的五浊恶世降生,给世界带来直接的拯救。屡屡爆发的弥勒教匪,正是借此进行政治宣传。唐代以降,阿弥陀净土逐渐取代弥勒净土,五代时期,中国南方出现了名叫“契此”的和尚,笑面大腹,背背布袋,号称弥勒现世。从此奠定了近代中国大肚弥勒的经典形象。弥勒形象的两次变容,折射出信众心态怎样的变化?传递出怎样的思想意蕴?
【主讲人介绍】
陈志远,男,1983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社科院古代史所助理研究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取得博士学位,曾到日本京都大学、台湾法鼓佛教学院短期访学。目前从事六朝佛教史、中古佛教文献、儒佛交涉的研究,兴趣集中于佛教末法思想的源流,佛教与孝道等问题。
【专辑介绍】
复兴中华文化与中国战略论坛,简称“复兴论坛”。本论坛是由兴全基金与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合作发起的一项高端人文论坛,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探讨与研究,邀请政治、教育、文艺、学术、经济各领域具有独到深刻见解的知名人士主讲,旨在唤起当代中国精英和莘莘学子对于中华文化历史传统的深切认同。本论坛是面向全社会的一项公益论坛,本系列音频是由“复兴论坛”系列讲座录音整理而成,欢迎大家收听!
《瑜伽》一卷五页云「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题字,底座上的浮雕……,树立的位置,意义何在呢?墓园坟场……的这物件,公用不也在如此吗?某人的名片,某些人的花名册,……。 大众需要偶像,不然容易把什么遗忘,所以呢,为了不至于遗忘,才,不得已,通过【塑像绘画书写表演传颂……】的形式,来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