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五千年的文化流变及发现

第四讲:五千年的文化流变及发现

00:00
23:25

大家好,我是夏林,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文化中国的第四讲:5000年的文化流变及发现。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中华文化的源头,是5000年么?这一讲我们将重点讲一讲中华文化5000年的流变过程。一般认为中华文化的形成是开始于史前的,也就是说是文字产生以前,而成形于史后。大家知道,原始的五行学说,是源于黄帝时期,阴阳思想形成一夏朝,而甲骨文、易经则出现殷周之际,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更是文化上的盛极,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转变,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盛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我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当时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上,社会的大转折带来了社会的大变化,社会的大变化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大思考。二、在大转折的社会背景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相继崛起,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已经开始分崩离析了,各诸侯国崛起称雄,急需要新的理论、新的国策,这一社会需求又放大了思想空间,推动了思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其实,当时的争论虽然很热闹,但并没有百家,最有影响的学派只有11家,即: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名家、兵家、农家、杂家、小说家,到了汉代以后,不少的学者把纵横家、小说家给去掉了,因为他们认为纵横家、小说家没有重要的思想成果问世,可观看者“九流”也,所以后人也称“诸子九流”。这些学派的知名人物,一共有189人,其中儒家占了53人,儒家应当说是当时的主要学派之一。

那么到了秦亡汉兴以后,汉代的统治者害怕自己走秦朝速亡的老路,于是对秦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找到了两条教训。什么教训呢?

一、暴政不可取。西汉初期的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也。

二、意识形态不能乱。全放开不行,像春秋战国那样的百家争鸣,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加速了周王朝的灭亡。那么全面禁止也不行,像秦朝的和书禁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当时秦始皇采纳了宰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书,对私藏的《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世上敢于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因此而得罪得天下的士人。也造成了全民反抗的后果。

那么怎么办呢?汉代初期在政治上就主张无为而治,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所以黄老的学说受到了重视。到了汉武帝的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汉武帝是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他召集各地的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最后由公羊学大儒董仲舒总揽其成,形成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三纲五常”为说教的思想文化制度。而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建议,也为汉武帝所采纳,从而奠定了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汉帝国也正是有了自己的国家意识形态。但需要说明的是,汉武帝以董宗数的尊儒二千年来已成定论了,但如果因此便将“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主义的罪名强加给他们,却有违史实,亦欠公道。

“罢黜百家”最早是见于《汉书:武帝纪赞》,是班固的评论之辞,而汉武帝和董仲舒本人并没有此类的极端言论,他们独尊儒术,无非是想突出儒学的主流地位,而不是指儒学的独存。实际上在汉代文化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既没有秦始皇时代的“”,也没有后来的“文字狱”,“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才是事实。从这种角度看,是独尊儒术造就了儒学的主导地位,而诸子百家的“存而不废”才有了今天文化的经久不衰。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了先秦时期的区域性文化,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并具有体制性的特点,所以我们称之为中华文化的形成期。

到了秦汉以后,中华文化进入了强化期。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呈现出了波浪式发展的状态,其标志主要是三个高峰:

一是唐代的高峰,我们知道隋朝以后,国家再一次又分裂走向了统一。在统一的背景下,南北文化得到了互相补充,中外文化得到的广泛的交流,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迅速崛起,这就是唐代。首先是唐诗,唐诗的辉煌成就反映了那个时期国家的整体水平和浪漫的情怀,应当说是我们中国诗的国度永远的骄傲。据统计,在唐代立国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流传下了诗歌有多少?将近五万首,有名可考的诗人有多少?有2200多人。其次是科举。科举制度的全面推行,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选拔官员对出身的限制,打破了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这种不公正的格局,为中国的文官制度夯下了基石,可以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面向人民大众的官员选拔制度。据说经宋代的宰相具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于科举,而官员有三分之二来自于平民,同时科举制还调动了全民族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它促使了文化重心的下移,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文化普及和延续。再次是佛教,佛教的广泛传播以及本土化,使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从此增加了一位重要的成员。我们知道在过去的文化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宗教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绕过的一道门槛。而佛教的传入,讲到了成佛,讲到了轮回,讲到了终极关怀。直到这个时候,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才开始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人伦,把人间与天上生活与宗教连接起来,使本土文化的缺漏得到了弥补。

二是宋代,宋代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另一座高峰。说起了宋代人们常常会想起一个词,什么词?弱宋,因为老是挨打,皇帝也被抓走了,南宋最后也灭亡了。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庶的年代应当就是宋代。宋代虽然因为重文限武导致了军事上的被动,但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方面都全面的超越了前朝。我们知道宋代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个亿,宋代的GDP占全世界的50%以上,而且是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代没有军事割据,没有宦官外乱,没有外戚专权,经济发达,城市繁荣,除了完善的科技制度之外,还开办了大量的官学私学,教育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更有意思的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还曾经立下了祖训,说其后世子孙永远不得杀文人,据说当时以铁券的方式存到的太庙里,宋代的那些文豪们,你不管是犯了多大的事,可能会被贬责和流放,但很少被杀害,更不会接受到司马迁那样的酷行,所以成就了宋代的文化盛世。我们知道宋代兴起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它影响了后朝后代近千年。宋代的文学,特别是宋词的伟大成就,至今仍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宋代文明受到大部的高度。宋代的艺术,包括书画、陶瓷等等。比如我们的镇国之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苏、黄、米、蔡的书法”、以及“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都具有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不仅如此,我认为宋代还有一个问题也很值得研究,就是人格的问题。因为文化的积淀最终体现是体现的人格上。宋代一直是外患不断,抗争不止,特别是南宋,一共152年,抗金抗元105年,其中还打了不少的胜仗。最后一仗,也就是崖山海战,虽然全军覆没,但绝不投降。大臣陆秀夫背负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十万人跟进,场面壮烈无比,世所罕见。而当时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也是大义凛然,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宰相之职,仍不为动,慷慨就义,还写下了《正气歌》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起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记得鲁迅先生当年曾经说过,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一个民族如果精神不倒,人格不灭,悲剧毁灭的只是人的肉体,锻造的却是精神的永恒,有这样的人格之血脉,我中华何愁不兴。

三是康乾盛世。中国社会发展的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在原有体制下发展的机制,史称“康乾盛世”。盛世一共延续了130多年,经济总量当时居于世界的首位,对外贸易是长期的顺差,整个学术文化也呈现出了集成总会的态势,编纂了各种大型的类书、总集、丛书等等。比如《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特别是《四库全书》,它是当时编修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由乾隆皇帝亲自主持,集中了硕学鸿儒二百多人,书工写匠四千多人,历时十五年方告成功。一共收录了多少呢?一共收录了图书3503种,7万9千余卷,因为太多了,有些是仅存了书名而未录其书者,还有6766种,9万3千余卷,总字数约9亿9千7百万次。

从清代的末期到五四运动,一直到现在,应该说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转型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换。我们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带来了中国千古未有之变局,一方面是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大量的融入,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另一方面,国力是衰弱,一再的战败,也充分的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缺陷,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也成为时代的呼声。反思的结果是:现代文明的五大理念,民主、科学、法制、开放、创新,源源不断地融入了中国,加速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和发展。终于,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随后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相系推进,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新时代。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并开始强了起来,中华文明也从此走上了新的路程。

通观中华文化5000年的流变,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规律:

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但文化的成果是分层次的。什么是文化呢?我认为凡是人类所创造的都是文化,无论它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人类的活动,它是社会性活动,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所以思想是文化的最高成果,所以不同时期的文明往往都是以思想成果为标志的。比如先秦的诸子经典、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朴学等等。因此我们也常常把思想放在文化之前,叫做思想文化,所谓思想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精神文明。 

第二个层次是思想的物化,比如我们来吃饭的农业、我们来行走的交通、我们来居住的城市建设等等,也就是思想通过劳动和实践转化为物质的过程,通常我们把它称之为物质文明。

第三个层次是思想物化过程中的规矩,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制度文明。由此看来,所谓文化也就是人化,在人化的过程中,思想是主导,物化是成果,制度则是保证。三者合一,就共同构成了我们人类文化的整体。而古人则把这一点概括得更为精细,怎么概括的?他们叫做“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所谓“器”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谓“道”就是有形之物背后你看不见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和价值。这一“道”一“器”两个字就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涵义尽囊其中了。

二、中华文化的演进是分阶段的,但兴衰是分朝代的。一般来讲,盛世则文化昌盛,而颓世,则文化衰落,文化的兴衰往往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并制约的文化的发展,因此文化的命运它总是和社会的命运连在一起的。其中历史节点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节点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比如业内人士常说的“三晚”,也就是晚周、晚明、晚清。晚周——也就是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那是中国历史上鲜有的“百家争鸣”的时期,孔、孟、荀、韩、墨、老、庄等中国最早的第一流的思想家就产生那个时期,那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爆发期,也是学术的经典时期。晚明——也就是清兵入关以后,那是一个民主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华夏文化经历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再没有比剃发易服更令一个有千年以上文化传统的民族更难堪的了。所以顾炎武当年曾经“亡国”和“亡天下”的说法。“晚清”——对中国的历史演进来说就更为重要了。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点,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击点和交汇点。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种撞击和交汇中,经受了苦难,经受了的屈辱,但也在碰撞与交汇中睁开了眼睛,打开了大门,在抗争以图强中孕育了新生,中华文明从此走上了转型、创新、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谢谢各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19104026

    夏老师讲的淋漓尽致,入心入脑

  • 听友380917798

    终于把文化的含义搞懂了

  • 龙金郭

    夏叔的文化中国和文化自信完美结合!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已。在音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 1313378byzb

    恩师讲的真好

  • 了缘时间

    👍👍👍

  • 1317376xjzp

    GOOD

  • 1317376xjzp

  • 1317376xjzp

  • 王没有脾气

    五千年的文化流变及发现 五行学说当起源, 甲骨易经殷周弦。 百家争鸣群星耀, 儒术独尊一花鲜; 宰相九成出科举, 官员六份来民间。 东西撞出五G火, 转型创造新洞天! 李喜辰学习有感

  • 为拥有而乐

    我听一遍音频不及看一遍文稿印象深,但是看文稿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