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人身中万变不败的核心

18.人身中万变不败的核心

00:00
19:21

气机上其实是没有是非的,但当我们的气越沉,心情就越沉,当气越紧越热,就越愤怒…好像我们的思考、感受受到气的控制。那么,面对外境的不断变化,内心气机的起起伏伏,还有一个万变不败之地吗?


庄子在本段为我们指出了道的枢机,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内外了无挂碍,以应无穷~~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然而这气机上果真有是非存在吗?还是根本没有是非存在呢?当你的是非贪嗔正在旺盛,跟内在的气机大小成正比的时候,再眼睛闭上往里面看,那个气机到底里面有没有写一个贪还是写一个嗔呢?是没有的。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没有我怎么会抓狂呢?怎么会像个野兽呢?如果有的话,为什么我找不到呢?神光叫达摩说:“师父,请您帮我安心。”达摩说:“把心拿来,我帮你安,在哪里?找来。”他就开始在身上找找找,他说:“找不到,找不到。”所谓的心就是贪嗔的心,“你来帮我安”,找不到贪嗔,因为他一直照,房子再怎么暗,灯照到哪里,哪里就亮。当他观察身体的时候,观到哪里哪里就实相,他说:“找不到。”他说:“OK,安好了。其实这个禅宗公案就在教他怎么样做觉观。


你只要返观觉照,为什么要觉照?跟灯一样,一照它就实相。这个气上面“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有是非还是没是非?气机只是像鷇音一样,我们以为跟鷇音差很多,其实根本一样,毫无意义,虽有变化,但不含任何意义。小鸟刚出生叫的叫声有什么意义?没什么意义。那个叫声是什么意义?那个小鸟也不知道。你说它为什么叫?叫才舒服,没有意义,它也不知道说这样的叫声叫作爸爸还是妈妈,没有,完全没有意义,只是在变化,一种生命的本能,不含任何意义。


但喜怒哀乐之发与未发,其实你有感觉却又明明不同,因此作者才会发这个疑问:“到底有是非在气的上面呢?还是根本没有呢?到底有还是没有?”本来气应该本无意义,跟水一样,可是是是非非在发的时候,又好像跟胸中里面的气成正比。气如果越沉,你的心情就越沉;气如果越紧越热,你就越愤怒;气如果越动荡,你就越焦躁。好像你的思考受某一个东西控制,就是感受,胸中的感受,一股气,酒色财气的气。


《尹文子》这一段:凡天下万里皆有是非,你看走到哪里都说谁是谁非,谁高谁下。吾所不敢诬,我是不敢去反驳的。是者常是非者常非,亦吾所信。这叫高那叫低,这叫黑那叫白,我想这也不是我们可以去诬蔑它的。然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大家都认为对的事,常常都是对,没有错。可是有时候却不能用。例如温和是个美德,在某些状况不能用,你承认有不能用温和的时候吗?敌军来犯,要不要温和?那一点都温和不得的。“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错误的事大家都知道错的,打人是错的,杀人是错的,有时候又必行。像敌国来犯,有时候又必行,一点办法都没有。


故用是而失,有矣;行非而得,有矣。所以是是非非有定论吗?有时候这个大家都认同的东西做下去,却是造成无比的损伤,也会有的。“行非而得,有矣”,做了一件大家都认为不对的事却造福了非常多的人,有没有可能?也有的。是非之理不同,而更兴废,是非道理固然不同,但这个道理是会变的。翻为我用,则是非焉在哉?总而言之,是非就是要给我用,而不是我要被它用,有没有发现我们被是非限定死了?我们为了吻合那个是非,我们在很多局面,我们应该那样做会更好,结果我们还是随顺大家的想法。这就是说我们被它用,应该反过来它要被我用,不是我要被它用。


所以是非没有一定,是非的安排就是为了护持众生内在的心性能够更能长养,能更趋于中和而刚健,能够在我们的心性里面养足更多的阳气,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通称为“是”,而违背这个目的的通称为“非”,而不在于外在的行为。此时外在温和可以养阳气,那你就尽管温和,通常都是这样,所以称为“是”。此时必须很刚烈才能够维持更多内在的阳气跟生命,你就必须刚烈。虽然大家都说非,可是老天爷的角度看,就给你鼓掌,这个才是乖儿子。是非无定论,就看能不能护养众生的心性,唯一的取舍标准,就是这一点。


再看《淮南子》这一段,夫天地不包一物,天地不为哪一个物,特别只为它。阴阳不生一类,阴阳什么都生,不是只生某个东西。海不让水潦以成其大,再细的水,海也不会说:“哎,我是大海,你知道吗?你这小河流流进来干什么?”不屑,海不会不屑,再小它都收。山不让土石以成其高,再细再细的沙子山都收。夫守一隅而遗万方,取一物而弃其余,则所得者鲜,而所治者浅矣。所以如果我们守着某一个知见而失去更多,取一点点而失去更多,得到的就太少,得到好处未免太少了。


其实很多议题,君子跟小人会不断地争,其实就是这点看不穿。君子提的事情远大,是因为从长远来说都可以养足所有的生物,养足生命,养足阳气,养足心性。小人所提的之所以可以争辩,也是因为短时间看起来,或某一个时段看起来也可以有这个功能,要是都没有这个功能,其实是没得辩驳,就一个大小跟长远的一个问题。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彼是”就是所有的对待,高下美丑好坏等都包在内。“莫得其偶”,“偶”是在你心头的分别情识才叫做“偶”,特别指在你心头的。“道枢”的“枢”,是主干、骨干、中枢、枢纽、关键,都是这个“枢”的意思,古代就是门的轴,它能够转动完全靠这根骨干。“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是说对外在境遇取舍的时候,对心头的气机千万别堕入分别,外在可以分别取舍,外在一定要分别取舍。


譬如说,我们要走出这个教室,你会选哪里?你要开始选择,从那里,你不要跳窗子,不要去撞墙壁。你要不要取舍呀?要取舍。是内在的心性不要因为你外在做任何取舍而开始堕入贪嗔分别,那一霎那如果堕入的时候,内在的本性就跑掉。所以外境一定要有取舍,心头千万不要堕入取舍,悟透了这点就是了悟了道的枢机,掌握了道的中枢,按对了道的关键,叫做道枢。“彼是莫得其偶”叫做道枢,这个话含着内外两个层面来说的,不能只指一方。外面一定有取舍,你要坐下去的时候你会挑个椅子,你不会搬个桌子,这会有取舍;渴的时候你会去喝水,你不会去吃饭,这会有取舍。但是内在,不论你做什么取舍,都不要堕入贪嗔的分别。


最切身的道,其实就是一身的气,而一身的气,最重要的就是心头一方寸内的气,都是气。全身都有能量,都是气。但是会堕入分别的只有哪里呢?这一个方寸,就在你的黄庭里面,在胸口正中央,只有一方寸。就这一方寸,“彼是莫得其偶”,就这样就掌握到道的中枢。在与外境接触的时候,内观周身的气,这是一定要有这个功夫。

同学常常会问:“我跟他讲话的时候,都注意在外面,就忘了里面。当我注意里面的时候,外面就看起来呆呆的”,同学常常问这个问题。这个其实是练习,练习就会了。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还要内观周身的气,不论里面的气是快是慢、是起是伏、是冷是热,皆好像在河中跟水共舞一样,好像你在游泳。水会起伏,你就跟它起伏,你不会变成水,你还是你,水还是水,你只是载浮载沉,跟它一起起伏,任其潮来潮往,都以那个气机的本然实相去认识它,去跟它和平共处,不使好恶的情识夹杂于方寸之内。什么叫做好恶情识夹杂呢?就是你的好恶跟内在的气的大小成正比的时候,气越强好恶越强,那时候就是我所谓情识掺杂的时候。


此时气之行,如果里面我们知见不攀附,气的整个运行都是出于天然,那个时候就叫做性的显现,也叫做道的运行,都在我们身中,气轮的运行,只有此时道的精华会具足于一身之中。那个仁,每个地方都有仁。好像一座山,每个地方都发芽,那生机是非常可怕。你的身体像一座山,全身的气就像散落在山上每一寸草坪里面的种子,只要你的心中一对待,全部的草的籽都枯萎了;只要你的心一离对待,每一个籽都正在发芽,那是非常非常有益于我们生命的。这个时候道的精华具足于一身,所以说这是我们的什么呢?我们的道枢。


道的主轴,到底是立在天上还是在你的身中?就在你身中。你身中的哪一个区块?就在你心中,就是黄庭一窍,一方寸里面,所以人家才说“万法惟心”,这是道的中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环中”就像陀螺的中心点。陀螺各位看过了,掌握到那一点,陀螺就一直转不会停啊。掌握万变不败的那个中心点,就是内心的方寸,一方寸而已。“以应无穷”,“无穷”就是没有挂碍,很自在很永恒,不会逼到死角。这一刻很自在,下一刻却很挂碍,就不能叫无穷。不论在什么境遇里面,自在度还是非常高叫无穷。在凡间也非常自在,在西天也非常自在叫无穷。“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说掌握这一方寸的道的枢机,才能立于不败的点,以应付万变而永不困穷,以应于无穷。


《皇极经世》这样说:先天圆图者,环中也,先天圆图就是六十四卦排成一个圆那个图,就叫环中。先天之学,心法也,环中的正中点,河图的正中心,就讲方寸,一方寸,在我们身上。我们把河图排在我们身上,或把圆图排在我们身上都一样,那个中心点就是我们的心。故图从中起,河图它的作用从中间起来的,就是那个五颗跟十颗,那就是道枢,这叫中气。中气在我们身上,现在在哪里?就在黄庭内,一方寸内。万化万事生于心也,内在所有的返本还源造化从哪里开始?心一正,全身的百骸的造化都正,这个就是环中。我们看河图,图从中起,中间有五颗,旁边围绕着这十颗,五跟十就是中气,就是比喻为跷跷板中间的那个支点,最平衡的那个气,它不偏木,不偏金,不偏水,不偏火。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就在我们的身上。


我们看《医学易经》,先天圆图,虽象乎万有,尤切夫人之一身,说河图洛书也好,虽然可以比喻天地万物,可以看天文,可以看地理,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身上你的心。故曰:先天图者,环中也;环中者,天之象也。六十四卦列于外,昭阴阳交变之理也;太极独运乎其中,象心为一身之主也。太极就在这中间,我们人身也有一个太极,物物有一个太极。一个房间也是一个太极,一个房子也是一个太极,一只手也是个太极,一个身体来说,也有一个太极。那个太极点在哪里呢?就在你的环中,就是中丹田。这个就是先天八卦图,在这个中间“环中”,这个在我们身上就是黄中一窍,就是作为感应我们七情六欲的一个场所,它是感觉所散发的地方,是真气所散发的地方。


这句话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心上能够放下对待,内外了无挂碍,所以可以应于无穷。第二个意义是说,万事万物的变化不离一阴一阳之造化,成仙作佛所赖者,也是这个造化之妙,所有世上的万事万物所以能够成就、能够变化都是因为阴阳的造化的本能,这种造化之妙具足于我们的一性之中,性显现叫作得其道枢。得此枢机则造化无所困穷,它是走先天河图的路线,所以它不会困穷,它不会堕入这么短促的这个数里面。我们现在心一有对待,我们周身所走的气机是走洛书的路线是死路,不是无穷的道路。这个性所显现的时候,正是身内所走的造化往河图的造化规则去前进,所以叫做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外在不论如何选择,内在永葆实相。外在“是”里面也是一个无穷;外面“非”里面也一个无穷;内在的喜,再观里面还是一个无穷,是一个实相;内在的怒,再观气机还是一个实相还是一个无穷。“故曰:莫若以明”,所以透过观照实相,解脱所有对待的束缚,启动身中往生生不息的河图的造化路线前进,启动身中的天籁,所以“故曰:莫若以明”。


我们来看《易经证释》里面所说。《易经证释》有八大册,各位看过吗?一本这么厚,它有八大本。我曾经坐在办公桌看一轮,看一轮就三个月了。一天八小时,看一轮就三个月。怎么来的呢?在明朝的时候,神佛降在一个鸾生上面写的。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写的那个人是不识字的,然后他写出来的文言之深,领域之广,真是令人赞叹。据说孔夫子降在他身上写的。各位有空想要研究《易经》,又希望得一点正确东西,我是建议你可以看看。


《易经证释》有这么一段:异而同,异就异,同就同,怎么“异而同“?不一样,但是其实是一样,要从这个文字解释很困难。杯子跟盘子是不一样,对我的不挂碍是一样,这样很困难吗?这很简单。看到个杯子,看到个盘子,反正都不挂碍,那个不罣碍是一样所以叫做“异而同”。所以千万不要去解释这个文字,解下去会不得了。不异,不尽天下之变,东西总是不一样的,因时因地制宜,所以东西很多不一样。不同,不明天下之常,它们有它们的共同点,共同点在哪里?都是气做的。但这样来讲都是从外面解,我们的内心的坦然,内心的祥和安定,不论外在怎么变,我们这点不变,叫做“不同,不明天下之常”。


惟变与常,达者一视,此同异原无分也。外面怎么变,里面永远是常,通达这个道理的人就知道“同异原无分也”,本来是没有分的,反正外面怎么变,里面都一样。我们再换个话来说,里面的气怎么变,内在的那个任气机自在,任气机实相的这个知见还是永远不变。所以喜怒哀乐不发可以中,喜怒哀乐发可以中节,这就叫做“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69375orjm

    这么一个学问高深、人品端正的人,怎么就被我等遇上了呢?时也、命也!感谢讲师,感恩命运!!!🙏🙏🙏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

  • 远山_uw

    要慢慢

  • 馥生骏

    易经证释

    潇凡666 回复 @馥生骏: 🙋

  • 1355208zjrm

    感觉自己三生有幸遇到这么好的明师!唯有好好修习!

  • 爱笑lucy

    是非要给我用,而不是我被是非用。 是非无定论,就看能不能护养众生的心性,唯一的取舍标准就是这一点。

  • 潇凡666

    外在无论如何选择,内在都是能量,酷呢,得好好体会下~

  • 罘小白

    学《论语》时就明白孔子的五十学易不是讲五十岁学易,但今天好像更明白了 五十学易=《皇极经世》里的 图从中起 五十学易=《庄子.齐物论》里的 枢始得其环中,已应无穷 那是道枢啊

  • 听友132770476

    就好比老人快离世之前,排除真的看不清局面的情况,内心如果知道已经没有回天之力,在过度抢救只会造成痛苦。可是如果不抢救,就看上去违背了祖传下来的道德标准,变成不孝,变得面子上不好看。当这个标准支配了人时候,就算选择放弃是更好的解决方案,也会继续抢救造成更大痛苦。事后,内心愧疚,会说早知道不继续造成痛苦了。这份内疚里到底有没有对自己为了面子的谴责,只有自己知道。对内心的气造成很大的损伤,想到这件事时候,气不能平稳,会激荡,伤阳。以内心那股浩然之气作为事情对错标准的话,内观如若气血坦荡大概就是符合大道的吧

  • 菠萝蜜语

    感恩讲师!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