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魏延要求出战,孔明为何不说话

271.魏延要求出战,孔明为何不说话

00:00
07:06

271.魏延要求出战,孔明为何不说话

 

孟获请出乌戈国主兀突骨,带来三万藤甲军迎战蜀军。两军对阵,兀突骨军之藤甲刀箭不入,蜀军死伤无数,大败而逃。


因为一个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会把它想得更恐怖,内心会更慌张。蜀军跟兀突骨一交手,发现对方盔甲材质特殊,前所未见,火攻也没有用,脱下后还可以坐着渡河,真是太神奇了!蜀军根本摸不清状况,无力对抗。

 

这种情况,甚至出乎孔明的意料,好在孔明很镇静,拿来一块盔甲的材料进行研究。


一个人对未知的事情不能逃避,因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当然也不能充内行乱讲,那太危险了。


经过反复研究,孔明最终得知这是经过特殊处理的藤制作而成,它耐火、耐水,刀枪不入,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孔明认为除了用火攻之外,几乎没有办法。


因为水没有用,刀没有用,枪也没有用,箭更没有用,用人去冲更是笑话,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特殊的方式——火攻。

 

孔明与诸将商议,决定在盘蛇谷设伏,以火攻破敌。魏延要求出战,孔明不说话。孔明不说话其实是给魏延面子,可魏延在这方面始终不长进。


领导对下属的话通常有三种反应:


第一种是说“没有你的事,少啰唆”,这种反应我们时常可见,令人非常难堪。


第二种是以不吭气来表示不同意,体现了对部属的尊重,这种情况下,部属自己要检点一些,最好别再跟领导啰唆了。


第三种是说“你再考虑考虑,看还有没有更具体的方法”,这就表示领导准备采纳意见了。

 

三种方法中,孔明采取的是第二种——没有反应。当部属的人应该明白,你的声音够大、够清楚,领导都听进去了,没有反应就是很客气地告诉你不要再说了,应该适可而止。

 

孔明令魏延在半个月内,连输十五场,弃七个营寨,是不是合理?乍听起来是不合理的,而且魏延自认为是蜀中大将,面子上他输不起。


魏延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不了解孔明的意图——一般的小将输,兀突骨会觉得蜀军要么是害怕他们,要么是里面有计。


只有魏延输,兀突骨才会以为蜀军真的打不过他们,才会毫无顾虑地“乘胜追击”,从而进入蜀军的埋伏。


奇怪的是,魏延始终没有体谅到孔明的良苦用心。照理说,以他的聪明和经验,又跟了孔明这么久,应该知道才对。

 

果然,兀突骨很快进入蜀军设伏的峡谷,他们看到装油箱的车子,还好奇地东摸西看,完全没有警觉性。


孔明下令点火,油一燃烧起来,连盔甲都没用,人自然死伤无数。造成这样的惨景,应该由兀突骨的人自己负责,谁叫他们来惹这桩事呢?


孟获请他们帮忙,他们就真的来了,也不问清楚是干什么的,所以完全是咎由自取。

 

但是孔明心里也很悲戚,因为他认为照理不应该这样。孔明作战一向用计,也曾使很多人丧命,但是这一次很特别,所以他很过意不去,这种情况比较特殊。


孔明出山以来一向以智取胜,也多次采用火攻,但从来没有这次这种感觉。孟获使出浑身解数,一会儿请这个,一会儿请那个,孔明一忍再忍,他却仍旧冥顽不化。


孔明不得已用了这么残酷的火攻,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用这种方式,其实动这种脑筋,他是一百个不愿意的,只是事情摆在眼前,逼他非如此不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和咖啡一起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和咖啡一起:

  • 听友257553847

    金石为开,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对方,那怕做不得于的会有不好因果的事,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孔明,火烧赤壁孔明也多少折了一些寿,毕竟80万曹军死于非命,还有大多的因果甩给周俞,所以在智慧的人都逃不过人能力外无奈的因果,证明了有小小的遗憾才是真正的完美,伟人邓小平最终没机会踏上香港的土地就是他小小的完美遗憾

  • 沐晨乐曦

    一个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会把它想得更恐怖,内心会更慌张。一个人对未知的事情不能逃避,因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当然也不能充内行乱讲,那太危险了。

  • 自由飞翔_tue

    怎么耐火还要火攻?

    听友257553847 回复 @业正伴你读书: 不是温水呀!是开水

  • 你的需要是什么

    应该早点把他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