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事、行、道皆关成败

078.【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事、行、道皆关成败

00:00
16:44

各位朋友大家好。


上一讲我们讲了“九经”,我认为“九经”有些内容已经有些过时了,和我们今天时代有些脱节,所以我们只择其善而听之、而用之。那么,接下来还是讲第二十章,这部分就很重要了。因为子思不再说做官的、做领导的怎么做事,而是讲到做人有几项很重要的法则。


子思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凡事”指的是做任何事情。“豫”,提前做好准备。“跲”,就是停顿有阻碍。“困”,指的是困惑。“疚”,指的是惭愧后悔。“穷”,指的是尽,穷尽的尽。这段的意思是:凡事预先做好准备,才会成功,否则就会导致失败。说话之前,自己诚实稳定有准备,就不会结结巴巴说不下去;做事之前自己诚实稳定有准备,就不会困惑;行动之前自己诚实稳定有准备,就不会后悔;实行大道之前有所确定有所准备,实行起来就畅通无阻。


我们记得黑格尔这位哲学家说过一句话:机会留给有准备的头脑。看来“豫”这个预先准备,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就非常的重视,而且往往和成败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事情没有准备,失败是必然的。只有了充分的准备才会有获胜的可能。


《中庸》在这里具体的叙列了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言、事、行、道。“言前定则不跲”。就是说一般人在说话之前要先打一个腹稿,说话就不会颠三倒四,不会语意不通,思路不明。


第一,“言”很重要。有些人说话冒冒失失,而孔子却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不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看他做了什么。孔子又说,“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就是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说的话动听就提拔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就拒绝他正确的语言,正确的意见。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在汉文帝时代,有一天汉文帝到上林苑游玩,听到了老虎的啸叫,于是他就问管理上林苑的上林尉:这个上林苑里边有各种禽兽共有多少?上林尉一下反应不过来,无言已对。汉文帝故意一口气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万分尴尬,左右张望回答不上来。这个时候有一个管虎圈的一个小吏,从旁边代为应答,回答得头头是道。文帝来了兴趣,他说,作为一个官吏,就应该像这个小吏一样,上林尉太不称职,难以信赖。


汉文帝就对旁边的张释之这位大官说道,这个小官还不错,很有才能,就破格提拔他做上林尉。张释之没有马上回答。因为“言前定则不跲”。这个“不跲”,不仅仅是指说话结结巴巴,主要是说的是思路不清楚,或者是表达的意思和自己的语言正好相反,互相矛盾。


张释之思考了很久,他就举例说,当年辅助高祖定天下的周博等人,他们都不太善于言辞,而不会像这一位小官吏喋喋不休的。那么应该重视怎样的不同人才呢?如果我们提拔这种喋喋不休、口若悬河的人,那么,就恐天下追随此风纷纷仿效。提拔那些能言善辩而不务实际的人,就会造成轻薄不务实的坏风气!这番话说得汉文帝立马警觉起来,打消了提拔下级官员取代上林尉的念头。


人在说话之前都应该慎重,不能以只言片语论事,避免以言任人。以言论事很可能把那些口若悬河而不能真正做事的人举荐上去,而对老老实实的甚至木讷的人而把他们推下去,这就会导致劣胜优汰。


事,“事前定则不困”。意思是做事情之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思考,把各种因素都反复掂量好了,各种结果都明晰在心,就不会陷入困境。


我们来看一下左宗棠,他就做到了“事前定则不困”。1866年左宗棠作为总督——封疆大吏到了福州,他决心将林则徐造的轮船的未尽事业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奏请。为什么呢?因为左宗棠已经预先察觉到当时世界许多国家争相恐后军备竞赛、军事竞争的情况。


左宗棠非常清晰地指出,西欧国家以及俄罗斯、美利坚多年来很讲究轮船的性能优劣,相互借鉴学习,制造方法日趋精良。东洋日本开始是买轮船,拆开研究后想仿造未能成功,又派人去英吉利学语言,研究这些轮船的数据。多年以后日本必然也能造坚船利炮,而唯独我中国因连年军事繁忙,没有研究,这样双方隔海相望,今后我预判日本有能力来要挟我们,而我们却没有战舰,就像渡河人家划船而我们撑筏,等于人家骑马而我们赶驴,这样行吗?


这段话,足见左宗棠是一个“事前定则不困”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先认识到世界大势这一变化,发现了东亚的日本正在蠢蠢欲动,为使中国的海防不落伍于日本,抵御列强对中国沿海的染指,必须达到未雨绸缪之目的。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使他成为近代海防的产物。左宗棠远见卓识,计划周密,使他成为当时中国海防的重要人物,值得我们汲取有准备的“豫”。



行,也就是说行之前“豫”——“行前定则不疚”。行动之前把所有的因素考虑在内,反复掂量,就不会后悔——“行前定则不疚”。我举一个例,这个人是大名鼎鼎的唐朝大书法家、重臣颜真卿。


颜真卿是唐代最为杰出的忠诚义士。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时候,河北二十一郡望风而降,唯他一座小小的平原郡城,孤军抵抗,誓不降贼,成为抗击叛军的中流砥柱。赢得了唐玄宗极大的赞叹。此后,他历经唐肃宗、代宗和德宗数朝,官至太子太师,德高望重,天下景仰。但是,这样一个名震天下的忠臣颜真卿,却遭到了丞相卢杞的嫉妒和迫害。


当时割据淮西的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叛唐朝,自称“天下兵马都元帅”,其势汹汹,很快便攻下了汝州,引起了朝野巨大的震动。唐德宗问丞相卢杞如何平息叛乱?这个时候一心想除掉颜真卿的卢杞便说:李希烈是一个年轻的战将,世功骄傲,他的部下不敢阻止他,朝廷一定要派出一位儒雅重臣,向他宣示陛下的恩德,陈述逆顺祸福的道理。李希立必然会革新悔过,这样就不必大动干戈,而将他收伏。


卢杞说我推荐颜真卿,因为他是四朝重臣,中直刚强,名重海内,他去最为合适。这番话表面说的冠冕堂皇,实际上是陷害颜真卿。当时朝中有识之士无不为之震惊。有人劝颜真卿说,你这一去必然会遇害,最好留下来,看看朝廷会不会出现新的平乱措施。颜真卿“行前定则不疚”慨然道:“国君之命,怎能不从?!”于是他义无反顾,受命即行,到了李希烈那里,坚决地劝降李希烈。


李希烈反过来使用各种手段,一会儿要请颜真卿出来担任丞相;一会儿又让一千多名士兵拔出匕首,围着颜真卿张牙舞爪,甚至是要将他活剐;一会儿又在颜真卿馆舍旁边窗外挖一个大坑,颜真卿大声的问,你们挖坑干什么?他们回答道就要将你活埋;一会儿又在他的旁边架起干柴浇上油,点燃熊熊烈焰,不断威胁要烧死颜真卿。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所有卑鄙手段都用完了。颜真卿坚定不移,忠烈无比,不为所动,大义凛然,最后被反叛的李希烈杀害。这就是忠烈的颜真卿在“行前定则不疚”——行走前行动前已经想定了,他的一辈子就是为了忠贞报国而生的。


道,“道前定则不穷”。也就是说,当你要行大道做大事的时候,必须思前想后,考虑周详,才不会走向困境,而是走向通途大道。这里我举朱熹和王阳明的例子来说明。


朱熹小时立志,将来要像孔子一样有学问。他在童年的时候读书非常认真。有一天老师有事外出,没有上课,同学们如脱缰的野马跑到外边游戏打闹。老师回来的时候,看见朱熹一个人端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他走过去一看,发现朱熹正画着《易经》的“八卦图”。于是先生知道,朱熹今后一定会走向光明的大道。朱熹刻苦好学,最后成为一个德高博学的人。


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当朱熹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立下志向:圣人并不神秘,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其后他不断地攀登高峰,步步靠近峰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从小也立下了志向,奔向大道的志向。有一天他和他的老师和父亲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呢?他的老师回答道:人生最大的事情就是读书考取功名。王阳明朗声地说道:考取功名未必是第一等大事,而我要读书当圣贤,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当时老师听了只是觉得这么小的一个小孩当什么圣贤?大概是空头。大概是空口说大话。没想到王阳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完成了自己心学之道的修为。


有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对事情必须要有预见,因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我们坚持:不论现行论流弊,不论一时论久远,不论一身论天下。我们应该仔细去思索,这个“豫”字的深切的含义。因为它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政治预见性和行动的提前性。


各位朋友,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AINYMASTER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我们坚持:不论现行论流弊,不论一时论久远,不论一身论天下。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政治预见性和行动的提前性。

  • 何振兴0

    老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