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歌篇】阮瑀:驾出北郭门行(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歌篇】阮瑀:驾出北郭门行(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00:00
14:14

驾出北郭门行

魏晋:阮瑀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chí chú)。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作者简介】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陈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师从蔡邕(cài yōng,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建安中,曹操以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好文学,尤善章表书记,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仓曹掾(yuàn,副官佐助)属。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注释译文

①《驾出北郭门行》,属"杂曲歌辞"。该诗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痛苦。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②北郭门:城的北门。郭,外城。古代坟墓多在城北郊。

③樊:樊篱,引申为羁绊。又,指马止步不前。《说文·双部》:"樊,褭不行也騺。"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④踟蹰(chíchú迟除):迟疑不前貌。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⑤噭(jiào叫)噭:哭声。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⑥"借问"句:正在打听时,啼哭的人便从丘林中出来。出,一作"云",又作"谁"。

⑦"何为"句:作者的问话。斯,这样。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⑧舍:舍弃。殁(mò莫):死亡。"亲母"以下十四句为孤儿的答话。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⑨举动:动辄。鞭捶施:用鞭子、木棍抽打。捶,木棍。施,加此指加于身上。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⑩"上冢"句:到墓地察看母亲的坟墓。冢,墓地。故处,指孤儿母亲的坟。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11)嘶:嘶哑。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12)穷厄:贫穷困苦。赀(zī资):限量。一说同"资",财富。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13)"传告"二句:作者劝诫世人的话。明规,显明的前鉴。

 【内容鉴赏

《驾出北郭门行》是一首叙事诗,写孤儿受后母虐待哭诉于生母墓前之事,反映孤儿的悲惨遭遇。

1、开头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分出现,以示事件的真实性。马的反常已暗示出环境的异常。这四句是个引子,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同时也提起了一个悬念。

2、“顾闻”四句引出事件。这是事件的开端,写得很有层次,先闻哭声,再见其人,未知原因,故发疑问。由此引出孤儿诉说原委,也是诗的主要部分。

3、紧接十四句是诗的主要部分,可分为两层意思。前八句是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后六句写孤儿哭诉情状,读者似乎可以看到,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求生母于地下,其它道路是没有的。这一大段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舒缓而有致,质直而可信,千载之下,犹使人读之而不能不为之凄怆泪下。

4、最后两句是尾声,诗人又以第一人称出来说话,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以此点明诗人写作宗旨。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特别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明显的影响。

写作特点:全诗结构完整,层次井然,文字质朴,风格沉郁。

家庭悲剧主题:

       后母虐待孤儿是常见的家庭悲剧,但写入诗歌,却很罕见。这首诗记述了一个孤儿的血泪控诉:他无衣无食,饥寒交迫,骨瘦如柴,还被后母打得遍体鳞伤,只好跑到亲娘的坟墓前痛哭,哀叹自己的困苦,不知何时才有尽头。情真语挚,酸感路人,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深厚的人道精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雷冲冲冲

    普通话不标准(别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