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国特色”宗教|读嘉

道教:“中国特色”宗教|读嘉

00:00
28:04

文/苏则 (原创) 录音/洪鑫 (原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

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

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引子--“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1918年8月20日,数月前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中国历史上吃人传统的鲁迅写信给好友许寿裳,信中提及:


“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九年之后,1927年12月17日,鲁迅又在《语丝》上发表了类似的论断: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中,鲁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最为关注的一个。而他又认为,中国传统之根源就在道教上,这引发了百年来无数学者和读者的好奇。我们知道,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不但它发源于中国,盛行于中国,甚至连它的影响,也基本局限在了中国和海外华人社区的范围内。所以鲁迅说道教和中国有如此深刻的联系,似乎也并不是无中生有。这种联系是什么呢?


可惜鲁迅的那两段话,只是片言只语,并无详细解释,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当成难以理解的哑谜。今天,我们就来一探这个哑谜背后的究竟,看看道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宗教,它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联系又是如何的。


一、道教和道家


许多宗教是内容芜杂的,道教尤其如此。道教有众多分支,有的分支讲炼丹,有的分支重视符咒,有的分支注重炼气,这些分支之间是存在差异,甚至存在矛盾的。英国汉学家葛瑞汉认为,组成道教的各个学说之间也许存在一些共通点,但要是把这些学说放到一起,就不会再有什么共通点了。

葛瑞汉(A.C.Graham1919—1991),当代英国著名汉学家和哲学家。本书系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撰写的一部先秦思想史。

有人说:道教道教,不是从道家来的吗?所以它们都尊奉老庄,这就是他们的共通点。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但并不准确的理解。


道教经典总集《道藏》,以“三洞四辅十二类”为分类方式,核心是“三洞”经书,即所谓洞真部上清经、洞玄部灵宝经、洞神部三皇经,这些经书大多号称是上古神仙所著,实际成书是在汉魏到六朝之间,和先秦道家没有什么关系;“三洞”之后,就是“四辅”经书,如其名字,这些经书是用于辅助核心“三洞”经书的。而《老子》和《庄子》,也就是道教所说的《道德真经》和《南华真经》,在《道藏》中其实都只居于“四辅”经书之列,是次要的。

《万历皇帝亲敕崂山太清宫的道藏》

我们再看历史上的证据。关于《老子》,东晋时期,道教内部甚至有过这样的评价:“五千字的《老子》再浅薄简略不过了,真正深奥宝贵的是我们道教三洞经书。”老子在道教成为伟大领袖,要到唐朝时期。在那个时代,李唐皇室认为自己姓李,老子也姓李,不如攀个亲戚,显得自己“源远流长”,于是举国吹捧道教,将老子封为皇家远祖,称为“大圣祖”、“玄元皇帝”;《老子》也成了当时科举考试必考题——这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在唐朝中期,姓武的武则天女皇上位之后,就把老子“玄元皇帝”的帽子摘掉了。总之,《老子》对于道教的重要性是很有限的。


至于《庄子》,它被道教视作重要典籍的历史更短。自公元471年(南北朝时期)陆修静编道教《三洞经书目录》以来,《庄子》就长期不被道教内部重视,等到它进入《道藏》,成为道教经典,是十一世纪末的事情了。

东晋炼丹家--葛洪

东晋著名道士葛洪——也就是民间传说中“葛仙翁”的侄孙“小仙翁”——在《抱朴子内篇》中明白坦承:道教典籍中,真正属于黄老道家的著作,不过占极少的一部分。只是后来的好事之徒,不断根据一己之见,加以增添,以至后来在道教典籍里,冠黄老之名的著作堆积如山。


如此一来,与其说道教是继承了道家,还不如说道教选择性地继承了他们所理解的道家。道教理解的道家是什么样的呢?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仍然给了我们答案:“道家最宝贵重要的东西,就是长生不死之术。”


然而,这是对道家的巨大误解。道家哲学——《老子》和《庄子》——真正追求的高境界,显然是超越肉体,忘怀生死。《老子》说:“我真正的祸患,是自己的身体,如果没有这具躯体,我就彻底没有祸患了。”《庄子》追求的是:“不为活着而感到欢乐,也不为死亡而感到厌恶。”当然了,庄子也谈到过对养生、长寿的追求,但与此同时,《庄子》坚决反对依赖于外物,追求逍遥。而道教追求长生,走的往往却是依赖外物的道路,葛洪公然宣称:


“服用金丹、黄金,炼人身体,可以令人不老不死,这就是借助于外物的力量,来让自身变得强大坚固。”


追求肉体长生不死,乃是学界公认的道教核心追求,但这一点,就恰恰和道家哲学完全背道而驰。所以说,道教和道家有本质区别的。与其称传统道教为道教,不如称它为“长生教”,这样还更准确一些,至少不易造成混淆。


二、宗教也“世俗”,宗教也“唯物”


道教追求肉体的长生不死,不但不同于老庄,也不同于世界主流宗教。基督教认为灵魂不灭,佛教不避生死,它们都认为物质世界存在固然的不足之处,需要追求另一个世界——或者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彼岸”的救赎。而道教却追求在现有的世界中永远生存下去,这实际上是道教世俗性的体现。一些学者将道教称为“此岸的宗教”,以与世界三大宗教这样的“彼岸的宗教”作区分,这是很有见地的。

建国早期的历史叙事将范缜包装为“伟大的无神论者”,实际上他是公开承认“有鬼”的道教徒(“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别也”)

宗教往往会构建它们的理想世界,如佛教讲“极乐世界”,基督教讲“天国”。道教也尊奉“天”,但道教的“天界”,全然是一个世俗王国。在这里,得道之士成了“天官”,是天庭的公务员。天庭也和人间官场一样,尊奉“尊官大神”;新来的天庭公务员地位低下,干活不但多,而且累。要是仙人在天帝面前礼数不够周到,就要被贬去人间。在民间道教传说中,西汉淮南王刘安升仙之后,面对上帝坐姿不够庄重,自称“寡人”,就被罚去看管了三年天庭的厕所:这里的神仙,明明就是人间随处可见的碌碌众生,哪里有老庄哲学里无为、逍遥的半点影子!

除了人物寿命和时间流逝速度(即所谓“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不同,道教的天国和人间世几乎是没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道教大量吸纳了老庄所排斥的,以人间伦理政治为主的儒家学说。葛洪是道教徒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的著作就是儒道混杂。《抱朴子内篇》主要讲道教思想,特别强调以炼丹求长生。而《抱朴子外篇》讲的,却分明是儒家的世俗伦理和政治。

儒家固然世俗,而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教则是热心得过了分,不但自己世俗,而且“己之所欲,滥施于人”。中国人喜欢做官、崇拜帝王,道教徒于是把就给他们崇拜的一些圣人也扶上皇位。老子在史料上是一个“隐君子”——也就是隐士,可是道教最早的重要典籍之一《太平经》,就将老子封为“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称他是玉皇的后代,治理“十方之天”,掌管亿万百姓云云。


道教既然是这样一个世俗的宗教,到中古时代,讲究超越、解脱的佛教进入中国后,道教便受到了冲击。千年佛道之争,由此揭开序幕。当代中国人很少了解这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了,但有一个名字想必众所周知。这就是著有《神灭论》的范缜。

建国以来的教科书里,不会少范缜的名字。范缜生活在南朝的梁代,当时佛教正流行中国。范缜起而反对佛教“死而有灵”的观念,他认为:精神和形体的关系,类似锋利和刀刃的关系,刀刃就像身体,精神就像锋利,没有了刀刃,就没有锋利,没有了身体,也就没有了精神。


范缜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论存在相似之处,因此他在教科书中被封为“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但这又是一个误解。据陈寅恪先生考证,范缜之所以反佛,其实是因为他本就来自于道教世家。范缜不是什么无神论者,恰恰是信奉天师道的道教教徒。范缜和众多道教徒一样,是亲口承认鬼神的存在的


有人以为:道教信鬼神,想必是唯心的,其实不然,道教是把鬼神也当做物质的一种加以理解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简单介绍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道教继承了道家关于“道生万物”的宇宙论,但道家对“道”的表述是暧昧不清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何理解?道教用了一种大众化的通俗方式去解释它:“道”就是“气”(或“炁”),“气”也就是“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气生万物”


万物化生的规律有三种经典表达方式:1.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万物(形质)2. 道→气→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万物(形质)3. 道→一→二→三→万物(形质)

这种“气”是物质原料,幻化成了大千世界的各种物体。因此,和基督教与佛教更重视鬼神的精神性质不同,对于道教而言,鬼神也是物质的产物之一。也正是因此,唯物不影响道教相信鬼神的存在


因此,相信鬼神存在的范缜提出“身死神灭”的理论,其实并不新奇。这本来就是道教的传统观点。道教经典中,这类表述数不胜数。《西升经·神生章》称,生命不能离开形体,形体保全,灵魂才能保全;《长生胎元神用经》说,形体确立之后,才会有灵魂。道教把追求身体的长生不死视作至高无上的追求,也正是基于这种物质主导一切的认知基础上。既然物质最是重要,那么保全身体当然要比建设灵魂重要了。


然而,出于同样理由,道教徒长期专注于符咒、炼丹、采补、服气等种种技巧方术,忽略了思想体系的建设。佛教一上台竞争,道教相形见绌,大败亏输。道教徒们只好搬出“道教乃我中华固有文化,坚决反对天竺外来流毒”之类的说辞打击佛教,一面伪造《老子化胡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老子出关的化身,所以佛教“自古以来”就是道教的分支,一面则偷偷大规模山寨佛教理论。


甄鸾的《笑道论》,嘲笑道士抄袭佛教的《法华经》,改写为《妙真偈》,却不过是把“佛智”改成了“道智”;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谈到“京师五通观道士辅慧祥,三年不言,改《涅槃经》为《长安经》”,讽刺辛辣。《道藏》三洞中洞玄部灵宝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明显模仿佛教的痕迹。道教偏重物质、忽略精神,因此长期在佛道之争中处于下风。

中国是唯物论盛行的国家。很多人以为这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实际上,中国传统里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就已相当之深。而这一倾向背后,道教思想的影响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

三、炼丹和房中术


如前所说,道教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和物质性,和基督教、佛教这些宗教区别很大。而这种世俗性和物质性反映到实践上,就形成了道教的炼丹和房中术。这些实践都是为道教的长生理想服务的,因此较具特色,与别国不同。例如,西方古代的炼金术,一般是为了炼制物质本身,并非自己服用,但道士炼丹,是让自己或他人服用的,这和中世纪西方医生禁止以矿物入药完全相反


道教的丹,分为两种:一谓内丹,二谓外丹。普通人所说的“炼丹”,例如孙猴子在太上老君那里偷到的“金丹”,都是外丹。炼制外丹,就是道教徒通过各种秘法,加工和服食外物——主要是矿物质,也可以是某些草药,达到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效果。而炼制内丹,则是以人体为炉鼎,修炼“精、气、神”等身体元素,目的则和炼制外丹一样,同样是为了延长寿命、乃至长生不老。

西游记剧照:孙悟空偷吃太上老君仙丹的炼丹房

炼丹方法千奇百怪,似乎深不可测,但其根源往往是一致的,可以用著名的“感应巫术”理论解释。“感应巫术”的提出者是英国学者弗雷泽,他普遍研究世界各地原始信仰和巫术,著成《金枝》这部大书。弗雷泽提出,巫术的思想原则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中第一条是“相似律”,也就是说,原始人往往认为:类似的事物会有类似的作用或者影响。道教徒追求肉体的永恒,类比黄金的不朽,就认为服食金丹也可以让自己得到黄金这种不朽的属性。因此,道教格外依赖矿物为主的炼丹术,并且在这些矿物中,又极为尊崇黄金


又比如,对道教略有所知者往往知道,丹砂(主要成份为硫化汞)在道教炼丹中非常重要,似乎是极为神秘、拥有灵性的矿物。但如果我们考究一下,就可以明白道教徒的朱砂崇拜仍然不过在原始人“感应巫术”的“相似律”范围之内。葛洪的朱砂理论不过是:“草木烧了就没了,丹砂烧了就成了水银,水银又可以变成丹砂,所以丹砂可以让人长生” 。硫化汞受热分解,变成硫和汞,而硫和汞在常温下又可以化合为硫化汞,这是最简单的化学反应。仅仅因为这一过程和“长生不死”相似,就认为丹砂有使人长生不死的效果。这种因果推理,现在看来,是非常荒唐的。

黄金不朽,所以人吃黄金也会不朽;根据这种道教相似律,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吃移动硬盘提高记忆力

唐代大力吹捧道教,众多皇帝炼制丹药,炼外丹的理论和实践也在此时达到极盛,但根据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这些唐朝皇帝里,竟有六位因为服食丹药而死。外丹由此没落,内丹逐渐取而代之。所谓内丹,就是炼制身体内部的丹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内丹并不比外丹高明,不过是把已经被事实证明有害无益的丹砂、铅汞各种矿物,用相似律比附成人身体中的各个部位而已。例如心火红,对应丹砂,肾水黑,对应黑铅,所以可以用身体元素修炼内丹。内丹的理论,仍然经不起推敲,但好歹没有外丹那样明显的伤害,因此流传尚广。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中国的“气功”,也从道教炼制内丹辗转变化而来。


前面我们谈到,道教重视肉体不死。虽说这在教义上比较世俗,但也有世俗好的一面:重视生命。道教以杀生为大禁忌,并且对生命普遍较为尊重。基督教和佛教多少在教义上歧视女性,这种思想在道教中较少见。但是道教的世俗性质,又让它特别关注自身的物质生命,套用《动物庄园》的话来说:生命是平等的,然而我的生命更加平等。既然如此,就不免利用他们的身体和生命,来为自己的长生梦想服务。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道教的房中术与“以人为药”的实践。

道教房中术的理论基础,仍然大多源于“感应巫术”的“相似律”。如精液之“精”,与“天地精华”之精是同一字,于是一些道士认为男子精液就是天地精华,不但不可轻易射精,而且吞食精液还可以养生;丹砂颜色为红,类似女子月经,于是认为女子月经也有丹砂那样的“妙用”。明代嘉靖皇帝,便以御女求仙,用处女经血炼药。

《西游记》描写比丘国国王受妖道迷惑,以小儿心肝治病,很可能就是以此类事件为原型。

当代杨家埠木版年画大师杨洛书的成名作品《西游记》

比丘国国王之所以要用人体器官治病,根源仍然在于道教感应巫术的相似律:“吃啥补啥”。既然“吃啥补啥”,当然“吃人补人”,“以人为药”在受道教影响甚大的中医中极为常见:道教徒陶弘景的医学著作《本草经集注》,就以人乳、头发、头垢甚至人的粪便入药。嘉靖皇帝用月经炼丹,也是一个例子。

可惜他不过六十,仍然一命呜呼,长生梦碎了一地,可怜了成为药物的少女们。没有人道主义的精神指引,重视肉体生命,也可能变成对生命的残害和漠视。

道教竭尽全力,炼丹采补,追求肉体的长生不死,千年来无功而返,一些人反而因此缩短了寿命,虚掷了人生。他们试图逃避死亡,死亡却更早攫住了他们的灵魂: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结果。


四、道教和中国人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引用的鲁迅的论断:“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实际上,理解这一句话的关键,在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身上。在失和之前,周氏兄弟思想上几乎可以说是同一个人(特别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周作人以鲁迅笔名写的几篇杂感,现在还收在《鲁迅全集》的《热风》里,一般读者都难以分辨。周作人在《谈虎集》中的一篇杂文《乡村与道教思想》,正是前面鲁迅论断的阐释:


“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


周作人指出,传统上我们认为中国尊奉儒家,但实际上,中国普通平民了解儒家理论的人很少。当时的中国人忠君,并不是因为看了《春秋》、《周礼》的微言大义,不过是受了“真命天子”、“星宿下凡”这类民间信仰的影响,而这些信仰主要是从道教过来的。


其实即使到了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儒家专注世俗伦理政治,伦理政治之外的中国传统,往往为道教信仰所塞满。气功、采补、紫河车和推背图,至今仍然带着原始巫术的蒙昧灵魂,在我们身边繁荣生长。道教注重物质和肉体生命,忽略灵魂探索;排斥佛教这样的外来文化,貌似无比自信,内心和行动却非常虚弱。这些倾向,也依然或多或少留存在我们中国人心中。

李淳风和袁天罡:《推背图》

道教作为宗教,缺乏基督教和佛教的超越意义;作为哲学,缺乏老庄、释迦的原创和深刻。它没有产生怎样精巧深远的思想文化,但它确实收纳和提供了大量思想文化的原料。道教文化最可宝贵的,也正是这种内在的包容性和元素的多样性:道教整体追求形而下的肉体长生,但也曾产生讲究心灵超越的分支;在思想一元化倾向严重的古代中国,包括《墨子》和摩尼经在内的各派学说,依然能在《道藏》中找到了它们的庇护所;宋儒周敦颐受道教《无极图》启发,创造“太极图说”,开启了新儒学的宇宙论;李白吸收道教游仙理想,将其中反世俗的一面渲染成诗歌的强音:“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道教对长生的偏爱,蕴含着古代中国人坚忍乐观生活,追求物质幸福的意志力。出于对生命的重视,道教的一些典籍曾极力反对中国历史上杀害女婴的陋俗,这在选择性堕胎仍然严重的今天,依旧值得我们的钦佩。著名道教徒丘处机用道教教义劝谏成吉思汗,在蒙古扩张的残酷时代,挽救了众多生命和家庭。


“重物质,轻精神”,也不是全然消极的。道教对养生实践的侧重,对于中医发展影响巨大。中国药王孙思邈,就有深厚的道教背景。炼丹术虽在理论上粗浅可笑,但在实践中,道教徒积累了包括“伏火硫黄法”在内的众多配方,而“伏火硫黄法”正是中国四大发明中黑火药的原型。一味强调物质而忽略精神,可能导致庸俗浅薄,但一味强调精神而忽略物质,也可能流于故作玄虚。道教在医药化学上的实践,如果加以现代科学的整理,也许可以重发光彩。

总之,道教类似一座网罗了古代中国千奇百怪的历史遗物的大型博物馆。虽说它的布局较少条理,藏品也并不高端,但确实可以从中看到古中国的文化特征:乐生、物质、世俗、调和、山寨。如果利用更高层次的思想技术理论,对这些道教原材料加以加工,也许我们可以像科学家从中医药中发掘出青蒿素那样,创造出更高品级的文化产品。但要是毫无改良地加以继承,就会像把博物馆里的古代器物直接用于现代生活那样,显得荒唐可笑了。



注 释

① 晋·道安《二教论》:老经五千最为浅略。上清三洞乃是幽深。且灵宝禁经天文玉字。超九流越百氏。儒统道家岂及此乎。

② 《抱朴子内篇·释滞》:道书之出於黄老者,盖少许耳,率多後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见而滋长,遂令篇卷至於山积。《抱朴子内篇·勤求》: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③ 《老子》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④ 《抱朴子内篇·金丹》: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二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於外物以自坚固,有如脂之养火而可不灭。

⑤ 《抱朴子内篇·金丹》:上士得道,升为天官。《抱朴子内篇·对俗》: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劳苦。《抱朴子内篇·祛惑》:(项曼都)忽然思家,到天帝前,谒拜失仪,见斥来还;昔淮南王刘安升天见上帝,而箕坐大言,自称寡人,遂见谪守天厕三年。

⑥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梁书·范缜传》: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别也。

⑦ 龚鹏程. 道教新论[M]. 台湾学生书局, 1991.

⑧ 《西升经·神生章》:有生必先无离形,而形全者神全,神资形以成故也。《长生胎元神用经》:形炁既立而后有神,神聚为子也。

⑨ 如《大藏经·甄正论三卷》:术人葛玄上书吴主孙权云。佛法是西域之典。中国先有道教。请弘其法。刘勰《灭惑论》引道教徒《三破论》:“中原之人莫不奉道,其奉佛者,必是羌胡之种!”另可参看顾欢《夷夏论》。

⑩ 陶奇夫. 道教:历史宗教的试述[M]. 齐鲁书社, 2011.

⑪ 《周易参同契》: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土服食之,受命得长久。

⑫ 《抱朴子内篇·金丹》: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

⑬ 《钟吕传道集·丹药》:广成子以心肾之间而有真气真水,气水之间而有真阴真阳,配合为大药,可比于金石之间,而隐至宝。乃于崆峒山中以内事为法而炼大丹。八石之中惟用朱砂,砂中取汞。五金之中惟用黑铅,铅中取银。汞比阳龙,银比阴虎。以心火如砂之红,肾水如铅之黑。

⑭ 《道藏·上阳子金丹大要》:此以人身中之精而言,乃后天地之精,若论还丹,却非此精……其后天地之精属阴,人若宝之,唯能健其身益其寿而已。学猥之徒,欲吞此精之秽,或采闺丹而咽,或运己精补脑,以是为道。《道藏·中和集》:御女房中、三峰采战、食乳对炉,女人为鼎,天癸(按即月经)为药,产门为生身处,精血为大丹头。……谓女子为纯阳,指月经为至宝,采而饵之,为一月一还。《万历野获编·宫词》:嘉靖中叶,上饵丹药有验,至壬子冬,命京师内外选女八岁至十四岁者三百人入宫。乙卯九月,又选十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盖从陶仲文言,供炼药用也。

⑮ 例如全真教虽重视养生,但如丘处机也称:“吾宗所以不言长生者,非不长生,超之也。此无上大道,非区区延年小术耳。”(《长春祖师语录》)

⑯ 如《太平经》卷三十五: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此贼杀女,深乱王者之治,大咎在此也。

⑰ 《道藏·诸家神品丹法》:伏火硫黄法:硫黄、硝石各二两,令研。右用销银锅,或砂罐子,入上件药在内,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内,与地平,四面却以土填实,将皂角子不蛀者三个,烧令存性,以钤逐个入之,候出尽焰,即就口上,着生熟炭三斤,簇缎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06049551

    瞎说一通,旁观者虽可清,但旁观者也是最片面之的。 你没做过道士就不要评论道教。

    时间有维度 回复 @听友106049551: 不活个几千岁别说历史

  • 你好Ld

    再回来,与其在一堆公众号里捡,不如在此山巅中深蹲。

  • 根在陈郡

    讲的非常好,感谢付出

  • 阅读与观察

    可以吆

  • 阅读与观察

  • 以听促眠

    太博学了,佩服佩服

  • 听友200494643

    咋评论你呢,不懂历史又缺少考证,道藏是在什么情况下编辑的,佛道之争本质是什么,更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东西没有了解之前,基本属于胡说八道。

  • 快乐习澳

    声音清澈

    粗蛮 回复 @快乐习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