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堂到灵堂:中西殡葬音乐对比

从教堂到灵堂:中西殡葬音乐对比

00:00
10:41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承志,今天,我们又进入到特别课的环节了。

特别课,也就是离开历史的时空环境,聊一聊我自己的一些对音乐的感受。

那我们开始咯~


引子:从amazing grace谈起


首先我们来听一首作品,(播放Amazing Grace)


这首作品叫Amazing Grace,中文名字叫奇异恩典。这首作品大家都听过,听完以后让人心情平静。好玩的是,我近期参加了不少朋友的婚礼,这首作品成了热门曲目,上个月参加的婚礼,新娘还对着新郎倾情演唱了全曲。


可是你知道吗?这首作品在国外,经常在葬礼上演奏,比如不少电影会在士兵入土时,用风笛演奏这首作品。(插入风笛版)


是的,这的确是一种美好的误会,amazing grace是约翰牛顿创作于1779年的一首黑人灵歌,讲的,是忏悔、赎罪、感恩的主题,很适合让人平静下来。


有趣的是,我们的传统殡葬音乐,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东西方为什么有那么大区别呢?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啊,还得从他们的宗教传统说起。


(一)为了升的音乐


自古希腊时期开始,西方人就将灵魂与肉体分别看待,他们认为,肉体是暂时而无足轻重的,灵魂则是永恒的。


基督宗教继承了古希腊“永恒的灵魂”的思想,他们更加重视天堂的那个世界,而排斥现世的享乐。基督教认为,人自出生就有着原罪,我们活着,是通过赎罪来拯救自己的灵魂。那怎么拯救呢?就是奉献、牺牲,为他人,为耶稣,总而言之,是做一个好人。这样死后才能进入天堂,让生命不朽。


从这个角度看,死亡,是人生的最终目的。所以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葬礼音乐的主要功能,是以安抚灵魂为目的,音乐在这里的作用是引导逝去的人去向该去的地方,并且给生人以宽慰。


因此,大约在一千年前,诞生了一种弥撒叫做安魂弥撒,这里解释一下弥撒这个词,大家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带有流程的教徒聚会。好,那这个安魂弥撒的内容,本来只是一些简单的唱词,主旨也在于赐予他们安息这样的内容,经过后世的发展,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独有的音乐题材,叫安魂曲。各个作曲家几乎都写过安魂曲,从莫扎特、威尔第到弗雷,可谓人手一曲。不过这个安魂曲,更多的是给生人听的 ,我们之前说过,作曲家很多时候的作品虽然题材是宗教的,但往往不服务于某一种具体的宗教功能,他们多半会借着题材发挥自己内心的世界,所以安魂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越来越复杂,比如威尔第的安魂曲,我老师称之为,闹魂曲。意思说,和安魂弥撒的出发点已经有些背离了,但它依旧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


扯远了,回到安魂曲,所以音乐在葬礼中的具体表现,主要功能还是服务于被安慰的灵魂。我们来听一下弗雷的安魂曲,来感受一下这部作品的最后,构建的是什么样的一个画面。

(插入Gabriel Faure’s Requiem op 48)


在这个基础上,我有一个比较自我的总结,我认为西方的葬礼音乐,是为了升而存在的,这个升,是灵魂升华的升,而我们的葬礼音乐,则是为了生,生活的生。


(二)为了生的音乐


那为什么我们是生活的这个生呢?要探讨这个议题,两小时也说不完,我来说个故事。


可能生活在当代文明比较繁荣的大城市的朋友没有这样的体会,因为毕竟现在城中的葬礼非常肃穆庄严,而且流程也十分简单,音乐也只播放一种。


不过在一些传统价值存在感比较强的地方,还有葬礼音乐的习俗,比如我的家乡温州,


在西学东渐的现在,传统民间葬礼也受到影响,演奏的音乐从民乐队改成了铜管乐队,但不变的还是其内核——热闹


我陪朋友参加过关于他家人的传统葬礼,清晨,法事结束后,铜管乐队会高声喝号,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院子里演奏《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音乐激昂慷慨,然后一辆辆车护送灵车通往下葬的地方,铜管乐队单独一辆车,演奏各种进行曲,也是鼓乐齐鸣。补充一句,这里的老师,指的是专门负责葬礼流程的道长或者法师。


安葬完毕,铜管乐队会再次奏乐,护送大家回来,大家会沿着河道步行,音乐改成了进行曲版的《何日君再来》。(示范)朋友大声呼喊换歌,匆忙之下乐队演奏了《夜来香》。


这个过程大家哈哈大笑,连他中的长辈也笑了起来。葬礼就这么结束了。


我后来有问负责流程的老师,为什么要这么热闹的音乐陪伴,老师说,希望他们路上不寂寞,开开心心的,更重要的是,让活着的人开心,热闹,不要沉浸在悲伤中。


为什么要说这个故事呢?因为从传统出发,我们一直坚持的是“活着”的文化,无论是烧纸钱,烧手机,烧房子,还是道家追求的肉体成仙的境界,都是将死看成是生的延续。


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开始,儒家的传统对于死这个话题,一般都是避而不谈的,大家对于死后的世界也并没有过多的期待,反而追求现世的成就。


就即便佛家会让我们想着来世的事,经过多少年的演化,还是被传统文化杂糅成了一种生的延续,简单来说,生,是我们的价值体现,而无论是什么乐器,什么乐曲,最终都服务于这种观念。由此诞生的民间各类殡葬音乐,也是各有各的风格,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三)总结


所以大家会发现,一个是升华的升,一个是生存的生,一个代表的是灵魂的最终归处,而一个代表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延续。这两者,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而这两种议题下的音乐,就会显得风格鲜明。所以回到之前的话题,Amazing Grace可以用在婚礼上么,我的意见是,都好,怎样都好,因为音乐的作用,是引导人的情绪。只要符合活动举办者的内心价值,选什么样的作品都是好的。


感谢收听,我是金承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世界可溶於橙汁汽水

    又到了最愛的特別課的環節了,這次探討的其實是通過音樂表現出的東西方對待生命和死亡的態度,這是十分有趣的。西方更多的是受到基督教影響相信靈魂不朽,只要做好事死後就會上天堂,而東方則是受到了些許佛教的影響,人死後會去陰曹地府繼續活著。雖然本質上來說都是獲得了永遠的生命,但是在方法論上卻有著很大的差別,一個是脫離了人這個身份的束縛,另一個認為即使去了另一個世界依舊有著人的需求,所以才會注重通過燒紙錢等方式提高逝去的人的生活質量。這通過音樂表現出來則又變得更加的容易感知生動形象。

  • 肚肚合用体重压箱子

    这期的题目有意思呀

  • 醬魚七

    我的家鄉也不會放《海鷗,海鷗,我們的朋友》《何日君再來》這麽好聽的殯葬音樂,大多數都是超大的鼓+號子+大鈸,毫無旋律可言,也不覺得熱鬧,只覺得嘈雜。死人真的會喜歡這麽嘈雜的聲音嗎?反正活著的我不覺得熱鬧好聽。等我死的時候我才不要聽這樣吵的音樂咧!提前給我的後人說好讓他們給我放《何日君再來》,爵士樂也可以,獵奇又可愛。

    吞云大圣 回复 @醬魚七: 别写日语行吗?😅

  • lemonn_42

    换成夜来香那段,笑喷了

  • 吴作为君

    金老师你造吗?七年级音乐课有肖邦的葬礼进行曲~ 听完你这课,我彻底意识到光看了教学参考给学生上课太浅薄了!!前面开头Amazing garce是个太好的导入了,我怎么没想到嘞?让小盆友用心聆听感受它的情绪,讲讲故事,然后再去听葬礼进行曲。最后深入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原本啊一说到葬礼进行曲都会哄堂大笑,幼稚大伙儿觉得呀在课上听这种音乐是好搞笑的~ 感谢金老师~

  • PIKARIN

    前提是有人会听哭 大家要嗑瓜子等我出来 那!还是算了

  • 丁丁_y1

    惊鸿一瞥。

  • PIKARIN

    希望我的火化bgm是my heart will go on

  • 八戒_rL

    说明中国人自古从内心就不相信死后还有什么天堂地狱,只注重现实现世,非常现实主义。

  • 福星高照豬八戒

    都好,金承志怎样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