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0本书构筑你的商业知识图谱,大家好,我是吴晓波。
今天我们开讲《资本论》。
这本书和这个作者,我估计每个人都听到过他的名字,知道这本书,但是我估计,同学们100个里面99.5个是没有读过这本书的。
这个人叫做卡尔·马克思,他的这本书非常地厚,三卷本的《资本论》。
到今天,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过去200多年来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力量。不管你是喜欢马克思或者讨厌马克思。每年经常会有一些学术机构评选一件事情,比如说,过去1000年里面影响人类文明的前100个人,或者过去300年来影响人类文明的前100个人,马克思往往是第一名,要么就是前五名。
所以,你永远没有办法绕开这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和他写的这些作品。
一、行动主义者——马克思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那么重要?为什么《资本论》对人类的影响会那么大呢?
我们今天通过这本书简单的研读来回答这个问题。
马克思出生在1818年,那个时候,整个欧洲文明已经被工业革命推到了一个非常局促和紧张的状态,旧有的社会关系逐渐地瓦解,中央城市不断地扩大,而工厂和资本主义和资本家,新的商业力量对人类社会的旧有秩序的摧毁和新的秩序的建设到了一个非常临界的状态。
马克思跟其他的哲学家或者思想家不一样,他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他在17岁的时候高中毕业,每个人要写一篇毕业论文,就好像类似于“我的理想”这样的一篇论文。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他讲了一句话,他说,我要选择那些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所以,他在17岁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有理想和热血的一个青年。而这样的一个热情和激情一直保持了他的终生。
马克思去世的时候他的骨灰被埋在了英国伦敦的一个公墓里面,今天如果你去的话,那公墓还在。墓碑上面有一行字,是什么呢?说,迄今为止哲学家们都仅仅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世界,而关键的问题却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你想,从17岁的马克思到去世后的马克思墓碑,它其实都贯穿了唯一的一个思想的脉络,就是,解释世界这件事情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时候,当时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开始,慢慢地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今天我们回望,有六个学者奠定了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他们分别是亚当·斯密、大卫·休谟、托马斯·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和卡尔·马克思。
这六个人里面唯一一个以主义被定义下来的就是马克思,叫“马克思主义”。我们没有听说叫亚当斯密主义,叫做李嘉图主义。
那么什么叫主义呢?同学们,主义就是它存在的一种先验性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本身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去完成这个主义所提供的一个终极的结论。
这样的思想的形成实际上最早是从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真理以后慢慢成为了一种现代人的意识,所以跟主义相关的东西都带有强大的先验性。
当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面对一个主义的时候,同学们你一定要保持极大的一个警惕性,因为任何的主义的背后都有带有一种先验性存在,关键问题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思考这些先验性的东西,你对它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成为我们跟任何一个主义之间的一个关系。
马克思是一个哲学博士,他在德国的汉堡大学获得了博士的学位,那是23岁的时候,然后他就成为了一家报纸叫做“莱茵报”的主编。我们今天看《马克思选集》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当年在莱茵报上写的反对普鲁斯政府对新闻进行检查的一篇文章,所以他很长时间里面干的是跟我同一个行当,他是一个媒体人。因为媒体符合马克思对改造世界的理想,因为通过媒体、通过笔的方式,笔就变成了跟社会抗争的一个重要的武器,所以他成为了一个报纸的一个主编,当时对普鲁斯政府欧洲的很多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我们从马克思传记中也可以看到说,他在20多岁的时候,马克思是一个热血沸腾的人,他愿意跟人争论,甚至在马路上跟一些年轻人进行肢体上的一个争论。甚至有人跑到他的编辑室把他的办公室给砸了,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时存在的一个非常激烈的一个思想斗争的一个状况。
二、永远的好基友——恩格斯
他在25岁的那年认识了一个终身的好基友叫做恩格斯,他们成为了一辈子的朋友。恩格斯和马克思不一样,马克思出生在一个律师的家庭,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
马克思写《资本论》,很少去工厂。有一个德国的学者写了《马克思传记》,他在想:唉,你写资本论对不对?你研究整个商业、研究工厂,那么你去过几家工厂呢?他结果发觉说马克思到去世的时候,他只去过德国黑森林地区的一家小型企业。他后来工作和生活的聚集地是在伦敦,大家知道,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在伦敦和伦敦附近有无数多的工厂,但是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没有去过一家工厂,所以《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对商业、对工业价值的很多判断都是在一个书斋里面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相比,恩格斯他是一个工厂主的一个孩子,他们家有几家纺织工厂,所以恩格斯是处在一个比较优渥的一个生活状态。然后马克思写书的时候写得非常地穷,穷到什么地步呢?有一年他给恩格斯写信说,你呀,快点寄钱给我了,我把我们家的大衣已经当给当铺铺了,所以我现在没有办法离开房间,因为离开外面太冷了,所以你必须要把钱寄给我,把我家里的衣服给它拿回来。所以马克思一生是处在一个比较贫穷潦倒的状态下去思考世界的未来,而恩格斯相对比较富足。他们两个人在二十几岁认识,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在他们认识的两年后,两个人联合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在此之前是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那唯心主义认为什么?认为说,世界的变化、人的思想的变化都是由内心所发生的,相由心生;那唯物主义认为说,人的内心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外在的、客观的历史发展的阶段。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认为说所有外在的发生都是有延续的,它从哪里来?为什么到今天?明天到哪里去?所以我们通过历史的研究就可以必然地到达某一种目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们两个人一方面在共同地写书,同时他们参加了欧洲的一些组织。1846年的时候,他们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全球的第一个叫做“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然后需要为这个委员会写一篇宣言。到了1848年的时候,那年马克思30岁,三十而立,你知道一个人在30岁的时候一定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龄,他写了一个宣言叫做《共产党宣言》。我们很多朋友都背得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叫做,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也就是从这一篇宣言开始,人类的文明史掀开了一个新的一个篇章。
三、在洪水到来之前——《资本论》的创作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那一年是1848年,如果我们有些同学经常去看一些欧洲断代史的话,你会发觉说,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1848年视为欧洲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时刻。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共产党宣言》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变化,同时工业革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以后,整个欧洲大陆从农耕文明和贵族社会的框架中被彻底地解构和颠覆开来,然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开始出现。所以,1848年被认为是欧洲现代史的一个转折点时刻,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变化。
当时在法国有一个非常杰出的思想家叫做托克维尔,他写过一本书叫做《旧制度与大革命》。他在1848年的一次欧洲议会上曾经大声地疾呼说什么呢?说今天的欧洲就好像坐在一个火药筒上面,说你们每一个贵族老爷,你们有没有听到暴风雨来临的声音,然后,我们对这个暴风雨并没有做好任何的一个准备。
那么马克思也听到了这个暴风雨的一个来临,所以1848年一方面是欧洲传统政治体制瓦解的一年,同时也是资本主义慢慢成为主流社会的主流力量以及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程。
大家知道,中国被动地进入现代社会是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1843年上海开埠,中国慢慢地解放。
也是在1840年的前后,整个欧洲政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资本主义对东方的侵略和占领进入到了一个高峰期时刻。首先是英国占领了整个印度,把印度变成了一个大不列颠帝国所属的殖民地,同时英国和法国对另外一个东方国家清帝国进行了一次战争,就所谓的“鸦片战争”。
所以你看,一方面是整个欧洲大陆出现的动荡性的变化,然后美国开始出现,同时整个东方地区的两个大的帝国,印度和中国在全球势力中的主导性力量被边缘化和被瓦解化。
所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候,也正是这个世界进入到了转折点的时刻。一方面我们看到托克维尔说“整个欧洲坐在了一个火药桶上面,我们必须要去了解暴风雨到来它会带来什么东西。”
马克思也很焦虑,所以马克思离开了他的家乡德国,到了英国,他住在伦敦。他在一封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到来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给搞清楚。
那么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的一个最终的沉淀产品是什么?就是《资本论》。《资本论》一共有三卷,在马克思去世之前,其实只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是在他去世以后,恩格斯进行整理和帮助他进行出版的。
一个德国犹太人闭门造车弄的东西,病毒影响大,但不等于伟大。
虚若怀谷 回复 @云烟淼: 我不懂你这些德国,犹太人,闭门造车之类的这些定义,但他的思想是世界的,也是全人类的,中华民族的思想与历史的确很伟大,很浩瀚,但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海纳北川方为大。
马克思第一篇文章就是反对普鲁士政府对新闻的审查
好喜欢老师的讲述,如果高中的历史政治老师能这么讲,我的文综应该能考的不错
几乎没有,看看书单就可以了,没必要浪费时间一一听。
纵观整个历史,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不朽名著的伟人,大多人在生活上都过得不如意!
资本论是给高智商的人读的
废话太多,我不是来听人物传记的
最不能忍受的是 马克思是汉堡大学的博士? 这样的错误都能犯? 他是德国耶拿大学博士,这是破格授予的
讲的还是不够精细 可能吴老师也没有太多时间细讲 只能泛泛而谈
1517693flqm 回复 @暗黑冷若松: 就是,他就是记者。
吴老师的讲书语气我很喜欢,下面小小看法1碎片式阅读和完整阅读互相不可替代性,2读书能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3要培养一个惯性读然而书的习惯等等等等。吴老师在下这些结论前自己有了一个先入为主并自我代入的前提。然而事情总有更好的完成方式,人也总有更好的进步方式,吴老师在此给出的是经验式结论,经验式结论必有其弊端。我记得某欧洲哲学家说过,我并不希望你看书就能记住我书里的东西,我自己对看书的感想是我爱看不看,所以根本不会想刻意记住书的内容,该记住的自然已经记住了,事后我有个不明确的感觉,这样创造力会比想办法记住书的内容要好。我不爱吹逼也不爱扯淡,就爱蒙着头做自己的事,发表小看法,望吴老师节目越做越好。
悠然_96z 回复 @1581202csdc: 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