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札记之孔子论君子(十二)君子之精神追求--乐

《论语》札记之孔子论君子(十二)君子之精神追求--乐

00:00
20:53

简介

人人都追求快乐。然而,追求的境界有高尚与低俗之分,追求的结果有得益与受损之别。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快乐,这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诚然,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普遍要求。但是,只讲人生要追求快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追求什么样的快乐,怎样去追求快乐。

孔子所追求的是学习的快乐,是求道的快乐,是为推行仁爱之道而奋斗不息的快乐。


正文


各位网友,今天,请收听收看《论语》札记之孔子论君子(十二) 君子之精神追求——乐


人人都追求快乐。然而,追求的境界有高尚与低俗之分,追求的结果有得益与受损之别。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他说:“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以自愿接受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诚心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喜欢结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快乐。“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以骄横放纵为快乐,以游手好闲为快乐,以沉溺于酒色为快乐,是有损的快乐(《论语·季氏》)。

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快乐,这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诚然,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对快乐的追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孔子举出人们追求快乐的六种不同现象,并指出三者有益,三者有损。这就说明,只讲人生要追求快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追求什么样的快乐,怎样去追求快乐。 

那么,孔子追求什么样的快乐呢?纵观他的一生,他所追求的是学习的快乐,是求道的快乐,是为推行仁爱之道而奋斗不息的快乐。

孔子把学有所获当作人生的不懈追求和最大快乐。《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的编纂者把论学列为第一章,突出了孔子重学的精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之后,要按时温习、实习,才能融会贯通,加深理解,或有新的收获,从而获得无穷的乐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相互切磋学问,共同砥砺品行,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的两个自述,是他以学习为乐趣的现身说法。其一,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冷水,枕着弯曲起来的胳膊睡觉,学而所得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啊。其二,叶公问子路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知道后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就忘记了吃饭,学习的乐趣可以使他忘记忧愁,他甚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而已。《论语》中记载孔子自述的章节还有几处,每讲到自己,他总是只说“好学”。好学,正是孔子的人生写照,是孔子有别于他人,又长于他人的地方。这种学而不厌、乐而忘忧的可贵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孔子一心求道,身处困境却乐在其中。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对于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与贵,孔子看得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屑一顾。他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人所盼望得到的,不依道的要求得到它,是不应该接受的。孔子称赞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每天的生活,就是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样的穷苦和忧愁,颜回却从不改变他勤奋学习而得到的快乐。宋儒把孔子的乐在其中、颜回的不改其乐合称孔颜之乐,教育弟子们“寻孔颜乐处”,思考他们“所乐何事”,这成为学习《论语》的一个经典问题。孔颜之乐反映了孔门师徒在学习和追求道德理想中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态度,告诉人们,只有把精神生活的追求摆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之上,才能达到超然于物外的境界,不被外界优厚物质条件所诱惑,不被虚名虚荣所困扰,从而建立起一种高尚的、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

子贡请教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人能做到贫穷却不谄媚,富足却不骄横,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又指出了更高的努力方向,就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虽然贫穷却乐于求道,虽然富足却谦虚好礼。贫而乐道,并不是提倡“以贫困为乐”,而是强调在贫困环境中的乐观主义、自强不息奋斗精神,强调在贫困环境下仍然要坚守的道德底线。富而好礼,则是告诫人们富裕了之后不要骄横放肆,忘乎所以,仍然要依照礼的要求待人处事。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超越了贫的困扰与富的包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才是孔子教化弟子想要达到的目标。

诗圣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有两句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借用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名言,赞扬唐代名画家、左武卫将军曹霸,一生专心致志于绘画,不关心功名富贵的高风亮节。

孔子以推行仁道为使命,屡遭挫折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就是孔子的人生追求和信仰,他认为,得“道”和实现“道”比生命更重要。虽然屡遭挫折,却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奔走呼号,乐此不疲。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与他人的关系。遵守社会规范,担负起社会责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分,是人与禽兽的区别。懂得为人之道,人生才有意义;不知为人之道,只知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则近于禽兽,形同行尸走肉。所以孔子才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用极而言之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追求仁爱之道的坚定决心和勇气,指明了儒者为推行仁爱之道而勇于牺牲的历史担当和大无畏精神。“朝闻夕死”犹如暮鼓晨钟,警醒着人们,激励人们以求道、行道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抱着救世的愿望周游列国10多年,到处碰壁,三次遇大难,仍“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有一次,在陈国断粮,随从的学生都饿病了,有的甚至爬不起床来。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孔子依然弦歌不止,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感染大家。他告诉弟子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所谓“固穷”,并不是什么“固守其穷”,而是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固守节操。”人生困境,在所难免,也是对人的考验。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正在于遭遇穷困时的不同态度。君子有信仰,有道德,因而能固守节操;小人不讲仁义,没有道德底线,所以“穷斯滥矣”,在穷困时就放肆地胡作非为。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孔子高度重视乐教在培养健康快乐生活方面的作用。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君子修身,先要学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所看重的,正是《诗经》思想纯正的艺术魅力。学“礼”可以立身,而学“乐”才能使这种“立”得以完成。“礼”的教化功能在于培养人的理性自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保持清醒头脑,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乐”的教化功能在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是一个人品德养成、人性完善的最高层次。“乐”,起源于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物刺激有感而发的产物,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情感,尔后再深入到人的理性世界。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单纯的说教不如音乐更能深入人心,从而产生更为深厚的感动、教育作用。实际生活也证明,无论是欢快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振奋,还是悲哀的音乐给人带来的伤感和沉思,都能深深地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学“礼”懂得了规矩以后,还需再经过“乐”的熏陶,才能把它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从而完成“立”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的传授途径与方式,最切合于人的本性,也是孔子“乐教”的目的所在。

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会变得庸俗;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会腐化堕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会迷失方向,落后挨打。在物质生活已经富裕起来、国家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严峻考验、中国正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今时代,孔子关于“益者三乐,损者三乐”的提醒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讲操守,重品行,努力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自觉追求健康快乐的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