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灵山圣墓 | 诉说绵绵不断海丝情缘(二)

古老灵山圣墓 | 诉说绵绵不断海丝情缘(二)

00:00
04:42

三贤四贤到了泉州了后,在灵山顶面看海,只见海水一直淹到灵山下面,海湾没过半只船,只有鳄鱼成群结队在水中出没。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三贤四贤就在灵山顶筑坛,率领伊-斯-兰-教-徒向西跪拜,念可兰经,三贤用手向鳄鱼群指去,那些鳄鱼就听从指挥,聚-集在江面浅水的所在。四贤双手话音刚落,只见飞来一群神鹰飞下来,伸出巨大的鹰爪,抓起大石头向鳄鱼砸去。一时巨石横飞,如大雨倾盆,将浅滩上的鳄鱼砸得死的死伤的伤,没死的就逃出去外海,不敢再进入泉州湾。


那群神鹰驱除鳄鱼之后,就原路飞回去了。神鹰丢下来的石头,被人们称做“护-法之石”简称“法石”,于是,这里的乡里就叫做法石村,石头堆的一座小山,就叫做法石山。三贤、四贤为泉州湾除害,受到泉州人民的尊敬,后来他们就在灵山建房子传教。泉州于是被伊-斯-兰-教-信-徒当做圣-地麦加一般来朝拜。当时,神鹰投落在山边的一块大石头,立在灵山的一块大石坡上,风吹来会摇,用手轻轻推一下也会晃动,就是不会从石坡顶上掉下来,也就是现在大家知道的“风动石”。


故有《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 广州 ;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

他们的墓穴完全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方式来安葬和建造,但建筑风格和就地取材所用的花岗岩却又是在泉州就地取材。

墓地正中有亭,亭中有两座花岗石雕的长方形墓盖石,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简朴无华,衬托二位贤者的高洁品德。墓后是一个半月形回廊环抱墓室,据说这样象征伊-斯-兰-像初月一样纯洁。这几根造型特异的廊柱,上下两端偏细,据主建筑学家考证,为唐代柱式叫“梭柱”。这一考证为圣墓的历史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

回廊正中这方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记载了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为圣贤修墓的过程,他们的这举动表达了对真-主的尊从。还有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一行香碑。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专程到泉州来拜谒。这是泉州地方官蒲日和为他所立的行香碑,以作纪念。

千百年来,这座伊-斯-兰-教圣墓一直受到历代泉州-人-民-和-穆-斯-林-的保护,它是我国极为珍贵的伊-斯-兰-历史文物,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与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矗立在泉州的灵山圣墓,传承着伊-斯-兰-教的文化,诉说着亘古不变的海丝情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