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修撰草率,反而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元史:修撰草率,反而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00:00
04:30

《元史》,一个赶工期的豆腐渣工程。

清朝在修撰《明史》时,全书322卷,前后一共历经了95年才算完成。《元史》全书210卷,明朝修完它只用了331天,成书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之所以能这么快修完,除了元代各朝实录修撰的相当完备和朱元璋迫切需要历史信息来指导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急切需要认可自己。


朱元璋下令修史的时候,明朝的军队才攻下元大都不久,合法君主元顺帝虽然落荒而逃,但人身无虞,效忠元朝的军阀还占有很大的地盘,仍然具有翻盘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江浙地区许多士人依然留恋元朝,视元朝为正统,对红巾军起家的明政权表示蔑视,不肯合作。朱元璋利用修撰《元史》的机会,掌握正统的话语权,通过认可元朝的正统地位,切割明政权与红巾军的关系,重新塑造大明政权的形象,笼络人心。所以,越快修完《元史》对明政权越有利。


  《蒙古秘史》,记述蒙古民族早期历史的史书,里面记载着蒙古民族的起源、发生和创始,是蒙古民族的创世纪。可编纂人员偏偏把这么重要的参考书给遗漏啦!坑爹那!这怎么回事啊?!原来,当年老朱为了表明自己对元朝历史的客观态度,在招聘编纂人员时定下了明确的标准:一,当官地不要,二,在元朝当过官地也不要。这基本上算是把政府里的专业人士给刷下去了,剩下符合标准的大都是一些不懂蒙文的江南儒生,再加上时间仓促,导致了《元史》修撰的过于草率,记载矛盾、史实错乱的现象曾出不穷。


    比如,在《元史》第121卷,有一个《速不台传》,而到了122卷又出现了一个《雪不台传》,后经考证,这根本就是一个人,相领的两卷重复出现一个人的列传,这得多马虎啊。清代学者汪辉祖曾撰写过一本《元史本证》,里面对《元史》的校正、补充多达3700多条,可谓数量庞大。到了晚清,更是兴起了一股重修《元史》的风气。


虽然《元史》编纂过于草率,很多地方都是照抄史料,但就因为这样,《元史》才得以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他具有比其他某些正史更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今天研究元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