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真题
近期有一个针对校园暴力的调查显示,有25%的家长认为要远离施暴者,不能以暴制暴,有75%的家长认为应该打回去,对此你怎么看?
【出题意图】
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分析、归纳、演绎等推理过程,准确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解决问题。
【题目分析】
此题属于争议型综合分析题中的社会现象类,答题的基本框架可采用“表态(讲述自己对于此类事件的观点)+危害(影响)+产生的原因+措施建议”,总的观点要体现出辩证、理性,要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某些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考虑未成人成熟度,对待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需要远离暴力,集合更多社会的资源来理性的解决问题。
参考解析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安静宁和的校园这块净土上,现在也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因此校园安全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导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是非不分,从而引发学生伤害事故频繁发生。青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因素的影响。因此,校园安全并不是哪一个学校领导或少数教师的管理能够简单的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和谐、舒适、快乐的校园。
有些家长的这种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虽然是希望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伤害,但是这种非理性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反而会使得问题更加激化,为校园暴力的发生埋下隐患,更不利于孩子正确的人生观的养成,面对冲突问题的时候一味寻求暴力解决,也会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要想真正让暴力远离孩子,远离校园,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首先,面对具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除了教育、批评、惩罚外,更应该仔细调查他们为何会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识别暴力的产生的因素,如是否有学习困难,是否有家庭暴力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善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的外在不利环境及内在的“暴力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从而彻底改变其不良的行为模式。
其次,如果学校一味地强调文化课成绩,而不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即便有教育成果也是残缺的。法制教育应和文化学科建设联系起来,应在中小学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定期安排学生参与法制教育活动,聘请法制老师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将其贯穿到教学当中,而不应单纯地以文化课的成绩作为对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
再次,在许多中小学校还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国家应考虑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各级各类学校包括中小学,都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预防因为心理疾病引发的过激事件发生。
从次,必须强化父母对孩子的监管责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这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监护、教育责任是法定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不尽监管责任的父母应予追究法律责任。
最后,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作,为处于动荡不安的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平等,更关爱,更人性化的成长空间。预防校园暴力,必须尽快遏止通过网吧传播的暴力、色情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